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六塊錢的“明月鏡片”香不香?

成本六塊錢的“明月鏡片”香不香?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智商稅研究中心

眼鏡這樣一個耐用品行業,要想建立起知名度就少不了大量的宣傳,免不了高昂的銷售及廣告費用。如此看來,消費者是為營銷而不是為技術買單。

你買的相差幾百元的鏡片,成本可能只有幾塊錢的差距。

即將上市的明月鏡片,在其招股書上赤裸裸寫著鏡片的生產成本僅為6。77元。而對比眼鏡店的鏡片售價卻動輒幾百甚至上千。

眼鏡是近視者的第二雙眼睛,面對高價眼鏡,近視者們卻也只敢怒,而無力改變。“沒辦法,誰讓這是咱們近視眼的必需品呢。”網友小影表示。還有消費者調侃:“我知道鏡片成本低,但是我敢花低價買,奈何商家不賣啊!”

根據中國健康發展研究中心釋出的《國民視覺健康報告》資料顯示,預計到2020年,中國近視人口將達到7億。也就是說中國每兩個人中就有一個人近視。

如此龐大的眼鏡受眾群體,為何會被商家公開割韭菜?其實鏡片廠家背後,是高額的營銷費用。也就是說,鏡片不值錢,但是忽悠你買,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01、國產進口大家套路都一樣

明月鏡片的招股書提到單鏡片成本為6。77元,引發消費市場的軒然大波。

網友紛紛表示,自己花好幾百甚至幾千買的鏡片,成本竟然只有幾塊錢,都在懊惱自己被鏡片公司當韭菜割了!

這邊消費者忙著抹眼淚,那邊要上市、忙著取悅投資人的明月鏡片笑得更大聲了!其招股書中提及,1到6月的淨利潤從3400萬元,漲到3800萬元,增幅為28。34% ,淨利潤百分比增到43。44%

為啥利潤越來越高?因為鏡片的售價越來越貴!明月鏡片在自己的招股書中也大大方方地承認了這一點。

更令人瞠目結舌的是,明月鏡片的毛利率也是相當可觀,招股說明書顯示,以1。60 防藍光非球面樹脂片為例,2020年度,發行人在此產品上的毛利率為64。24%,經銷商為31。93%,零售商的毛利率為91。42%。

明月鏡片招股書顯示,其自有品牌下,折射率為1。56非球面樹脂片的單片鏡片,發行人出貨價格為14。08元, 1。60 防藍光非球面樹脂片的出貨價格為18。50元,從明月鏡片天貓旗艦店上來看,按照現貨智慧變色款來計算,兩種鏡片的價格分別為538元與668元。

花銷800元配了帶有明月鏡片眼鏡的消費者王東東(化名)表示:“雖然知道眼鏡鏡片成本不高,但是利潤空間這麼大確實沒想到。”他還說道:“作為消費者,我也沒辦法,就希望自己以後開一家眼鏡店吧,打不過就加入。”

智商稅研究中心瞭解到,除了以明月鏡片為代表的中國自主鏡片品牌被爆出成本與零售價存在著天壤之別外,國外頭部品牌“暴利”起來也毫不手軟。拿依視路普通球面鑽晶A+鏡片為例,天貓旗艦店上售價為480元,而批發價格表顯示,該品類客戶批發價格為單片85元,依視路內部銷售人員表示還可以在此基礎上打八折,這也只是給經銷商的價格,那麼可以推算,依視路鏡片的實際成本可能比這個還要低。

網友小鵬向智商稅研究中心吐槽:“上個月配眼鏡的時候,導購一直讓我配2000多的依視路鏡片,我當時非常機智地拒絕了,我就覺得他在忽悠我。”但隨即小鵬補充道“然後我選擇了1000多的依視路,現在看看新聞覺得自己真是嫩啊。”

打工人鴻蒙生氣地表示:“現在眼鏡真的要配不起了,我就一直納悶,為什麼這個行業沒有一個標準,沒有物價部門的介入。”

鏡片在內的眼鏡行業一直被詬病為暴利行業,消費者們既有憤怒也有無奈,“沒辦法,誰讓這是咱們近視眼的必需品呢。”網友小影表示。

02、鏡片為啥那麼貴

智商稅研究中心瞭解到,很多消費者買了高價的鏡片之後試圖給自己找一些心理安慰,比如小旭表示:鏡片貴有貴的道理啊,比如壓膜啊,鏡片打磨啊,可能需要專業的人工技術來解決吧。

對此智商稅研究中心表示,這理由找的是duck不必。

透過眼鏡行業專家方先生,智商稅瞭解到,消費者喜歡提及的人工技術費用,實際是不存在的。除了驗光師需要人工技術之外,鏡片的打磨和壓膜技術都是靠機器來完成的,所以不存在什麼技術難度,唯一需要考慮的就是前期的機器研發費用。

那為何鏡片依然這麼貴呢?是否真的應了那句話“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

知乎網友劉秋利表示,眼鏡店裡的鏡片賣這麼貴,首先是因為房租和人工成本太高,而客流量又太少,當然核心因素還是銷售費用太大導致的。

比如博士的招股書顯示,銷售費用佔了整個營收的一半,其中包括人工和房租,這兩項都沒有辦法避免。還有就是眼鏡店的員工效率很低,每個店平均每天也賣不出幾副眼鏡,所以只能靠提高客單價,被迫賣高價來維持營收。

方先生對此表示,鏡片面向消費者加價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因為眼鏡是耐用品,所以很少有人頻繁購買眼鏡,眼鏡店不得不提高單品的利潤率,以此奶活店鋪。還有就是鏡片這個行業和醫藥有些類似,靠的是前期的研發投入,對比眼鏡,可能醫藥行業更暴利。

