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心“魯”力丨向鹽鹼地要糧食 “中國飯碗”擴容提質

“齊”心“魯”力丨向鹽鹼地要糧食 “中國飯碗”擴容提質

黃三角農高區裡的藜麥,結出紅色穗子。新華社記者 陳國峰 攝

時值深秋,黃河三角洲秋高氣爽,晴空萬里。一望無際的農田裡,育種科研人員用手掰開一個豆莢,幾粒飽滿的大豆從中滾落。

近期,山東省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的大豆進入收穫期。這種新品種,用黃三角特有的野生大豆資源選育,耐鹽鹼能力明顯提高,畝產超過400斤,與非鹽鹼土地的普通品種產量相當。

“鹽鹼地上結出的大豆品質更優異,還富含異黃酮類活性物質,可提高大豆耐鹽固氮、抗氧化能力。”黃三角農高區二級巡視員、鹽鹼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負責人羅守玉說,他們還利用航天搭載輻射誘變育種和田間篩選,使大豆植株更大、耐鹽效能更好,平均畝產550斤,最高達800斤。

“齊”心“魯”力丨向鹽鹼地要糧食 “中國飯碗”擴容提質

羅守玉(左)與科研人員一起檢視苜蓿長勢。新華社記者 陳國峰 攝

鹽鹼地一度被稱為土地的“絕症”。專家表示,目前中國的鹽鹼地面積約為15億畝,其中可利用的鹽鹼地約5。5億畝,這是一筆“沉睡”的寶貴資源,透過科學合理改良,可有效提高土地增量,實現耕地資源擴容、提質、增效。

作為濱海鹽鹼地和沖積平原的典型代表,黃三角農高區鹽鹼土壤面積達43。97萬畝,佔總面積的80%以上,鹽分含量從1‰-10‰自西向東梯次分佈,是探索鹽鹼地治理新技術的天然本底試驗場。

在黃三角農高區的田間地頭,傳統大水漫灌式的深溝大壑消失無蹤。這裡採用一種管道節水降鹽新模式,用“管道”代替過去的“渠道”,一條小溝代替過去10米寬的深溝,使土壤鹽分從4‰-6‰下降到3‰以下可正常耕作的水平。

“齊”心“魯”力丨向鹽鹼地要糧食 “中國飯碗”擴容提質

黃三角農高區內,耐鹽作物長勢良好。受訪者供圖

“目前,這種技術已在近2萬畝鹽鹼地上推廣應用,一畝地只需20多方水,節水38%以上。”羅守玉說,再加上生物改良措施,可將鹽鹼地變為高產穩產田。

當地還推廣應用自主研發的微生物菌劑改良土壤、精準施肥技術,減少化肥施用量32%以上;應用天敵昆蟲、生物農藥、性誘劑等技術開展農業病蟲害綠色防控,將植被覆蓋率提高35%以上,生物固碳能力提高30%以上。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昔日不毛之地,蝶變優質良田。黃三角農高區內,15個藜麥新品種試驗田裡生機勃勃。

受訪農業科研人員說,中國利用科技手段發展鹽鹼地特色種業、培育高效農業,努力探索鹽鹼地農業發展之路,保障中國糧倉。

如今,鹽鹼地上不只產糧食。科研人員在千方百計增加鹽鹼地糧食產能的同時,也注重培育耐鹽鹼中草藥、牧草、林果等特色作物,發展適應不同鹽鹼梯度的植物新品種。

在黃三角農高區的耐鹽中草藥試驗基地裡,土壤表層泛起的白色鹽漬絲毫擋不住綠意與生機,一株株金銀花開始吐露花蕊。

“齊”心“魯”力丨向鹽鹼地要糧食 “中國飯碗”擴容提質

康伯倫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在黃三角農高區裡栽植的金銀花。新華社記者 陳國峰 攝

“金銀花新品種含有大量花青素,反季節移栽到這裡後,畝產量比普通品種高40%。”康伯倫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聖波說,這些金銀花收穫後,可以提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保健品,經濟效益很高。金銀花、枸杞、玫瑰花、木瓜、牡丹、芍藥等六大類226個品種也將盡快投入產業化生產。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景海春說,目前黃三角農高區蒐集儲存耐鹽種質資源1。8萬份,篩選評價育種材料6000餘份,初步選育黑小麥、藜麥、航天大豆、苜蓿、燕麥等耐鹽新品種(系)37個,示範推廣9。2萬畝,畝增效益15%-20%。

“以往這個時節,鹽鹼地上基本一片枯黃,現在這片土地還有超過一半的面積仍然鬱鬱蔥蔥。”站在黃三角農高區的苜蓿種植試驗田前,羅守玉說,透過科學育種培育耐鹽適生作物,他們給白茫茫的鹽鹼地裝點上不同的色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