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什麼不聽諸葛亮勸告堅持伐吳?

公元221年四月劉備稱帝,然爾劉備稱帝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是伐吳。蜀漢大臣都反對劉備伐吳。先主既即尊號,將東征孫權以復關羽之恥,群臣多諫,一不從。有明確名字記錄的大臣是秦宓和趙雲。秦宓因此下獄,而趙雲沒有受處罰,但也沒有隨行東征。秦宓是天時勸劉備,下獄是應該。趙雲是勸劉備先伐魏,匡復大漢,只要滅魏,東吳就不成問題了。但是劉備沒有聽。

史書上沒有記錄諸葛亮勸諫劉備,但其應該是不支援劉備伐吳。夷陵之戰大敗後,諸葛亮講:“如果法正在世,就能阻擊主上(劉備),讓其不伐吳。就算伐吳,如果有法正跟隨,也不會如此慘敗。”(諸葛)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從諸葛亮這段話來看,諸葛亮是不太支援伐吳。有人認為因為諸葛亮隆中對要東和孫權,所以不支援。這是不對的,當時諸葛亮只是站在劉備的立場去考慮。就像魯肅堅持聯劉抗曹,也不站在孫權的立場去考慮。諸葛亮後面那句話,也說明劉備對於軍事謀劃不在行。

劉備為什麼不聽諸葛亮勸告堅持伐吳?

我認為諸葛亮反對的原因不是因為要聯吳,而是當時時局。因為那時曹丕逼漢獻帝禪讓,天下忠於漢室之土都企望劉備能站起來振臂一呼。趙雲勸諫的話中也提到了這個。(曹)操身雖斃,子(曹)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曹魏必競佔據九州實力強大,貿然伐吳,無論勝負都有利於曹魏。

當時趙雲曾講。

“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

趙雲所說的道理是對,但也不完全對。跟吳交戰不得卒解,難道跟魏國交戰就能卒解?滅掉魏國,吳國是不成問題。但問題在於魏蜀吳三國之中,蜀漢最弱。最終劉備也沒聽趙雲的勸諫,還是決定伐吳。原因就是因為曹魏太強,只有拿回荊州才有機會。

先主固念曹氏之不可搖,而退息乎巖險。

再者劉備伐魏之際,東吳就不會進攻益州嗎?必竟東吳偷襲荊州,已經跟蜀漢鬧翻了。而且東吳在奪荊州後就已經準備攻益州。當時呂蒙率大軍駐江陵,孫權親率大軍軍駐公安,陸遜率軍駐秭歸。命周泰為漢中太守,劉璋為益州牧,把劉璋這個益州牧的治所選在秭歸。從法理上否定劉備這個益州牧,也有以劉璋引誘其舊部的意圖。

後(孫)權破關羽,欲進圖蜀,拜(陳)泰漢中太守。(孫)權復以劉璋為益州牧,駐秭歸。

曹丕稱帝后就詢問大臣劉備會不會東征,大家都講:蜀,小國耳,名將唯(關)(關)羽。羽死軍破,國內憂懼,無緣復出。只有劉曄認為會,原因在於劉備的策略是以攻為守,耀武漢揚威。再者不為關羽報仇說不過去。史書上記載大多是說劉備伐吳是為關羽報仇,我認為並不是這個原因。公元221年七月劉備禦駕親征伐吳,孫權求和。史書記載先主盛怒不許。劉備真的是不同意嗎?那是因為東吳給的價碼不夠,不把荊州還回來,再賠償點損失,劉備豈能同意。陸遜的孫子陸機認為劉備東征的目的:志報關羽之敗,圖收湘西之地。就是要報東吳偷襲荊州殺害關羽個仇,收復給東吳奪去的荊州。

所以劉備東征的目的是以戰逼和。如果在劉備東征之際,曹魏也向東吳用兵。那麼孫權肯定會迫於壓力而向劉備割地賠償求和。劉備前腳才拒絕孫權求和,後腳孫權就向曹魏稱臣。(公元221年)秋八月,孫權遣使奉章,並遣于禁等還。後來孫權向群臣說明為何向曹魏稱臣:聞北部分,欲以助孤,孤內嫌其有挾,若不受其拜,是相折辱而趣其速發,便當與西俱至,二處受敵,於孤為劇,故自抑按,就其封王。劉備也知道孫權不會輕易割地求和,所以只能透過以戰逼和。在劉備東征之前,孫權就一直在準備了。把首都從建遷到武昌。朱然守江陵、諸葛瑾守公安、陸遜守秭歸、潘濬守武陵、步騭從交州率萬人北上進駐長沙益陽。

劉備為什麼不聽諸葛亮勸告堅持伐吳?

