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時6元!共享充電寶還是虧成狗:揭穿它

1小時6元!共享充電寶還是虧成狗:揭穿它

作者 | 鉛筆道編輯部

共享充電寶已經漲到4元、甚至6元/小時了,再漲下去,使用者又該自備充電寶揣兜裡了。但更絕的是,這些共享充電寶背後的公司還不賺錢。究竟是為什麼?

9月8日,怪獸充電披露2022年二季度財報,營收約6。9億元,同比下滑29%,淨虧損1。845億元,虧損額度超過2021年全年(虧1。2億元)。

極其奇怪的是,在“2元價格”時代(2019年-2020年),怪獸充電反而賺到錢了:分別實現利潤1。6億、7543萬元。而在“4元價格”時代,怪獸充電卻屢屢虧損:自2021Q4以來,已經是連續4季度虧損了。

這又是為何?共享充電寶賽道,究竟有沒有錢賺?眼下的虧損是短期還是終局?

鉛筆道認為,共享充電寶的虧損將會是長期的:沒有壁壘,過度競爭,導致渠道成本太高。如果不升級商業模式、尋找第二曲線,虧損將是常態,難有好結局。

該賽道在誕生初期就埋下了危險的種子:to VC,未經商業閉環驗證。自2017年起,鉛筆道完整地報道了該賽道的全生命週期:很多獨角獸還處於天使輪時,鉛筆道就深度調研過它們。(詳見文末)

它的興起邏輯與共享單車、共享貨架無異:主打共享經濟。

共享單車與共享貨架的泡沫,在2018年前後就轟轟烈烈地破裂了,頭部品牌全部覆沒,包括但不限於摩拜、ofo、小藍單車、猩便利、果小美、七隻考拉等。

三者有一個共同特徵:理論分析是賺錢的,先當成賺錢的業務做,實際能不能賺錢先不管。共享單車和貨架的試錯代價比較小:2016年前後興起,2018年就發現不賺錢了。

而行業更傾向地認為:共享充電寶不一樣,它能“賺錢”。於是即便2019年之後,VC也持續押注,抬轎子把它們抬上了交易所。

但目前為止,僅僅只有怪獸充電被抬上市了,是全行業的獨苗。“第二股”小電科技正在衝刺港股,但未有訊息。

對於共享充電寶能否賺錢的話題,鉛筆道的觀點非常明確:從商業本質看,它不能。

首先它沒有壁壘:和to VC的商業模式一樣,它的唯一壁壘就是“資本”——誰的錢多,誰就更有優勢。充電寶沒有壁壘,充電機器沒有壁壘,沒有品牌壁壘,沒有市場渠道壁壘。

後兩句話鉛筆道要著重解釋一下。

共享充電寶為什麼沒有品牌壁壘?因為它是一個工具,工具核心滿足的是功能性需求,使用者不會關注它是美團、小電還是怪獸充電,不會為品牌溢價買單。

共享充電寶為什麼沒有市場壁壘?由於使用者對充電寶是“品牌色盲”,而渠道是為了滿足使用者需求,自然也就變成了“品牌色盲”。

最後,唯一的競爭變成了“利益”:誰給我分錢多,我就讓誰放,比如飯店、酒店、超市等——這句話很關鍵,因為它是當下及未來共享充電寶無法盈利的核心原因。

從成本結構分析,共享充電寶的毛利率大於80%(怪獸充電財報)。換句話說,你充1次電4元/小時,僅有8毛是硬性成本(充電寶折舊等)。

剩下的錢都去哪了?都用在銷售與市場費用裡了,這其中,最大頭的是渠道費用——作為支付給渠道的入場費及佣金,比如商超、飯店。這個比例佔總收入多少?60%以上。以怪獸充電為例,其2021年的渠道費用佔收入比為61。1%。

進入2022年後,怪獸充電的銷售與市場費用佔比80%以上,二季度達到頂峰(96。3%)。所以某種程度上說,“怪獸充電”也是“房奴”:收入100元,80元是交場租的。

既然如此,為什麼2020年之前共享充電寶能賺錢?因為2020年前,品牌支付給渠道的費用比例僅40%-50%,相當於品牌擠出了10%-20%的利潤。

以怪獸充電寶為例,2021年其收入為35。85億,淨虧損1。2億,淨虧率約-3。3%。若能壓縮渠道成本,提升10%-20%的淨利率,肯定能賺錢。2020年,怪獸充電的淨利率約2。7%。

未來共享充電寶能賺錢嗎?鉛筆道判斷:不能。因為渠道成本只會增不會減,同時使用者對充電價格已經接近極限——開源節流的路已經堵死。

共享充電寶必須尋找“第二曲線”,否則這個賽道的“勝利果實”極有可能被巨頭吃掉,比如美團。

共享充電寶屬於“to VC”模式,如果一定要說核心壁壘,它只有兩個:資本與渠道。從資本角度看,截至2022年二季度,美團賬上趴著255億,超過任何一家共享充電寶。從渠道來講,美團在地推時的議價能力也超過任何一家共享充電寶。

當然,這些也已不再重要:不必留戀舊戰場,而是去開闢新戰場——基於現有的隱形資產再創業,未來才會有出路。

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