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世界盃開球的外骨骼機器人,股價狂跌99%之後未來在哪?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浪潮研究所,作者|浪浪子

這屆世界盃在梅西捧起大力神杯後落幕。回到8年前2014年,巴西足球世界盃揭幕賽上,世界共同見證了一名癱瘓少年,身披“機甲”完成了一次開球。

這個略顯笨重的外骨骼機器人,來自全球多位科學家參與的“再次行走計劃 (Walk Again Project)”,用機器人技術幫助殘疾人“再次行走”。

「外骨骼機器人」可以輔助或增強人體,讓下肢癱瘓的少年也能完成踢球的動作。

就像“可穿戴的機器人”,外骨骼兼具有機器人的智慧性與人體骨骼的仿生性:

外骨骼透過各類感測器探測腦內電極和肌肉電訊號,將活動訊號傳輸給機器人,機器人再進行具體的機械動作。

2014年世界盃的“開球”無疑吸引了巨量的關注,點燃了資本市場對外骨骼的熱捧,同年多家研製外骨骼機器人公司成功上市。

包括日本的CYBERDYNE、以色列的ReWalk及美國的Ekso Bionics。2014、15年國內也有多家外骨骼創業企業成立。

但是,8年後的今天,明星公司的股價幾乎跌去99.9%,市值也縮水90%。

ReWalk 因為股價連續30個工作日都未達到1美元,10月收到了納斯達克的退市警告。

雖然二級市場部分泡沫破滅,但一級市場並沒有望而卻步。

今年軟銀願景基金領投傅利葉智慧的4億D輪融資,成為國內外骨骼賽道最大單筆融資。

在外骨骼賽道冰火兩重天背後,我們想要探索兩個問題:

1. 外骨骼機器人泡沫破滅的原因和啟示是什麼?

2. 面向未來,外骨骼的發展邏輯是什麼?

暴跌的啟示

要理解這幾家外骨骼企業的暴跌,我們要先回歸外骨骼機器人的本質:

暴跌的啟示

機器人:具有智慧的機器;可穿戴:直接穿在人身上,具有人體工學和人體互動的裝置。這兩個特性意味著:

「可穿戴的機器人」,來理解技術的難度和商業化的場景。

那麼,經歷暴跌的ReWalk解決的是什麼需求?是面對脊髓損傷、下肢癱瘓的殘障人士,醫學上稱“截癱”。讓他們“重新站起來、重新行走”,跟ReWalk這個名字的含義一樣。

ReWalk創始人Goffer教授建立公司的初衷,就是因為自己在車禍中下肢癱瘓,他不想永遠被困在輪椅上,於是有了ReWalk初代的產品。

外骨骼是圍繞人體而生的機器,技術與材料緊密圍繞人體需求而生。

那麼,想要替代的輪椅市場有多大呢?據市場調研機構,全球的輪椅市場在2020年是24億美元,每年約7%的年複合增長率。

上市的Ekso、Bionik初期都和ReWalk類似,其商業目的簡單說就是:替代輪椅。

外骨骼造價高昂,至少要幾萬美金。對於已經在醫療上花去大量費用的癱瘓患者家庭難以承擔。除非保險覆蓋,比如美國殘疾退伍軍人能享受保險的全額支付,他們才願意購買。

對於使用輪椅人群的付費意願和使用場景,外骨骼太貴且不好用。

而且前幾代的外骨骼還沒有自平衡的功能,在穿上笨重的外骨骼後還需要拄柺杖。

所以簡言之,

在殘障人士移動的需求上,外骨骼的雙足沒有輪子方便,

需求市場的大小,才決定了技術的估值能否被驗證。外骨骼如果只針對截癱人群,很難支撐起高估值。在上市後的發展中,ReWalk營收每年只有百萬規模,所以二級市場投資者也不願意再為其買單。

