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堂】為什麼要等到秋後才問斬?這個傳統而另類的問題很燒腦!

在京劇和影視片中,時常會聽到這樣的話:秋後問斬。

為何要等到秋後呢?這個傳統而另類的問題確實很燒腦。既然犯了罪,豈可不受懲戒?為啥要等到秋天?這是不是會影響到司法公正的問題?

【微課堂】為什麼要等到秋後才問斬?這個傳統而另類的問題很燒腦!

其實不然。秋後問斬是中華一項奇異的傳統。中國古人講究多,對四季更替,太極等等方面尤其重視。說是天象與人間是對應 的。秋,五行中代表金,金主肅殺,適合開殺戒。而且從漢代開始,皇帝認為自己的臣民就該遵從自然規律,生死也是如此。殺戒能不開就不開。

【微課堂】為什麼要等到秋後才問斬?這個傳統而另類的問題很燒腦!

後來,經過古籍學家的研究,秋後處決,其實是為了給這些犯人一個緩衝的時間,就類似於我們今天所說的“緩期執行”。大家也看過無數的電影。咱們中國的辦事體系極為甬長繁瑣,而且不太認真。許多草率的案子就是這樣發生的。而秋後處決正是基於這一點。不是立刻處決,而是給百姓一個翻身的希望,一份解救自己的力量,同時也給了辦案人員一個認真處理真相的人。

【微課堂】為什麼要等到秋後才問斬?這個傳統而另類的問題很燒腦!

在清代,秋審更是給那些判處“斬監侯”和“絞監候”的犯人一個複審的機會。一般案件由案發地官員遞送給刑部審批。而謀殺,大逆、殺官等嚴重的罪行可以越過刑部直接報給皇帝。皇帝最終看到的奏摺,實際上他這裡已經是目光累累了。刑部的構成值得研究,由並稱為三法司的大理寺、都察院共同審理。也就是我們經常在京劇裡聽到的一個句子:三堂會審。中華民間,關於三堂會審的故事有很多,說不完。在這裡,一個人如果確實是被冤枉的,就應該將事實講清楚,這樣,他會為自己贏得活下去的機會。。

【微課堂】為什麼要等到秋後才問斬?這個傳統而另類的問題很燒腦!

秋審的日期是固定的。都在每年的八月間,是真正的秋天。這個時候,秋風起了,天氣冷了,該去的和該來的,都應該做個了斷了。秋審的第一步是朝審。這個時候,嫌疑犯要抓住每一個能救自己的機會。提供證據,說明委屈,當然,做這一切也未必會起到應有的作用。有時候,機緣也很重要。

【微課堂】為什麼要等到秋後才問斬?這個傳統而另類的問題很燒腦!

清代還有個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每個地方都要在某一個日期之前將本年的所有判處死刑的案件交給刑部,但這個日期並不是固定的,例如江蘇是每年的二月初十,河南是三月初十,而直隸省則是三月三十,儘管每個地方的上交日期不同,但最少也可以為死刑犯爭取到四個月的重新調查的時間。

自古以來,無論朝廷多麼腐敗,有良心的官員還是不少的。如果嫌疑犯真的是被冤枉了,此時就可以正式翻案。不過,這個過程太痛苦。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接受稽核研究和推論。作為嫌犯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實力。

【微課堂】為什麼要等到秋後才問斬?這個傳統而另類的問題很燒腦!

如今,“秋後處決”這個詞離我們越來越遠了。那些充滿血腥與矛盾的往日種種,已經成為回憶。但歷史上這些曾經出現過的典故,我們必須要記住。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