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人口不過兩百萬左右,為何能湊出五十餘萬“大軍”(上)

西夏是党項族建立的政權,其先祖在唐朝末年即擔任定難軍節度使,至五代十國時已掌握了夏、綏、銀、宥、靜五州之地。

北宋王朝建立後,定難軍選擇了歸附,但保持了相對獨立地位;982年,定難軍節度使李繼捧入朝,獻上了西北五州,宋朝中央勢力就此進入當地。

但党項李氏族人李繼遷卻不願歸附,開始興兵反抗,宋太宗一朝始終無法將其徹底平定,到宋真宗朝更是妥協承認了李繼遷的地位,並將自己仍保持相當控制力的五州歸還於党項李氏。

如果李氏政權僅僅只有這五州之地,並不足以掀起巨浪,但因在與宋朝的鬥爭中,窺得其外強中乾的軟肋,此後遂不斷擴充自己的實力。

西夏人口不過兩百萬左右,為何能湊出五十餘萬“大軍”(上)

至李德明時,其率軍不斷西進,逐步控制了河西走廊;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位,六年後其建西夏國,正式稱帝。

西夏建國後迅即對宋朝發起了大規模攻勢,此時正是宋仁宗朝,宋軍總兵力雖有百萬人之眾,但卻屢戰屢敗,最後的和議結果竟然還要向西夏輸送大量銀絹。

當然,和平只是暫時的,自西夏建國起,其與北宋的戰爭就沒有停止,與遼國也有徵戰。而在北宋和遼接連滅亡後,西夏依然存在,其徹底覆亡還要在北宋靖康恥一百年後的1227年,才為蒙古軍所滅。

相較於遼、宋、金等國,西夏的疆域和人口都難與之匹敵,然而其自元昊稱帝起竟然享國近200年,並多次擊敗了宋、遼大軍。

毫無疑問,西夏相對強悍的軍事力量是其能長期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而在史籍記載中,西夏之兵多者達到了50餘萬人之眾,西夏人口不過200萬人上下,它是如何打造了這麼一支武裝力量呢?本文我們就來簡要探討下。

一:西夏的疆域和人口

談論西夏的軍事力量,我們首先要對西夏的疆域和人口有個基本瞭解。

前面提到,西夏的基本盤是夏、綏、銀、宥、靜五州,夏州在今陝西橫山,綏州在今陝西綏德,銀州在今陝西米脂,宥州在今陝西靖邊,靜州也在今陝西米脂。

所以,西夏的基本盤其實是在今陝西的西北部,在李繼遷和李德明時代,其對外擴張加劇,相繼攻克了靈州、涼州、甘州地區,到李元昊稱帝前又攻克了瓜州、沙州、肅州,在河西走廊一線大大拓展。

同時,西夏在建國時還佔據有龍州、鹽州、安州、韋州、會州、蘭州、豐州等地。

西夏人口不過兩百萬左右,為何能湊出五十餘萬“大軍”(上)

以今天的地理劃分而論,上述地區全部納入則西夏疆域的大致範圍是今寧夏大部、陝西西北部、甘肅中西部、青海一部、內蒙古一部,疆域面積為80萬平方公里左右,大致是北宋疆域的四分之一略多。

史籍對其當時的疆域概括為: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里。

北宋中後期,宋朝對西夏戰事有所進展,後者疆域的東側和南側有所縮小,北宋滅亡後,其疆域又有所擴大。

但不管怎麼說,西夏的疆域範圍是不算小的,至少比我們在地圖上直觀的感覺要大些。不過其控制區內多沙漠、戈壁,有三分之二的國土不適於人類生存,因此其人口密度遠低於北宋控制區,而且西夏人口大多集中在東部,西部人口較少,且主要在集中在州城附近。

由於西夏史料比較少,現在並沒有其官方統計的人口數量,故而對其總人口大多是估計。

《中國人口史》認為,西夏人口的峰值出現在李元昊建國稱帝的1038年,約為243萬人,因與遼宋的戰爭曠日持久,人口減少。到遼和北宋相繼滅亡後,西夏人口則只有100多萬。

西夏人口不過兩百萬左右,為何能湊出五十餘萬“大軍”(上)

如果以史籍文獻入手的話,對西夏人口的估計可能會更少些。

1072年,王安石曾說:今陝西一路(注:當時陝西之下有四路),即戶口可敵一夏國,以四夏國之眾當一夏國,又以天下財力助之,其勢欲掃除亦宜甚易,然終不能使夏國畏服。

當時陝西路的總戶數約為130萬戶,四分之一則是30餘萬戶,以一戶五人而計,西夏大約有160萬人口。

此時,宋夏大規模戰爭已經持續了30餘年,西夏大量人力被損耗,若是30年前宋夏開戰之時,其人口還要更多些。

如果再考慮到宋人向來低估西夏實力的因素,那麼在西夏建國時期,其總人口在200萬甚至更多些也是有可能的。

西夏人口不過兩百萬左右,為何能湊出五十餘萬“大軍”(上)

