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二月河先生:清朝三部曲是中國不可多得的文學瑰寶嗎?

引言:知名歷史小說家二月河先生於上週不幸離世。在人們哀悼今年中國又失去一位小說大師時,關於二月河的兩極化評論也浮囂塵上。

喜歡他作品的人認為,“清朝三部曲”是中國不可多得的文學瑰寶;抨擊者則認為應該對清朝進行全盤否定,甚至不承認它是中國王朝,二月河的著作無異於給“秦儈翻案”……但是,雙方的爭論雖然激烈,卻都不是真正的歷史。

清朝歷史形象的變遷

二月河先生有這麼大的爭議的根本原因:他筆下的清朝和傳統清史中的清朝完全不是一個設定,彷彿網路小說中異時空的傳奇故事。

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清王朝的形象是這樣的:前期大肆破壞,造成揚州十日,剃髮易服,釀成嘉定三屠;中期大興文字獄,使得無數讀書人掉了腦袋;後期喪權辱國,對內殘忍無比,對外卑躬屈膝。

總而言之,有許多形容這個朝代的詞彙,可惜沒有幾個是正面的。

當然,其傳統歷史形象如此之差,根源在於1911年,清朝被革命者推翻後:出於政治的目的,為了進一步在宣傳上強調革命的正義性合理性,併為新生政權樹立起法理性(特別是國民政府取代法統更多繼承於清廷的北洋政府後),革命者刻意突出了清王朝的種種過失,對其在近代中國版圖的貢獻,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等多方面的歷史成就則很少提及。

這批打著“驅除韃虜”口號的人,在辛亥革命前期,對清朝持全盤否定的態度。他們甚至認為滿清是純粹的殖民者,是禍害中華數百年的罪惡王朝。其中一些激進者甚至認為中國就是長城內的“漢地十八省”,長城外的千萬平方公里(含外東北和外蒙古)不要也罷。

【專欄】二月河先生:清朝三部曲是中國不可多得的文學瑰寶嗎?

繼承於明代版圖的十八省,也被當時一些狹隘的民族主義者人稱為所謂“中國本土”

當然,沒有哪個執政者會放棄如此廣袤的國土,讓自己背上千古罵名。更重要的是“闖關東,走西口”讓內地人口在關外有了大量的定居點,和少數民族也不再是過去那種雞犬相聞卻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

北洋政府不得不把口號從“驅除韃虜”變成“五族共和”,將旗幟從“鐵血十八星”改成“五色旗”。這些措施讓北洋政府贏得了各民族的認可,成為中華民國的合法政府。

可長期以來的宣傳影響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得以改變,民間學者眼中滿清仍然是那個內殘外忍的政權。或許出於政治考量,部分學者會摒棄“元清非中國”的觀點,可對異族政權,尤其是清朝這樣留下爛攤子(戰敗賠款)的朝代依舊充滿偏見。

到了辛亥革命的“直系子孫”國民政府時期,出於以上提及的種種政治原因和政治考量,清王朝的歷史形象和大眾形象自然更加山河日下了。

【專欄】二月河先生:清朝三部曲是中國不可多得的文學瑰寶嗎?

清朝胡亂宣戰引來八國聯軍,其索要的賠款讓中國財政負擔極重

不過,就像所有中國王朝一樣,作為一個綿延近三百年的朝代,清朝自然也有其輝煌獨到之處。正如後來二月河先生所寫,“康雍乾”才是清朝國力的巔峰期。民國在法理上的疆域也是繼承自清朝,而非之前的宋明等王朝。可惜在當時,這類認可清朝的學者,都屬於“政治不正確”。雖不至於被封殺,但也很難得到主流的認可。

至於普通大眾更是經由“楊乃武與小白菜”等戲劇,以及“黃飛鴻”之類的半真半假的民間傳說去了解這個滅亡不久的時代。雖然不至於有知識分子對它的苦大仇深,但其民間形象還是偏向於負面。

【專欄】二月河先生:清朝三部曲是中國不可多得的文學瑰寶嗎?

