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體引數不等於體驗,智慧汽車更科學的評測方式是?

智慧電動汽車時代的到來,讓人們移動出行和生活方式實現了智慧化升級。中國企業工業協會與億歐智庫聯合釋出的資料顯示,中國智慧電動汽車的銷量及滲透率在飛速增加,由2019年的17萬輛增長至2021年的133。3萬輛,預計到2025年智慧電動汽車滲透率將達到新能源汽車的61。7%。

持續迭代升級的先進技術和智慧生態系統,為車企智慧化、電驅化產品佈局和創新按下了加速鍵。傳統底盤、傳統車身結構差異化有限且價值低,智慧化技術和服務成為行業內卷的聚焦點,不少車企開始在引數

演算法

上大做文章,如算力上千的超算平臺,多至四個鐳射雷達等等,將堆砌配置和

智慧特色配置當做差異化市場競爭的新武器

但這些引數一旦脫離現實,則顯得毫無意義,硬體引數只能代表軟體的上限,卻不能決定效能體驗的好壞。使用者需要了解一輛車最真實的智慧輔助駕駛和互動體驗和安全性,不能光靠看起來很美好的引數,評測一輛智慧汽車,需要更加科學智慧的評測方法。

智慧汽車需要智慧+專業的評測方式

眾所周知,要想評價車輛的做工及安全性,需要透過專業的裝置及成型的評價體系。

在這樣的需求之下,孕育而生就是“拆解”類車輛節目,使用者在選車階段也非常熱衷於觀看此類的節目,既滿足硬核玩家的好奇心,又可以對做工和安全性瞭如指掌。

不難想象,“拆解”傳統汽車和“拆解”智慧汽車也有所不同。拆解一輛傳統汽車,要對於其結構、外觀等各類汽車材料以及零部件有充分了解,能夠點出關鍵,講出差異化優勢。

而智慧汽車,還需要對其智慧化部分進行“拆解”,車機是否好用,輔助駕駛功能在不同場景下能否達到預期,想要回答這些問題,都需要藉助更加專業和複雜的“拆解方式”。

以輔助駕駛來說,即便是簡單的AEB(自動制動系統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功能,也需要專業的場地與裝置。

AEB的設計初衷,是在一定速度內(通常為80km/h以下),儘量避免車輛在道路上撞上其他車輛,或是行人、非機動車等其他交通參與者。測試儘量覆蓋更多情況,特別在照明條件差、逆光等,駕駛員視線受到影響的情況下,更需要主動安全功能來輔助安全駕駛。

隨著大眾對輔助駕駛認知度的提升,智慧化“拆解”測評成為不可缺少的一環。專業的評測既能讓使用者瞭解汽車的最真實的駕駛體驗,打消疑慮,也能幫助車企及早發現並解決潛在的問題。

AEB測試,“傳統勢力”賓士更勝一籌

上個月,《有駕智慧評測》欄目正式上線,透過公正、客觀與專業的方式對不少目前市面上的熱門車型進行了智慧化的評測,涵蓋車機、智慧座艙與智慧駕駛等領域。。

如《有駕智慧評測》進行了一場專業的AEB測試。測試物件為賓士EQS、特斯拉Model Y、極氪001、蔚來ET7、小鵬P5與理想L9六款車,不僅涵蓋C-NCAP中包含的夜間場景AEB測試,還對夜間常見的黑暗環境逆光工況進行了測試。

測試包含車對車靜態、車對車動態與行人橫穿三種情況。從最後的綜合成績來看,結果有些出人意料。搭載鐳射雷達、強調“智慧駕駛”的新勢力測試成績,均落後於傳統勢力的賓士。

AEB其實並不是新鮮功能,傳統車企通常會採用軟硬體打包方案,像是沃爾沃這樣,一向注重安全的車企,更是在AEB方面深耕多年。而自研路線的新勢力還需要更多準備時間。新勢力們或許對AEB的重視程度有所欠缺。他們現在的目標,都是更高階的智慧輔助駕駛,甚至能夠覆蓋城區,實現點到點的全輔助駕駛閉環,AEB這種傳統的功能略有忽視。

有駕的這次測試,引發眾多網友與車主的關注,這也從側面反映,AEB是使用者關心的功能之一。節目上線後,理想的工程師團隊主動與有駕取得了聯絡,並進行了一次深度交流。理想表示這次有駕的評測結果引起了他們的重視,針對因全棧自研的資料積累量導致現階段的標定還存在不完善的情況,他們將在12月底推出一次重大的OTA更新,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提升了AEB能力。理想L9將把鐳射雷達技術參與到主動安全的執行中,變成鐳射雷達+毫米波雷達+視覺一體的高度融合方案。

有駕對理想內部更新標定的一臺內測版理想L9又進行一次獨家測試。在補充AEB測試中,黑夜路燈工況下,車對車靜態追尾測試的成績提升到了70km/h,提升了20km/h;

即便是在全黑逆光工況下,也達到70km/h都能剎住的水平。在車對車行進追尾測試中,

無論是路燈工況還是全黑逆光工況下,這輛車都達到了滿分80km/h的測試速度。

智慧汽車時代,汽車媒體發揮更大關鍵性效用

智慧汽車的特徵,決定了汽車媒體測試成為關鍵一環。首先,在軟體定義汽車的時代下,只看引數已經無法瞭解到一輛車的真實水平;其次,智慧汽車正變得“動態化”,,使用者也需要“動態化”瞭解汽車的進化能力,及時更新資料也必不可少;最後,快速興起的智慧汽車市場,也存在不少亂象,從算力高達上千,到各種充電五分鐘,續航上百公里之類的宣傳接踵而至,拿到手後,究竟能發揮怎樣的實力,使用者不得而知。

隨著媒體逐漸走向專業化,此前只有測試機構才會用到的專業場地與裝置,現在媒體也在用。媒體存在的意義,不再只是幫廠家“念引數”,而是要給使用者“看真的”。也希望這樣的媒體與節目能夠越來越多,讓智慧汽車市場良性發展,使用者獲得更多真實可靠的購車參考資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