《功勳》爆火背後的真相: 為什麼那些封神的人, 都不是精明人?

影片裡,袁老對著鏡頭說:

“我有什麼東西,拍我的片子呢?沒什麼可拍的,我平淡得很。”

《功勳》爆火背後的真相: 為什麼那些封神的人, 都不是精明人?

點選載入圖片

這段影像,是電視劇《功勳》開拍前,飾演袁老的演員黃志忠,去拜訪袁老留下的。

當黃志忠把劇中青年、老年的造型照片給袁爺爺看,袁老和藹評價道:“頭髮有點像。”

《功勳》爆火背後的真相: 為什麼那些封神的人, 都不是精明人?

點選載入圖片

隨著電視劇《功勳》的爆火,這段影像首次被曝光。

袁隆平,他的事蹟,我們已經聽了太多次。

但依舊有不少網友表示,看《功勳》前,沒有深入瞭解過袁老的事蹟。

也有很多人覺得遺憾:“好可惜袁老沒有看到這部劇。”

《功勳》爆火背後的真相: 為什麼那些封神的人, 都不是精明人?

點選載入圖片

因為在劇中,袁老的“禾下乘涼夢”,圓了。

《功勳》爆火背後的真相: 為什麼那些封神的人, 都不是精明人?

點選載入圖片

不光是袁老,《功勳》一共聚焦了八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其他7位分別是:

李延年、申紀蘭、于敏、孫家棟、張富清、黃旭華、屠呦呦。

看了《功勳》才知道,這些英雄在成為英雄前,都是一群平凡人。

但他們卻憑著一股傻勁,在平凡之路上創造了非凡。

01

一股傻勁的人,比天才更容易成功。

1961年,北京。

35歲的于敏,從未出過國門。

他和妻子孫玉芹苦練英語,準備申請出國留學。

《功勳》爆火背後的真相: 為什麼那些封神的人, 都不是精明人?

點選載入圖片

但領導突然來找他,說:“國家打算選派你,參加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

這並不是于敏的興趣所在。

于敏一直喜歡做基礎研究,先前在原子核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轉換研究方向,意味著要放棄光明的學術前途。

但于敏聽完,立刻表態:“我明天一早就能上班。”

《功勳》爆火背後的真相: 為什麼那些封神的人, 都不是精明人?

點選載入圖片

當時,美國和蘇聯已經先後研製出了氫彈,威力震驚世界。

但在中國,沒有一個人會,誰也不知道路在哪裡。

領導也替他擔憂:以前你是諸葛亮,是角兒,現在從零開始,當個跑龍套的小兵。

但于敏的回答擲地有聲:

“想要和平,就要有不怕打仗的底氣。

什麼是底氣?我們造的就是底氣。核平等才是平等。

國家存亡的事,必須幹。”

光是放棄前途還不夠,領導又問:“你願意一輩子隱姓埋名嗎?”

《功勳》爆火背後的真相: 為什麼那些封神的人, 都不是精明人?

點選載入圖片

因為一旦接受國家的最高機密任務,就意味著要將一生都交給祖國,一輩子默默無聞。

于敏想都沒想,就同意了。

於是,他開啟了幾十年的“地下工作”。

由於常年的奔波勞碌,再加上長時間接觸核原料,于敏晚年身體非常虛弱,好幾次都是從鬼門關搶救回來的。

但在他的帶領下,中國第一顆氫彈空投爆炸試驗成功:

做到這一步,美國人用了7年零3個月,蘇聯人用了6年零3個月,英國人用了4年零7個月。

而中國人,只用了2年零8個月。

《功勳》爆火背後的真相: 為什麼那些封神的人, 都不是精明人?

點選載入圖片

和于敏一樣傻的,還有孫家棟——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

年輕時的他,放棄了國外優秀的待遇,放棄了唾手可得的功名,毅然決定回國成為航天的拓荒者。

即使不給他發工資,他依舊傾盡全力秘密幫忙搞衛星設計。

“核潛艇之父”黃旭華,在婚後第一年,便“人間蒸發”,隱姓埋名30年,潛心研究核潛艇。

在他們身上,你可以看到中國知識分子的風骨。

為國家,為學術,為真理,他們殫精竭慮,他們不計較個人得失,甚至無懼生死。

有位企業家曾說,傻子往往比天才更容易成功。

如果他們不“犯傻”,中國擁有自己的核力量,恐怕要晚很多年。

如果他們不“犯傻”,中國的航天事業,恐怕還要落後很多國家。

如果他們不“犯傻”,中國短時間內,極難突破國外核潛艇技術封鎖。

他們在個人利益面前很傻,但目光遼闊,心中裝的是國家的未來。

02

聰明是一種天賦,厚道卻是選擇。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簡單說就是,無私為大私,放下自我,才能成就自我。

自以為聰明的人,自私自利,不希望別人沾自己一點光。

而所謂“傻子”,為人厚道,願意儘自己所能相助他人。

因為趕上了三年困難時期,于敏單位的伙食非常簡單,別說吃肉了,就連雞蛋也很久沒見過了。

科研人員們沒日沒夜熬著,大家都面黃肌瘦,精神狀態很差,有的人眼看著就要熬不下去了。

有人就建議領導,給大家弄點兒雞蛋補一補。

可是領導也犯難,因為趕上困難時期,根本就搞不來。

此後,于敏每次回家,都把家裡的蛋拿走,給科研的同志們吃。

他還留下了張字條,說借了家裡的雞蛋,以後會加倍奉還。

《功勳》爆火背後的真相: 為什麼那些封神的人, 都不是精明人?