90年代前出生的人的記憶中,清代的民間歷史形象更類似於《魚童》《西瓜炮》中這類少兒動漫中清代官兵的模樣。

新中國建立後,出於民族平等的目的打擊大漢族主義,甚至將滿清一詞列為違禁。可相較於民族平等,更重要的是反帝。誠然,清朝在新中國的教科書裡,被真正認可為一箇中國王朝,卻也背上了“地主頭目”的帽子。在新中國的左翼知識分子中,清朝就是一個聯合帝國主義勢力絞殺革命的反動頭目。其負面印象較之民國有增無減,以至於50年代到80年代初出生的人在成長過程中看到的清代官員士兵的形象是“清妖”,直到二月河“清朝三部曲”的誕生。

現代人還原的古代人總有偏差

【專欄】二月河先生:清朝三部曲是中國不可多得的文學瑰寶嗎?

“清朝三部曲”的到來完美地扭轉了大眾對清朝的普遍負面印象。

在二月河的筆下,清朝前期大力開拓疆土以及維護中國國家統一的歷史事實以藝術的形式被描繪出來。隨著這些劇情被改編成電視劇,大眾對“康雍乾”的印象也從“知道”轉變為“愛戴。因為,沒有一個對國家民族懷有樸素感情的中國人會願意國家分裂,更沒有幾個不喜歡廣袤的版圖。

【專欄】二月河先生:清朝三部曲是中國不可多得的文學瑰寶嗎?

無論反對者如何抨擊,國家權威認定了清朝奠定今天的領土

可作為一個現代人,還是長期呆在部隊又從事文宣工作人幹部,二月河心中對於“好壞”有著一套固定的評價:“康雍乾”的所有行為和決定,在他的解讀下都變成了“為國家發展鞠躬盡瘁”。乃至他們的說話方式和他們的思維模式都像極了那個時代的老幹部,而不是封建王朝的帝王。

比如乾隆和和珅關於通商的描述,佔據大量的篇幅,這顯然不符合當時的情況。乾隆朝鼎盛時期有著七千萬兩銀子的收入,幾百萬的關稅並不至於讓清朝的核心圈子如此絞盡腦汁。這些描述顯然是受到了改開影響。再比如雍正對腐敗的看法和清理,以及相關的措施也像極了八九十年代的反腐討論,和雍正時期真正的政策意圖大相徑庭。

【專欄】二月河先生:清朝三部曲是中國不可多得的文學瑰寶嗎?

因為和現實過於接近,陳道明評價某場戲已“超過電視劇範疇”

隨著二月河的小說被改編成電視劇,這個缺點被進一步放大。原本旨在突出人性的宮鬥情節和黨爭情節固然讓大眾大飽眼福,卻也沖淡了大清前幾代君主銳意進取的昂揚之氣。更重要的是二月河出於矯正目的,把這段時期的“黑點”以戲說的手法一筆帶過,甚至絕口不提那些慘絕人寰的大事件。雖然,大家都知道二月河寫的是小說,但嚴謹的歷史小說同樣需要遵循歷史學的規則——先事實判斷,然後才是價值觀判斷。當二月河出於塑造人物等文學創作的目的,掩飾部分事實,重構“康雍乾”三代帝王的人設時,便是他與“歷史控”們勢不兩立之時。

【專欄】二月河先生:清朝三部曲是中國不可多得的文學瑰寶嗎?

