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火柴,從小看起來很小,卻成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中國風

這個火柴,從小看起來很小,卻成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中國風

火柴上舞動的火焰,溫暖卻不灼肌膚,盯著看久了難免不惹人遐思,著名的安徒生童話裡賣火柴的小女孩就是這些遐思最恰當的例子。

綠色的小頭嵌在一根短短的木棍上,輕輕劃拉一下,火苗便噌的竄上來開始在眼前舞動。跳完了它壯烈的舞蹈後留下的焦香氣味順著空氣爬進鼻孔,描述不出的好聞。

這個場景在很多閱覽這篇文章的人來說可能都有體會過。火柴又叫洋火,叫它洋火很容易理解。

它最開始是從國外引進來的,直到1912年泊頭火柴公司的創立才讓火柴這種在今天看起來很小的物品成了“中國製造”。

1912年中國火柴剛剛誕生時民族企業泊頭公司是怎樣的心情已經不可得知,但是百年後的今天面對裝在土盒裡的它,泊頭公司的心情一定是灰暗沉重。

泊頭火柴廠的消亡是中國火柴輝煌時代的徹底落幕,在此之前,開封、蚌埠、安陽、濟寧四大火柴廠巨頭相繼倒下。

這個火柴,從小看起來很小,卻成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中國風

火推動了文明的進展,用火煮熟的食物讓我們的祖先避開一些細菌的侵擾,而夜間燃動的火焰不僅帶來了溫暖也使一些野獸望而生畏,增加了存活率。

火是這樣的重要,因此取火的裝置也在不斷髮展,從遠古的打火石變為了現在的各種樣式的打火機,而作為其中過渡裝置的火柴是一個時代最普及的取火用具。

雖然根據我們頭腦中的共識,火柴是瑞典人倫德斯特把膏狀的硫磺等材料塗在木棍上並利用磷摩擦生熱而產生的。

其實在我國很早就有過火柴製作和使用的記錄,南北朝時期,戰火四起中,齊后妃和宮女用沾有硫磺的木棍把火成功引燃,至今這團火這件事還燃動在人類的眼中,雋攜在印刷的整整齊齊的書頁裡。

這個火柴,從小看起來很小,卻成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中國風

但我國古代是政治大國,封建時期不鼓勵科學創造,把它視為奇淫巧計。所以就算智慧的古人早已發現了火柴的秘密,也沒辦法廣為流傳更別說成立專門的生產線了。而當火柴作為洋貨在我國賺了大把銀錢時真是讓人又生氣又無奈。

事實證明了我們中國人的勤勞智慧,經過刻苦的專研,很快河北省的頭號城市名片民族企業泊頭火柴廠成立了,火柴在我國開始走向自產自銷的道路。

說起一種事物的消亡,最簡單的解釋無非是我們不再需要它,火柴走向末路的過程就是對此最好的印證。

火柴作為日用品輝煌的歲月是在五十年代,在這一時期它成為了亞洲最大的火柴生產廠。火柴那時候是生活必需品。

大鍋灶裡點柴火做飯少不了這個圓頭兒,老漢老大爺點菸咔吧咔吧抽也少不了這個綠幽幽的圓腦袋,小孩兒把它當成枯燥日子裡汲取快樂的源頭。

這個火柴,從小看起來很小,卻成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中國風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可以用骨頭或者雞蛋換取火柴,而裝火柴的皮也能被小孩子拿來當玩具收集。

火柴廠在生意最好的時候有的人半夜三更就在倉庫門口等待,大有現代人排隊買新出的手機和球鞋的架勢。

然而隨著打火機這種現代新奇打火裝置的興起,當年憑票供應的激情火熱時代便褪去,火柴製造、裝置維護、國家稅賦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和火柴市場無論如何都扭轉不回來的低迷形成鮮明對比。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改制能挽救回來的局面,這是一個要麼徹底研發革新要麼直接從市場舞臺中央消失的局面。

革新太難,泊頭火柴廠無可避免的選擇了消失。2012年9月6日,不是世界末日而是火柴廠的末日,泊頭火柴廠的最後一批裝置被拍賣,火柴廠走向了歷史,我們見證了歷史。

這個火柴,從小看起來很小,卻成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中國風

其實在打火機剛剛興起的八十年代,泊頭火柴廠試圖轉型生產打火機,卻因為打火機生產線太貴而放棄,現在看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但這個決定從當年的實際情況來說並不是一種愚蠢的表現,這種洋玩意兒貴生產成本又高,又不如火柴普及使用者量高,還不如干生產火柴這種穩賺的買賣呢。

在當時,打火機也不過是有錢人顯擺,年輕人趕時髦的物件。莫說人沒有遠見,如果生產打火機賠了本,這個責任誰擔著?

誰能想到,僅僅30年後火柴這個紅極一時的產品就走向了衰落。火柴廠面臨的問題是很多傳統產業和文化同樣面臨的生存考驗。

這個火柴,從小看起來很小,卻成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中國風

現在當地文物部門把火柴廠的主要裝置保護起來,甚至設立專門的展館供人觀看。是的,國家把很多走向衰敗的產業列為文化遺產,但是這些被供起來的“遺產”沒有生命力,一臉陰沉沉的死氣。

火柴沒被列為文化遺產,但衝它被放在展館裡的架勢,和死氣沉沉的“遺產”又何嘗不是在呼吸著同樣的頹敗氣息。

把沒跟上時代步伐的事物束之高閣只會讓它們越來越遠離煙火氣,只有跟新時代結合起來才有可能重塑當年的輝煌。

國家該把一部分資源和精力用在拂去舊事物的塵灰,而非忙著埋頭整理文化遺產名錄。除了依靠國家這條路,作為時代的年輕人也應該主動扛起責任,那能都去追求潮流,追求新時尚呢?

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美也應被好好擦拭,該有年輕人耐得住寂寞,留下來“守舊”。火柴廠自身要尋求出路,否則國家做再多也是‘扶不上牆’。

做的好的像是在福建的一家小廠,廠長雷哲旺堅守工藝不斷嘗試革新,推出旅遊火柴等與時代結合的產品,在逆境中不斷尋找出路生存下來。

這個火柴,從小看起來很小,卻成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中國風

現在我們去酒店吃飯也經常能得到火柴的供應,為了節省成本酒店大量的採購這些產品供應顧客,但對整個火柴市場來說畢竟還是太狹隘了。

火柴界大可放眼世界去,現在印度不就有火柴的生產線嗎?因為火柴比打火機便宜,所以在印度這些相對貧困的地區仍然有市場。

不論怎樣,火柴的低迷與衰落隨著大廠相繼倒閉而顯得無力迴天,火柴廠的繁榮時光應該是一去不復了。火柴的衰落對火柴廠不是一件好事,但用火裝置的更新迭代不正是說明我們是在向前走的嗎?

文/趙賀瀾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