有趣的是,ReWalk的創始人Goffer博士在2015年宣佈退休後,再次創業。

這些外骨骼企業被市場上了一課,暴跌是市場定價迴歸公允價值的體現。

類似平衡車,可以讓使用者站立操作和行動,定價也比外骨骼便宜。

仍舊面對截癱患者,開發出“站立式輪椅。

長期坐在輪椅裡,確實對人的泌尿系統、消化系統等身體機能,會有損傷。畢竟人是直立行走的動物,長期臥床或坐著,會導致一些器官的加速萎縮,不利於壽命。

可站立的輪椅,或許是截癱人群更好的選擇。

因為他們按照製造業“copy to China”的邏輯,前期一些國內公司打算用供應鏈優勢將外骨骼的價格“打下來”。但無論是跟海外公司成立合資公司,或是引入海外教授實驗室團隊,或者逆向工程的再造,都沒有跑出好產品。

創始人的二次創業、上市公司的狂跌也讓一些國內的效仿者苦不堪言。

但是,創新只有0和1。第一批針對截癱人群的產品結構,很難適用於偏癱或康復場景。因為截癱人群下肢沒有知覺,人機互動反而更簡單;

因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造價和供應鏈,而在於技術創新的出發點,聚焦截癱人群,在需求和解決方案上,都存在問題。

從ReWalk及其跟隨者的教訓中,我們至少有兩個啟示:

而康復人群的腦電和肌肉電沒有完全失靈,但可能紊亂,這更增加了人機互動的複雜性。

1. 要想從資本暴跌、賽道低迷的預期中突圍,必須重新從0開始去理解使用者,再造產品。因為產業還在發展初期,並沒有完全經過市場考驗、規模化的產品。

目前,外骨骼機器人公司都還沒有盈利,但走向康復治療的方向已經逐步明朗。所以創業公司想要走向未來,需要考慮清楚兩個問題:

1。 這個康復人群對於外骨骼的需求有多大?購買力和購買意願有多強?

2。 外骨骼技術能否替代和輔助原本的解決方案,如何幫助康復醫師?

2. 一開始就要從更大眾的需求人群切入,才能走通商業化路徑。因為如果切小眾的需求,購買力和購買意願都更難支撐從0到1的產品創新。

康復市場的需求是巨大的,尤其是被譽為“人類健康頭號殺手”的腦卒中,即中風。據公開資料,2020年我國40歲以上人群中有1780萬卒中患者,新發卒中患者340萬人。再加上運動損傷和事故工傷等導致的傷殘。

巨大需求,複雜創新

為什麼要花錢做康復呢?因為對於卒中患者,及時的康復醫療能大大提升恢復自理能力的機率,從6%到90%(如下圖)。

巨大需求,複雜創新

假設新發中風患者平均拿出1萬元來做康復醫療,就意味著每年新增300億的市場。

中國康復醫師滲透率與發達國家相比有數十倍差距。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我國在職康復醫師16000名,治療師14000名。每10萬人口只能匹配1。2位康復醫師, 對比發達國家每10萬人口30-70位康復醫師,中間差距是25-58倍。

這意味著,康復有可能幫助家庭省下未來持續不斷的護理費用,每年可能幾萬到上不封頂。

否則,對於老弱病殘人群,病情和體質差異大,使用後發生事故的風險高,容易產生追責的問題。所以外骨骼的規模化,必然需要醫院、保險公司、康復器械和患者共同建立規範,

康復需求大,同時康復師供給缺口大。

如下圖,幾款醫療外骨骼產品的售價在2萬美元到10萬美元不等。CYBERDYNE的第五代HAL,定價2萬美元,對比ReWalk和Ekso的產品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價格優勢也讓CYBERDYNE成為唯一一家市佔率提升、市值堅挺的康復機器人上市公司。

市場機會大,但對外骨骼機器人的挑戰也巨大:需要對康復過程有針對性,安全性和穩定性高,要獲得醫療器械取證和臨床醫療資料的驗證。

CYBERDYNE的創始人是一位大學教授、生化電子專家。他從 1991 年就開始研發外骨骼機器人 HAL(HybridAssistive Limb/混合輔助肢體),在高校研究積累了13年的基礎上,才成立公司正式將 HAL 投入市場。