但若是要達到有些觀點認為的300萬人以上,恐怕可能性是很小的,而就現在學術界的研究狀況來說,其實估計西夏人口在200萬人已經是上限。

而以下限來說,則有120萬人之說,因此學術界對於西夏人口的估計大致就是在120萬人到200萬人之間。我們取其中數,為200萬左右是與西夏實際人口相差不會太大的。

二:西夏的軍事制度

西夏政權是從定難軍節度使時期一脈相傳的,而自北宋王朝建立時,其勢力範圍都不算大。

但勢力範圍不大,卻也不是很好惹的。五代中不乏對定難軍用兵的,卻都無功而返,而這個區域並不威脅到中原政權,故而五代大多對定難軍都是拉攏,當然定難軍也會出兵響應其歸附的中原政權。

而想要做到既不被人欺負,也不被人忽視,沒有一定的本錢是不行的。

西夏人口不過兩百萬左右,為何能湊出五十餘萬“大軍”(上)

當時在定難軍五州之地,是党項人的基本盤,當然也有漢人和其他少數民族。而在其割據時期,當兵者則幾乎全部是党項人。

党項部族是全民皆兵的制度,族中的男丁除老弱外,都要承擔作戰任務,在危急情況下,老幼乃至於婦女也要參戰。

到李元昊時,整理了党項部族軍的軍制,使得兵員徵發更加規範。

當時党項部族以一家為一帳,以族帳為最小單位進行徵派,男子在15歲到60歲稱為丁,每家有兩丁,則以其中強壯者為正兵,以另外一人為負贍 ,所謂正兵就是戰鬥兵,而負贍則是雜役,兩人合稱為一抄。

如果家裡有四丁的話,則編為兩抄,丁壯再多的話則稱之為空丁。

西夏人口不過兩百萬左右,為何能湊出五十餘萬“大軍”(上)

西夏人口不過兩百萬左右,為何能湊出五十餘萬“大軍”(上)

由於李元昊發動對宋戰爭後,兵員急缺,党項部族軍不足以應對戰爭,因此後來這一制度實際上推廣到了全國民眾,故而西夏實際上是全民兵役制的國家,在人口總額有限的情況下也能動員出數額巨大的軍隊。

在軍國體制下,西夏男丁大都願意充當正軍,平時訓練的積極性很高,參戰熱情也很高。

因此《資治通鑑長編》中稱:(西夏)人人能鬥擊,無復兵民之別,有事則舉國而來。

西夏在控制了河西之後,其東西方向面對的作戰對手和作戰環境均不相同,李元昊於是分全國為左右廂,設十二監軍司,各立軍名,駐防在各軍事要地。

其中左廂為神猛軍司、綏州監軍司、宥州嘉寧軍司、威州監軍司、西壽保泰軍司、卓羅和南軍司;右廂為朝順軍司、甘州甘肅軍司、瓜州西平軍司、黑水鎮燕軍司、白馬強鎮軍司、黑山威福軍司。

監軍司的設定是西夏對各地方實現軍政控制的重要一步,此後監軍司的名稱有所變化,數量也有所增減,但始終存在,其對地方兵員的把控是西夏能夠動員巨大軍力的關鍵。

西夏人口不過兩百萬左右,為何能湊出五十餘萬“大軍”(上)

需要注意的是,西夏軍兵大部分是不脫離生產的,平時為民,戰時則為兵,而且其還要自備甲冑弓矢,連糧食也要自帶。這就使得其養兵的成本大大降低,尤其相比當時的宋軍來說。

在西夏軍中,只有正軍和軍官才能得到少量武器裝備。

凡正軍給長生馬、駝各一;團練使以上:帳一、弓一、箭五百、馬一、橐駝五,旗、鼓、槍、劍、棍棓、粆袋、披氈、渾脫、背索、鍬钁、斤斧、箭牌、鐵爪籬各一;刺史以下無帳,無旗鼓,人各橐駝一,箭三百,幕梁一。

而為什麼叫長生馬呢?因為倒斃了,還要賠償,故而謂之長生。

在西夏軍中,真正能脫離生產,而且具有精良制式武器裝備的,其實只有西夏國王的精銳親兵以及各部族、軍頭的親兵。

當然,這樣的動員機制下,也並非沒有缺點。如西夏軍隊的可持續作戰能力並不強,同時軍隊的戰鬥力差異明顯,整體戰力難說很高。

西夏人口不過兩百萬左右,為何能湊出五十餘萬“大軍”(上)

比如其在對宋戰爭中,很難做到持久作戰,而其針對建制宋軍的圍殲作戰中,即便得手往往自身的損失也是極大的——但損失大,往往卻能打贏。

這主要是夏軍能集中相當多的兵力於一路,以十餘萬之眾圍攻宋軍一兩萬人的機動精銳,即便自身的損失大,那麼也是可以做到的,宋仁宗時期對西夏作戰的幾次重大失利都是這樣發生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