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業務選對合適的社群型別了嗎?

你的業務選對合適的社群型別了嗎?

很多品牌方經營的社群,是不是經常看到這類情況

有羊毛薅的時候非常活躍,沒羊毛時群內一片死寂;

雖然申明瞭群規,但是依舊很多人不執行,垃圾廣告滿天飛;

做了一個活動快閃群,活動期間非常活躍,想發展為長期運營群卻慢慢沒了動靜。

在這個私域盛行的市場環境下, 很多品牌考慮的都是“要怎麼維繫社群”“我的社群為什麼做不起來”,卻忽略了根本點,你的業務適合做社群嗎?又適合做怎樣的社群?

基於這個問題,本篇文章給到大家幾點參考:

消費型社群

這類社群在建立之初的目的就是為了營利,衡量這類社群運營好壞的標準就是社群內的產

出,根據賣貨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導向型賣貨與福利型賣貨。

這類社群的群成員之間,不需要發生很多互動,也很難互動,大家的目的就是買到自己所需。

1、導向型賣貨

這類社群,使用者對價格相對不太敏感,除開價格更重視品質以及服務的質量,主要運營因素有二。

養人+養群:做私域電商,要有社交、有電商、有好友,要讓使用者在你這裡消費,前提是使用者對你是信任的。

品控+服務:要保證有穩定的供應鏈,做好商品的品控與服務,當用戶破冰首次消費了之後,是極容易產生轉介紹和復購的,如果在這方面沒有做好,那麼同樣的也極易流失客戶。

2、福利型賣貨

這類社群多以福利群、特價群的名義存在,譬如瑞幸咖啡的福利群,群內主打的就是推送優惠券,透過優惠券去吸引使用者下單,衡量這類社群運營好壞的標準則是轉化率,譬如優惠券的使用率,核銷券的核銷率等。這類社群的運營重點也有二。

要保持新鮮感,如果優惠方式長期不變,使用者會膩,會變的無動於衷,所以除開固定的優惠欄目外(譬如唯品會的10點搶購),還要變化多樣的活動形式。

及時關注社群的生命週期,如果經過動作之後群內的反應並不夠好,產出不夠預期,那就要放棄已經不活躍的使用者,將還活躍的使用者留存到新的社群內繼續做維護。

同好型社群

這類社群的建立都是基於相同的興趣愛好,典型特徵就是,同好標籤越精細、越垂直,社群的粘性、活躍度越高,則越容易產出商業價值。有四個運營關鍵點:

可以設定一定的門檻,目的是為了讓標籤更細、品類更加的垂直。

創立初期,要不斷輸出內容和共同話題,引導使用者的活躍習慣。

多舉行線下的活動,加深使用者之間的連結、使用者與社群的粘性。

做變現時要巧妙剋制,不要過度的營銷,引發使用者的反感導致社群失去生命力。

IP型社群

這類社群一般是由某個人的號召或者影響下建立起來的,比如李佳琦粉絲群,這類社群適

合有一定影響力的達人、大V來設定,顯著特徵是使用者被熱愛驅動,對這個特定的IP有強烈的共識和認同。所以IP本人和品牌考慮搭建這類社群之前,要評估一下是否有足夠的號召力,能夠凝聚使用者。

這類社群運營的關鍵有三:

要持續輸出高質量的內容/產品,高質量、高性價比的好物,是持續黏住使用者的利器,也是社群天然的話題發酵品。

動員使用者的參與感,引導使用者進行IP/品牌共創,比如收集使用者反饋、邀請使用者試用等,並持續給予參與使用者正向反饋。

透過固定的“會員日”、線下粉絲見面會、獨有的社群語言體系(比如表情包等),形成獨特的社群文化。

學習類社群

基於某個透過達成的目標的社群,可以稱之為學習群、成長型群。這種社群的目的性很

強,群成員的訴求就是獲得資訊、共同學習,所以管理起來相對比較清晰,適合做知識付費。

這類社群運營關鍵有三:

做好使用者分層,將相同知識層面的人分到相同社群,比如分為初、中、高階3個層級,分層運營,避免高階使用者聽到小白基礎知識時會流失的尷尬。

設立入群門檻,過濾“白嫖型使用者”。

多維度內容運營,透過相關學習話題的討論、嘉賓大咖的分享、案例的拆解等多種形式,提高群使用者的獲得感。

明確交付標準,避免群使用者對價值感產生懷疑。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