此外,方先生告訴智商稅研究中心,大家所看到的6。77元的成本價格是工廠價格,屬於製造業加工價格,是實現大規模量產之後才形成的價格,所以價格低是正常的,像很多產品的原材料價格都很低。

方先生還告訴智商稅研究中心,像明月這種大品牌之所以為消費者熟悉,那是因為在品牌宣傳、廣告營銷等方面下了很大的成本,比如其形象代言人請的是國家一級演員陳道明,打廣告的地方也都是透過各種渠道,花銷是很大的。

明月鏡片在營銷上的花費確實很高,並且遠高於研發費用。招股書顯示,2017-2020年,公司的銷售費用翻了一倍多,相比之下研發費用只是微漲。

成本六塊錢的“明月鏡片”香不香?

其實在競爭力異常激烈的中國市場,各行各業都在拼命砸錢做營銷,而眼鏡這樣一個耐用品行業,要想建立起知名度就少不了大量的宣傳,免不了高昂的銷售及廣告費用。如此看來,消費者是為營銷而不是為技術買單。

但方先生同時也表示眼鏡行業並非暴利行業:“要是說暴利,我倒看奶茶行業更暴利,他們的原材料也就那樣,然後賣幾十一杯,而且他們還是快銷品,銷量那麼大。”

“消費者的反應實在是太偏激了,要是眼鏡行業真的這麼暴利,那麼這些網路噴子就不會選擇做噴子,而是選擇賣眼鏡去暴富。”眼鏡店老闆小吳告訴智商稅研究中心。

03、便宜鏡片消費者表示不敢買

其實消費者在配鏡片、買眼鏡的時候都陷入了這樣的怪圈:眼鏡價格越是抬高,消費者越覺得便宜沒好貨,甚至覺得一百元左右的眼鏡都不能戴。實際情況是如果不考慮美觀,幾十塊錢的眼鏡都“能用”。

打工仔小賈告訴智商稅研究中心:“我每次配鏡片,都覺得是在買一項精深的科學技術,所以都是認為買貴的就是對的,但是這次看到明月鏡片的成本,頓時覺得自己2000的破玩意太坑了,真不知道以後怎麼挑眼鏡才好。”

消費者胖達表示:“的確是知道有200塊錢一套算鏡片在的眼鏡,但是不敢買,不知道能不能戴。”

打工人小邵提及了自己曾經做眼鏡生意的同學:“我配過100的眼鏡,能戴。在學校的時候有個同學就是丹陽(中國最大的鏡片製造基地)的,想配眼鏡的話就提供雙眼度數和瞳距,然後在朋友圈挑框子,鏡片統一樹脂防藍光,戴著輕飄飄的,才一百多。”

還有眾多熱心網友給出了絕佳的方案:可以到眼科醫院做個眼部檢查,然後帶著檢測結果到線上或者潘家園(北京最大的眼鏡批發基地)去配眼鏡,又準又划算。

網友馬克也表示:“一百多的鏡片一定是能用的,就是按一定度數來配,一定能讓你看清。但是能戴多久、好不好看是另外一回事。”

行業專家方先生也給出了與消費者類似的建議,同時他表示,其實要是為了便宜是可以線上購買,但是要是為了有一個完整的配鏡體驗,或者售後服務,還是建議去一些連鎖門店。

總體來看,不同品牌鏡片價位不同,同品牌又有不同價位的鏡片,智商稅研究中心的同學們表示,雖然貴有貴的道理,但並非貴的就是對的,選擇適合自己的就好。而且線下驗光線上購買是一個省錢的好辦法,但是風險就是網上的東西魚龍混雜,有買到假貨的風險。

04、商家和消費者矛盾如何解決

其實一直以來,所有商家和消費者都普遍存在信任危機。消費者覺得商家就是在忽悠人,不能信,商家覺得消費者很難搞,說啥都覺得貴,不理解人。

消費者胖達吐槽:“但凡進什麼寶島,沒有800塊別想出來。還有同仁醫院旁邊有個同仁驗光配鏡,至少1500起步。”

邵小浩也表示:“配眼鏡最坑爹的還得屬眼科醫院裡面的。”

其實眼鏡店商家和顧客,就多少有些類似扭曲的醫患關係。顧客有一些小病,但是醫生非要放大,讓患者去抽血化驗做CT,還開各種各樣昂貴的藥,導致醫患關係緊張;眼鏡店就是,總有店家向消費者推各種各樣的鏡片,而且專門從貴的、利潤高的開始推,而不是適合消費者的,而且當顧客花幾百幾千購買了眼鏡,有一些小問題想拿回去修,很多眼鏡店就用一句“直接換了吧”來應付消費者,由此導致消費者對商家印象級差。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鏡片作為耐用品,很多商家都想指著客單價去賺錢,而銷量則是其次。那如果解決銷量問題呢?如果把鏡片在內的眼鏡變成一種起到裝飾作用的消耗品而非幾年換一次的耐用品,以此提升銷量,眼鏡的價格是不是會降低呢?

智商稅採訪了幾名消費者,大家的態度大致相同,均表示如果眼鏡價格可以調低,那麼會考慮將眼鏡作為一種裝飾品,多配幾幅換著戴。

隨即智商稅又諮詢了幾名店家,店家的態度是,如果銷量大的話,則會考慮降低銷售價格。那麼問題來了,是在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呢?所以是商家先降價,還是消費者先大量購買呢?

但無論如何,在商家和消費者的博弈過程中,無論是高價低量,或是低價高量, 鏡片公司都笑而不語,坐收漁翁之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