很多人認為劉備東征是為關羽報仇,史書也是如此記載。很多人也認為劉備不該伐吳,應該聽趙雲伐魏才對。但是曹魏太強了,劉備只能向東。先主固念曹氏之不可搖,而退息乎巖險。當年劉備攻打漢中之前,法正就已經構思拿下漢中之後的軍事行動。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但是這一切都因為荊州的丟失而破滅了,因為荊州太重要了。魏、蜀、吳三國都把據有荊州,進而一統天下的首要條件。

曹魏:(郭嘉)雲當先定荊。

(荀彧)劉表遂保江、漢之間,天下未易圖也。願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後修復舊京,南臨荊州。

東吳:(周)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戚(曹)操,北方可圖也。

(魯肅)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荊州)金城之固……此帝王之資也。

(呂蒙)令徵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呂)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曹)操。

蜀漢: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這也是東吳為何背盟也要奪荊州的原因之一。二者荊州關乎到東吳的安危,想要穩固江東,一定要拿下荊州。欲固東南者,必爭江漢。劉備要奪回荊州,因為他不滿足於稱王稱霸,不去爭,最終的命運就是滅亡。以四川而爭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險而坐守之,則必至於亡。當年公孫述據有蜀地時,荊邯建議:以為宜及天下之望未絕,豪傑尚可招誘,急以此時發國內精兵,令田戎據江陵,臨江南之會,倚巫山之固,築壘堅守,傳檄吳、楚,長沙以南必隨風而靡。令延岑出漢中,定三輔,天水、隴西拱手自服。如此,海內震搖,冀有大利。但是另一些部下認為不宜空國千里之外,決成敗於一舉。最後公孫述給劉秀滅掉。我認為劉備也是考慮到這方面。

劉備為什麼不聽諸葛亮勸告堅持伐吳?

還有一個原因致使劉備不得不東征,就是當年劉備能跨有荊益是靠荊州豪強的支援。公元211年劉備帶三萬人入蜀,還有一批文武隨軍入蜀。公元213年諸葛亮、趙雲、張飛率軍入蜀,軍隊數目不詳,也有一批荊州文武入蜀。公元214年劉備得到蜀地後,也有不少荊州人入蜀。荊州是他們的老家,其父兄子弟宗族很多人還在荊州,劉備也不能不考慮這一點。東吳得到荊州人就很防範荊州人,進入東吳政權高層的幾乎沒有。在東吳政權官當的比較大的也只有太常潘濬。後來就有人向孫權告潘濬要投蜀漢。因為蜀漢大將軍蔣琬是他表哥。下面列一下在蜀漢為官的荊州人,兒孫輩就不列了。

龐氏龐統(軍師中郎將)、龐林(參軍)等。

馬氏馬良(侍中)、馬謖(參軍)等。

向氏向朗(左將軍)、向寵、向充、向條等。

習氏習楨、習忠等。

楊氏楊儀(長史)、楊顒(主簿)等。

董氏董和、董允(尚書令)、董恢等。

羅氏羅蒙(廣漢太守)、羅憲等。

呂氏呂乂(尚書令)、呂辰、呂雅等。

費氏費禕(大將軍)、費觀(江州都督)、費承、費恭等。

鄧芝(車騎將軍)、廖化(右車騎將軍,史書記載廖化是世為沔南冠族,冠族指是豪門世族)、宗預(鎮軍大將軍)、鄧方(庲降都督)、黃柱(光祿勳)輔匡(右將軍)馮習(領軍統諸軍)、張南(別督)霍峻(梓潼太守)董恢(巴郡太守)、高詳(右將軍)蔣琬(大將軍)、劉敏(左護軍)、劉巴(尚書令)、賴恭(太常)劉邕(後將軍)、張存(荊州從事)、傅彤(別督)、來敏(光祿大夫,)、王連(長史)、李嚴(中都護署府事)魏延(徵西大將軍)陳震(衛尉)、董厥(尚書令、大將軍)樊建(侍中、尚書令)、胡濟(右驃騎將軍)、郭攸之(侍中)、劉封(中郎將)廖立(侍中)等。

劉備為什麼不聽諸葛亮勸告堅持伐吳?

在劉備東征時,東吳官員吳範就預料蜀吳兩家會恢復聯盟。劉備盛兵西陵(夷陵),(吳)範曰:“後當和親。”我認為吳範的意思是說我們東吳打敗劉備後,肯定會跟劉備恢復聯盟,劉備也會同意。原因在於:此小國之利也。因為要對抗強大的曹魏,弱小的蜀吳只能聯合。所以劉備才要對東吳耀武揚威,以戰逼和。從劉備的軍事行動來看就知道了。公元221年七月大馮習、吳班率先頭部隊攻破東吳在巫、秭歸的第一道防線。公元222年正月蜀軍推進至夷陵,劉備率軍返回秭歸。陳式、吳班率水軍駐守夷陵,防禦長江東西兩岸。這大半年蜀吳並沒有發生大戰,蜀軍的主力也停留在秭歸。公元222年二月劉備從秭歸率軍進駐夷道猇亭。孫權看劉備來真的了,只能起用陸遜,並派大軍迎戰。黃武元年(公元222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陸)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但是劉備失敗了,敗於陸遜之手。劉備羞慚憤怒地講:“吾乃為(陸)遜所折辱,豈非天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