當歷史事實被揭開時,二月河的重構便大打折扣

出於某種心態,很多有著“國師”癮的知識分子對二月河造成的“惡劣影響”十分不滿。這種衝突在二月河的作品逐漸被改編成電視劇時,再次被放大。

現代傳媒加持,配合陳道明等老戲骨精湛的演技,讓一個有著凡人感情的“老幹部”成了康熙的代名詞。很多喜歡康熙(真實歷史上)的人也坐不住了。

歷史上的鰲拜只是有點跋扈,絕無逼康熙退位之意。在正史中康熙無疑是個腹黑少年的形象,可二月河筆下卻變成一個為國除害的幹部;真實歷史上的吳三桂真的只是想要割據一方,遵循父輩的承諾,卻變成試圖分裂國家的罪人;還有有名無實,甚至是子虛烏有的西山銳健營和豐臺大營……

諸如此類的改編太多,和真正的康熙形象差距過大,乃至截然相反引爆了網路口水戰。之後的改編浪潮又將這場“戰爭”推向了真正的白熱化。

清宮劇的改編 白熱化的輿論“戰爭”

如果說二月河的小說算是在“真實歷史”的基礎上進行“大膽演藝”的話。那麼後面各種型別的清宮劇,就真的只是披著清朝皮的偶像劇了。劇中“康雍乾”這些帝王徹底褪去了古代帝王的外衣,變身“霸道總裁”遊戲人間。

誠然歷史上的長壽帝王們都以嬪妃眾多聞名,也不乏宮斗的存在。可形式上與大眾想象卻是南轅北轍。

由於清王朝自身的特殊性,皇帝的後宮們尤其是皇后與貴妃這一等級的女人,往往出身名門望族。類似於孝莊太后這樣出身於蒙古大族的貴婦更是有著自家的部族在後方撐腰,絕非皇帝想動就動的存在。

【專欄】二月河先生:清朝三部曲是中國不可多得的文學瑰寶嗎?

滿蒙貴族的關係更接近歐洲貴族,類似於奇幻小說《冰與火之歌》中珊莎這樣的大貴族後裔,是無法說殺就殺

奈何大部分中國人遠離封建社會(狹義上的“封王國,建諸侯”)已經兩千多年,根本無法理解這種貴族之間的制衡關係。哪怕是正統的歷史學者也有不少也喜歡用中原王朝的後宮關係去套滿清,更何況普羅大眾。

偏偏清宮劇有著太多的優勢,其中最大的一個優勢便是文字記載量。讀過歷史學的研究生的人都知道一個基本概念,所有的“記載”都可能分為“直接史料”和“間接史料”。前者是當時的人寫下或者出土的當時的物事,後者則是後人根據前者去撰寫的史書。一般來說直接史料的資訊都非常雜亂,所以特別需要靠後人去進行梳理和規劃。尤其是到明清之際,史料不但雜亂規模還非常巨大,因為民間出版行業的發達,把當時的社會生活環境給精確地描繪出來了。

這些資訊在彼此雜交之後,更是形成了一股連統治者也無法壓制的力量。比如乾隆皇帝決心篡改明朝的史料,要讓整個明朝變成乾坤顛倒的黑暗世界。他首先就要從官方出版的讀物入手,把時人的收入改低,把物價改高,用來“黑”明朝的民生。可是明朝的諸多小說和筆記一樣會記錄當時的生活狀況,今天吃什麼穿什麼,每月收入是不是能供養起這個家庭等等。這些在當時人看來無疑是的筆記就能夠描繪出作者所在時代的生活氣息,這根本無法被篡改,因為工程量實在太大,億萬人每一處生活細節都要更改,顯然是乾隆和他的史官們做不到。

【專欄】二月河先生:清朝三部曲是中國不可多得的文學瑰寶嗎?

四庫全書自身褒貶不一,但說它能篡改整個歷史,顯然不現實

這種便利推動著清宮劇的發展,相對靠譜的服飾,脫離史實的偶像劇情節已經成了清宮劇的代名詞。作為讓清宮劇成為一類電視劇類別的“始作俑者”,二月河自然首當其衝地站在輿論的峰尖浪口。這不得不說是一件喜憂參半的事情。

結語

當然,“說一千,道一萬”,二月河筆下的“康雍乾”也罷,港臺地區掛來的清宮劇風潮也罷,都不是真正歷史上的清朝。

無論功過是非,逝者已矣,耐心去考證真實的清朝,然後還原它或許是對向大眾科普清朝歷史的二月河先生最好的致敬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