點選載入圖片

科研單位的日子都過得清湯寡水,普通人家更不用說了,那些雞蛋都是妻子孫玉芹一點一點攢起來,為了等他回家,和孩子一起吃的。

一次,女兒半夜做夢,孫玉芹問女兒是不是想爸爸了。

女兒說不想:“爸爸不在,我們就能吃到雞蛋了。”

《功勳》爆火背後的真相: 為什麼那些封神的人, 都不是精明人?

點選載入圖片

在外人眼中,于敏是個書呆子,身上有一股傻傻的勁。

但有句話說得好:

“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善良永遠比聰明難做。”

很多人覺得善良的人會吃虧。

可他們忘記了,善惡老天自會判斷。

人厚道,天不欺;厚道之人,必有厚福。

03

閃光燈都準備好的時候,她不見了。

馬克·吐溫說:“只要專注於某一項事業,就一定會做出使自己感到吃驚的成績來。”

《功勳》裡,屠呦呦就是這樣一個人,一輩子就只知道待在實驗室裡。

她不苟言笑,不擅交際,日常是悶在實驗室裡廢寢忘食地工作,看資料查資料做實驗。

偶爾出門都是為了找藥方,張嘴閉嘴都是和科研相關的內容。

《功勳》爆火背後的真相: 為什麼那些封神的人, 都不是精明人?

點選載入圖片

回到家中,難得有時間跟丈夫坐下來聊聊天,本來聊的是怎麼在夏天做酒釀,說著說著她又給拐到工作上。

《功勳》爆火背後的真相: 為什麼那些封神的人, 都不是精明人?

點選載入圖片

為了研發抗瘧新藥,她和她的團隊嘗試了無數的辦法。

終於在歷經190次失敗後,發現用乙醚提取出的青蒿素,對瘧原蟲抑制率達到了100%。

但是,當她們欣喜地進行臨床試驗時,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經歷千辛萬苦發現的有效物,卻根本無法判斷是不是能適用人類,研究一度陷入停滯。

雖然明知有生命危險,但是屠呦呦還是決定以身試藥。

並且瞞著大家用了多一倍的量,為的是之後大劑量的志願者多一份保障。

《功勳》爆火背後的真相: 為什麼那些封神的人, 都不是精明人?

點選載入圖片

後來,試驗成功了。

這背後是191次實驗。

但因為長期吸入乙醚,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

但即使在病中,她的心裡仍然想著青蒿素,剛出院就要回實驗室待著。

還好,歲月終究沒有辜負這個老人,長達一生的努力。

2015年,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佈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屠呦呦。

這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2017年,屠呦呦再次榮獲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當閃光燈都準備好的時候,卻沒等到她人。

因為,她又一頭扎進實驗室了。

不由得讓我想到袁隆平說的那句話:

“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實驗田的路上。”

清代紀曉嵐有言:

“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

人的一生,很短暫,一輩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是天才。

你越迫切,越浮躁,就越無法沉下去做好一件事。

因為,世上不知有多少聰明人,一生都沒有做好一件事。

04

光而不耀,方為真正的大格局。

尼采說:“誰終將聲震天下,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劃破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功勳》中,基層幹部張富清,曾在解放戰爭中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兩次獲“戰鬥英雄”稱號。

《功勳》爆火背後的真相: 為什麼那些封神的人, 都不是精明人?

點選載入圖片

1955年初,面臨轉業的他,主動申請來到湖北最偏遠、貧困落後的一個縣城。

一待就是64年。

在他的帶領下,村民們吃上了飽飯,修起了公路,建好了大壩。

但家人卻從來沒有沾過他的光。

主持精兵簡政工作時,做的第一件事是讓老婆帶頭下崗,哪怕按政策她不需要下崗。

兒子想去國營廠,但因為避嫌而放棄。

全家除了幾個木頭盒子和幾床棉被外,幾乎沒什麼家當。

這64年來,吃過苦,受過刁難,可他從未向別人提及他過去的榮耀,就連家人都不知道。

直到退役軍人資訊採集時,才被發現“戰鬥英雄”的身份。

看淡生死,塵封功績64年。

如果說這個世界有純粹的人,我想,張富清一定是其中一個。

《功勳》爆火背後的真相: 為什麼那些封神的人, 都不是精明人?

點選載入圖片

《圍爐夜話》中說:“有才必韜藏,如渾金璞玉,闇然而日章也。”

低調,是俯仰乾坤時的敬畏,是滄桑歷練後的淡泊。

低調的人,一輩子像喝茶,水是沸的,心是靜的。

他們抱朴守拙,他們低調內斂,他們光而不耀。

是為真正的大格局。

回想新中國成立70年多來,每一個行業每一條戰線,其實都有很多一生低調內斂、默默奉獻的人。

《功勳》爆火背後的真相: 為什麼那些封神的人, 都不是精明人?

點選載入圖片

從於敏、孫家棟等人,再到屠呦呦、袁隆平……

正是因為他們,才有了今天的中國,才有了現在的我們。

再回看當下這個時代,人們忙著追逐名與利,忙著尋找成功的捷徑,很少有人願意選擇做一個“傻子”。

可是,你會發現這個世界有時候很奇怪:

走捷徑的,最後都走了彎路。

搞投機的,最後都掉進了陷阱。

而那些最後封神的人,都不是世俗意義上的精明人。

正如胡適說的那樣:

“這個世界聰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數人。”

這些默默無聞的時代英雄用切身經歷告訴我們:

一個人的世界,應當儘量大於自己。

傻到極致,當世界改變不了你,你便能改變世界。

點個贊吧,為擔起民族脊樑的老一輩,為每一個腳踏實地的我們。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