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韻大鼓名家劉寶全的相聲,為啥現在的人沒幾個喜歡聽呢?| 話題庫

有朋友問筆者,京韻大鼓名家劉寶全的大鼓書這麼好聽,為嘛現在的人沒幾個喜歡聽呢?

這個問題太好回答了,劉寶全的大鼓書究竟好不好聽,全憑個人喜好,愛聽的自然覺著好聽,不愛聽的自然認為那是噪音。這就跟聽馬三立說相聲一個道理,馬三爺在臺上把“包袱”抖響,愛聽的嘎嘎大笑前仰後合,不愛聽的嗤之以鼻——嘛玩意兒啊,還不如聽蝲蝲蛄叫帶勁。他說這話,您也別急,這就叫蘿蔔鹹菜,各有所愛,莫以個人的喜好約束他人。

筆者是天津人,屬於愛聽曲藝的那一類人,不但愛聽還愛唱,甭管京戲評戲快板書,也甭管棒子墜子大鼓書,我是樣樣皆動,也樣樣疏鬆,說會唱也會唱,就是唱著唱著就找不著調兒了,好在我不敢當眾獻醜,只敢躲在家裡唱,折磨的也只有老婆孩子的耳朵,沒有影響到他人。

我收藏了幾張劉寶全的老唱片,對於劉大師也非常的尊敬,我有一位老太爺,跟劉大師在民國時期交情莫逆,筆者就借那位朋友提出的問題,小敘幾個有關劉寶全的段子。嘿,哏兒著哩!

劉寶全頭一開始可不是唱大鼓的,他最初是幹嘛的呢?告訴您吧,他是唱京劇的。拜在晚晴時節的京劇名家孫玉卿門下學老生,待至十五、六歲的時候,就已經能夠登臺演出,贏得不少喝彩聲。

照理說就這麼一路唱下去,備不住就能成為跟譚鑫培、餘叔巖、馬連良同等身價的名家,沒想到一個小小的舞臺事故,讓他憤而遠離梨園行,改投了大鼓名家王慶和、霍明亮,一舉成為大鼓行當的大家。

天津人有三絕,這個三絕可不是津門三絕的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而是眼佔一絕,嘴佔一絕,耳佔一絕,此乃小三絕。此三絕衍生自戲園子,天津衛的爺們兒聽戲,眼賊、嘴快、耳朵尖,甭管臺上是多大的角兒,但凡一個身段兒現了眼,又或是一句唱詞走了板,當即喝倒彩,甚至於“飛”茶壺,絲毫不給角兒面子。

就拿馬連良來說,就那麼大的角兒,愣是“栽”在了天津衛。三十年代馬老闆在天津唱“王佐斷臂”,興許是唱得太嗨,居然把已經“斷”掉的手臂忘了,他在臺上將“斷臂”一搖,可了不得了,臺下立馬“飛”過去三個大茶壺,駭得馬老闆趕緊退票賠罪,再也不敢接著唱,立馬回了上海“深造”。幾年之後,才敢再次赴津,伺候天津爺們兒一出好戲。

您各位別以為天津衛的爺們兒“事橫”不講理,給你叫倒好,拿大茶壺“飛”你,那是讓你長記性,記得把戲學好了再上臺,省得丟人現眼,這便是當時為嘛流行一句“北京學成,天津唱紅,上海賺包銀”的緣由。只要過了天津衛老少爺們兒的“法眼”,您老就等著發大財吧。

白話這麼一大通,這便要引出劉寶全為嘛不唱京劇改唱大鼓了。

話說劉寶全身材高大,戲班子的行頭穿著緊繃不得勁兒,靴筒留在行頭外,顯得十分別扭,於是他想要自己購置一套行頭,結果一問價碼,趕緊溜之大吉。價碼太高,他掏不起,心裡面不舒服,總嘀嘀咕咕這件事兒,於是把情緒帶到了戲臺上。

那一天,他演《落馬湖》中的黃天霸,在唸白“為何不抬起頭來”之時,由於心裡還惦記著行頭的事兒,錯念成了“為何頭不抬來”。得!就這麼一句,可壞事了,天津衛的爺們兒挑理了,二話不說,大茶壺直接“飛”了過去,熱茶濺了一身,劉寶全羞愧難當,這齣戲也唱不下去了,臊眉耷眼地回了後臺,一氣之下,爺不唱了!

就這麼著,他離開梨園行,先後拜了大鼓名家王慶和、霍明亮為師,學唱木板大鼓。由於他有嗓子,加之底子好,沒多久就聲譽鵲起,成了大鼓名家。

咱必須說明一點,劉寶全成名時還沒有京韻大鼓一說,劉寶全之所以能夠成為京韻大鼓的奠基人,也頗有傳奇色彩。有一回,他遇見京劇名家譚鑫培,兩人相談甚歡,不幾日,譚老闆派人拿著請帖邀請他到府上小酌。譚鑫培多大的腕兒,能得到譚老闆的賞識,真可謂三生有幸。劉寶全趕緊置辦禮品,穿得體體面面地登門拜訪,並且對譚老闆執弟子禮,以示謙卑。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譚老闆興致很濃,當場為其介紹漢劇改編京劇的過程,其中講到吐字發音上的種種困難之時,譚老闆勸劉寶全將木板大鼓改為京腔演繹,這樣的新型唱法,一定會吸引觀眾。

一席話不亞於醍醐灌頂,劉寶全欣然接受譚老闆的提議,離開譚家之後,直奔弦師家中,對弦師說明要改變木板大鼓唱腔的想法,隨即兩人經由一番研究設計,把天津衛的土字鄉音,一律改為京音兒,於光緒二十六年,即公元1900年,正式用京腔演繹大鼓書,這便是京韻大鼓的雛形。

後來,劉寶全又著實下了一番大功夫,把一些粗糙語句剔除,改為較為雅緻的文明用語,如一些帶“粉”的段子,比如《獨佔花魁》、《挑簾裁衣》乾脆棄而不用,而將《醜末寅初》、《大西廂》以及三國水滸的段子保留下來,將唱詞加以改編,再配合上大武生慣用的身段兒,火得一塌糊塗。

據餘叔巖說,劉寶全好學,會“偷”,從武生泰斗楊小樓的身上“偷”了不少東西。有一回,餘老闆去看劉寶全的《一門忠烈》,劉寶全唱著唱著,冷不丁使了個身段兒,餘老闆一眼瞧著,這正是自己在《寧武關別母》一場中用過的身段兒。餘老闆當即拍手叫好,跟身邊的朋友調侃:“瞧見了沒,我又丟了一手!”

您瞧,劉大師一個“偷”字,學會了多少能耐吧。

好了,行文至此,就此打住吧,接著說下去,恐怕說一天一宿也說不完。再說這類文章少有人感興趣,正如筆者開頭所寫,喜歡的朋友看著帶勁,不喜歡的朋友看著煩氣,而偏偏多數讀者屬於後者,與其寫多了也沒幾個人看,索性點到為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