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西黃龍洞遊記!

鄖西黃龍洞遊記

□楊世春

鄖西的國家文物保護單位黃龍洞,位於黃雲埔境內的黃龍山下。傳說很久以前洞內盤鋸著一條黃龍,吸人作孽。一天,一黃袍少年沿河而上,吆喝入洞,須臾,霹靂大作,少年騎龍出洞,騰空而去,留下滿天黃雲,多時方散。於是人們稱此洞為黃龍洞,稱這少年為“趕龍太子”,於洞口建“太子廟”祭祠,並立碑銘記,黃雲埔也由此得名。

黃龍洞被公佈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不是因為這個傳說,而是立足於國家文物局的一次考古。考古專家們在黃龍洞內發現了5枚古人類牙齒化石、500多件伴生動物群化石,及諸多史前人類用過的石器、皿器。這是晚期智人化石,約在10萬年以前,它和此前零星發現的有關材料,共同補上了人類進化鏈上的一個重要缺環,對研究中國現代人的來源與演化,認識和研究古人類生活環境及環境變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重大的意義。黃龍洞由此不僅成為一個旅遊名勝,更是成為一處重要的古人類化石點,成為一個歷史文化資源的寶庫。

宋代地理名著《太平寰宇記》(“山南西道·商州·上津縣”)中記載:“千人穴在縣東七十里,穴口高闊三丈,深二百步,可容千人,中有石暗凝若乳,味甘治疾,常有石燕、鳥群,飛出入其中。”這是目前已知古籍中,最早記載黃龍洞的。明代《鄖臺志》中說:“黃龍山,山下有洞,禱雨多應”。這說明至少在明時,黃龍洞已是人們漠拜祈禱求願求福的洞天福地了。

循著古人的足跡,走下銀武高速和上湖路國道,穿越一坎坎田園,就可見“黃龍洞空掛雲山,巧印穹蒼半璧環。”的黃龍洞外景。“洞口水石淺,潺潺瀉綠蒲。”一條小路彎彎曲曲地通到長滿了綠青苔、野篙和茅草的洞口,見到的是土石壘牆,木柵鎖門。黃龍洞的未開發,一如這塵封濛鴻的古舊的色彩,給了人無限遐思聯想的空間,彷彿感受到了那蠻荒莽野的天地和披髮裸身的原始群落,他們正在刀耕火種,他們正在追鹿逐兔,他們正在夜晚的空場,圍著篝火載歌載舞……

進洞就感到一股涼氣撲面而來。洞口有三層樓那麼高,寬敞的場地旁邊,有一塊很大的石頭座落其中,沒有人考證它是從洞頂墜落,還是從洞內水衝而出。往深處摸索,隱約聽見有滴水的聲音,水滴順著鐘乳石滴下來,滴在地上,潮溼陰氣,幽暗森森。洞道時寬時窄,寬處可容幾十人,窄處一人透過也得彎腰側身爬行。洞裡很黑,需要手電筒才能看見洞裡的情況。四面都是鐘乳石,奇形怪狀,玲瓏剔透,光怪路離,鬼斧神工,渾然天成,儀態萬方,有的像山鷹戲熊,有的像金雞獨立,有的像瓊樓玉宇,有的像碧波盪漾,還有的鐘乳石一排排地落下,像窗簾似的,栩栩如生,天然成趣,真是千姿百態,別有洞天。

村人傳言,黃龍洞深不可測,有“漢江漲水,洞內揚波”之說。曾有好事者,放土狗於洞中,狗索路而逃,於一星期後出現在五十公里外的陝西省白河縣的臨江大街上,可見此洞水通漢江。又說清道光年間,黃龍洞旁別出一口,地下水大出,大小活魚蜂湧而現,當地百姓爭之鬥毆致死,知縣翁吉士勒令封洞安民。後河水氾濫,泥沙淤積,出口已不可見,但殘存石碑猶在,碑文依稀可見“奉示,正堂加五級記錄十”等字樣,鄉人猶能約略指出塞口具體所在云云。時過境遷,滄海桑田,傳說成為人文,歷史有待考證。也許還沉浸在荒蕪和原始狀態,未曾得到開發開採的黃龍洞的現在的模式,才應該是它最完美的存在吧。

我有一點私心,希望能在洞中尋找到一枚化石,沾點仙氣。可是地上泥沙處處,腳下積水萍萍,四周鍾乳叢生,頭頂岩石青垣,舉目所見,無所適從。洞愈深,色愈暗;越往前,越寒冷。“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遂與之俱出。”既出,我又“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遂於館舍題詩一首以示心中之愧:山上青鳥飛,洞有仙人跡。自慚無道骨,緣雲來如去。

鄖西黃龍洞遊記!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