我們再看國內最近兩年,融資金額過億的唯二兩家康復機器人創業企業,

不像掃地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可以很快推出消費級的產品。

(公開資訊整理)

據悉,去年融資1億人民幣的奇諾動力,自2015年創業至今在研發上投入巨大,深耕外骨骼機器人的核心技術,結合市場需求,反覆迭代打磨產品。整個團隊研發人員佔比超過50%,專業方向來自不同的學科領域。除了機器人工程和臨床醫學專業,團隊還有來自服裝設計、人因工程、生物力學等相關專業人士,從而使產品有更加合理的人機互動設計:例如,感測器安裝位置、機器人如何更智慧等,從而保證患者的安全。

外骨骼需要基於人因工程、機器人和病理的跨學科知識,進行復雜設計,所以外骨骼機器人的開發週期長,對團隊的要求也極高。

核心團隊都兼具機器人背景與醫療背景。

外骨骼機器人是從0到1的創新,需要基於使用者去創造和定義一個新產品:從形態、功能、設計到製造和定價,需要機器人和醫療兩個賽道的深度know-how。

需求大而供給跟不上,政策、行業和資本都在持續關注康復賽道。

外骨骼還在等待一款好產品。創新過程必然是漫長且艱難的。

這些風向標背後,涉及很多裝置採購的具體優惠和創業公司的扶持措施,也催生更多關注、更多創業者投入到康復領域。但資源轉化、得到利用同樣需要時間。

目前外骨骼機器人企業在產品創新的同時,也有不同的模式創新。外骨骼機器人服務的是康復醫院、康復中心、醫生和病患,創業公司選擇不同的商業模式:

艱難下注,漫長等待

我們分解CYBERDYNE目前的收入,佔大頭的就是 to B醫療康復器械的租賃和維護,而且增長較為穩定。

(圖片來源:CYBERDYNE)

近兩年CYBERDYNE也在提升to C產品的戰略地位(如下圖)。

艱難下注,漫長等待

既能夠減輕康復醫院和專業康復醫師的壓力,也能給居家訓練的家庭給予指導,還能同時進行資料收集,長線地幫助康復程序。

尤其隨著老齡化壓力迫近,政策的扶持力度也越來越大。

今年完成D輪4億融資的傅利葉智慧,走了一條更重資產的路徑:收購康養中心自主運營,直接進行康復機器人產品的應用。據傅利葉智慧的創始人顧捷稱,

1. CYBERDYNE:租賃為主,銷售為輔。

同時傅利葉向其他康復醫院、B端客戶,提供醫療康復解決方案。目前,傅利葉是國內康復機器人產品線佈局最為豐富的創業公司,也是商業化程序領跑的康復機器人公司。

To C 個人使用者端的產品對於專業康復訓練是極佳的補充。

國內創業企業英漢思動力,推出了低至899美金的產品。已經在眾籌平臺Kickstarter上釋出。但消費級產品,在國內很難銷售。主要問題就是沒有醫療器械取證,出事故了難以追責。

(圖片來源:kickstarter)

在產品上也出現更多細分,更多創業企業開始打造出更具有針對性的產品,比如安傑萊針對偏癱患者的單下肢康復機器人、傅利葉機器人針對上肢康復的不同產品線。

正如前文分析的,

2. 傅利葉智慧:收購運營康復中心,輸出康復中心解決方案。

外骨骼機器人技術難度高、團隊要求高、創新週期長,打磨好產品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創業團隊。

在傅利葉智慧參與打造的康復中心內,康復機器人的數量已經超過康復工作者的數量。

不同於網際網路或軟體,硬科技、硬體創新從0到1更加漫長,需要的能力也與上個階段的網際網路模式,完全不同。從外骨骼機器人發展歷程能看出,硬體創新只有0和1。不可能拿出半成品給患者、給消費者、或放進工廠。而投入大量資源和時間去研發出來的一款產品是否能賣得好,無異於一次重注。

3. 英漢思動力:推出消費級產品,獲取使用者需求。

無論對創業者還是投資者,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和資源準備,才可能忍受長期的不確定性,穿越漫長的黑夜創造出新產品,跨越0到1。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