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厚民,一位設計師的時代難題!

傅厚民,一位設計師的時代難題!

作者 | 竺晶瑩

題圖 | 受訪者提供

如果你身處上海,又愛看展,那麼想必對貝浩登畫廊有所耳聞。

這間在2018年開幕的畫廊,位於上海外灘虎丘路琥珀大樓的頂層。琥珀大樓始建於1937年,在外觀上仍能讓人一窺當年十里洋場的風雲變幻,但如今這棟小樓的內部空間已經煥然一新,並迎來了國際知名畫廊——貝浩登、理森的進駐。

傅厚民,一位設計師的時代難題!

上海貝浩登畫廊 / 圖片來源:貝浩登 ; 攝影:Ringo Cheung

如此清新小眾的展覽空間,自然逃不過網紅的熱情打卡。當女孩們拗著造型在展品前擺拍時,並未注意到,幾米開外有人剛好觀察到了這種社交網路時代下的景觀,那個人或許還皺了皺眉。

他就是傅厚民(André Fu),上海貝浩登畫廊的空間設計師,而這一幕場景出現在紀錄片《我的時代和我》第二季之中。我們往往覺得,所有專案在開幕後就宣告結束了。但這位設計師卻認為,當一個空間正式營運後,和人開始互動,恰恰才是其生命的開始。

在貝浩登這個專案設計之初,他的本意是讓人們願意在這個空間逗留,花時間去體驗藝術。不過,大多數人在流量時代體驗藝術的方式,早已變成了把藝術品裝進手機鏡頭裡。不知這是否讓他感到無奈?

帶著這樣的疑惑,我們進行了連線採訪。我得以知曉,這位在國際上享有一定聲譽的中國香港設計師,從業二十年來如何處理作品與時代的關係,又如何漫遊在多元文化之間。

傅厚民,一位設計師的時代難題!

傅厚民在紀錄片中展現了他身為設計師的思考 / 圖片來源:《我的時代和我》第二季官方海報

在時光裡穿梭

從某種程度而言,傅厚民很幸運,因為他屬於少數實現了兒時夢想的人。

不像一般小孩,他小時候的房間裡並沒有很多玩具,這個小男孩最喜歡的是——搭模型。有時候,他會畫出想象中舞臺的樣子,然後把那個舞臺用模型實體化。儘管他目前接手的大多是酒店專案,但仍希望在未來有機會設計歌劇院。

身為香港名門之後,優渥的家境為他的設計天賦提供了庇護。更難得的是,他從未被迫繼承家業,自己的興趣和才華得到了父母的鼓勵。

儘管不願過多提及自己的家世,但他坦白講,小時候家裡經營酒店,所以自己從小就在酒店跑來跑去。7歲時,母親對他說:“如果你長大成為一個建築設計師,就可以想象自己來畫出整個酒店的外形,裡面所有的細節你都可以來設計。” 這句話,莫名地一直留在了傅厚民的心中。

從小學開始,他就喜歡畫畫——素描、油畫、水彩……統統都有涉獵。而自己家是偏傳統的東方家庭,因此父母希望他可以成為專業人士,學建築看起來就是一條正道。於是,他14歲就到英國唸書,之後從倫敦的 St Paul‘s,一路取得劍橋的建築學碩士學位,暢通無阻。

傅厚民,一位設計師的時代難題!

時隔多年,傅厚民重回劍橋 /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2000年,學成以後他很自然地成立了名為AFSO的設計事務所,開始承接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案,漸漸打響名號。傅厚民,很快就登上了業內權威雜誌,像是《ELLE Decoration》、《Wallpaper》,外界對他的期待可見一斑。

每當你翻開這些雜誌,偶爾看到他的專訪時,或許都忍不住多看一眼,因為照片上的他在品味上挑不出一絲錯誤——抓得恰到好處的頭髮,熨得一絲不苟的襯衣,褲腳永遠是合適的長度。

品味是一名設計師的自我修養,但更重要的是,他必須處理作品與時代的關係。他需要穿梭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瞭解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又得預判未來人們的生活方式,讓專案成型後並不會過時。

在傅厚民看來,很多承接的酒店專案需要花費五年以上甚至十年的時間才能竣工。而在這段時間裡,所謂的潮流和趨勢會千變萬化,這將非常考驗設計師的心態與應變。

他委婉地表示:“我希望保持對每一個專案的熱情,用比較平靜穩定的心態去做完專案。但是我也有固執的地方。我們的專案幾乎都經歷長達多年的時間,時代不停地變,客人的想法也變,我聽他們的意見,但也會盡力去維持原樣,把我想說的故事表達好。”

好比前幾年在全球颳起的極簡主義風,這樣的酒店和餐廳開始變得隨處可見。傅厚民並不欣賞任何“風”,他更呼籲多元化。他觀察到,很多大陸的酒店越來越有質感,但也指出:“多元化是好事,但要看它單純copy一個風格,還是用另一種心態在做事,這個很重要。”

有人會說,傅厚民的設計是奢侈與舒適的結合(relaxed luxury)。這的確是他的理念,但他並不喜歡定義自己的風格,各種“風”只能流行一時,尤其當他今天所設計的專案可能在2029年才會呈現在大家面前,那麼任何風格都變得不再可靠。

他在時光流轉中不變的是——態度。這種態度就是:用自己的設計來講述當地的故事。

傅厚民,一位設計師的時代難題!

傅厚民的設計理念有時會被稱為relaxed luxury / 圖片來源:The Upper House, Hong Kong ; 攝影:Michael Weber

在文化間漫遊

全球各地的人都會找到傅厚民。

偶爾,他會展現出對聲名的不自知,笑說:“有時候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有些客人會找到我,就像有一個普羅旺斯的專案,他們找到我這個香港出生、在英國學建築的人,去法國南部設計一個現代普羅旺斯風格的酒店,聽起來也蠻奇怪。”

不過,他樂於接受這種生活中撞上來的奇遇,在法國南部的陽光下,完成了對Villa La Coste酒店的設計。

傅厚民,一位設計師的時代難題!

法國普羅旺斯Villa La Coste一隅 / 圖片來源:Villa La Coste

傅厚民每一天都漫遊在不同文化之間。

他身處香港,從上午九點開始,處理北京、上海的事務,然後跳到深圳、大阪,下午三四點,倫敦的事項接踵而至,等待他的審閱,有時直到半夜,仍在洽談紐約的專案。

傅厚民很享受這種忙碌:“你在不同文化中游走,不單純是視覺上的遊走,跟他們合作,去聯絡、去配合他們,會發現很多不一樣的東西。”

他的設計,恰恰和他所處的中國香港一樣,東西方文化交匯其中。在國際上,傅厚民作為一名來自東方的設計師,積累了聲譽;而在中國,傅厚民的學歷、經歷又足夠國際化,人們期待他的多元與超前。

香港瑞吉酒店就是傅厚民的手筆。作為一名操盤過許多酒店專案的設計師,他深知這個酒店品牌的分量,帶著紐約基因的瑞吉通常與典雅這樣的詞彙融合在一起,走過了百年曆程。但同時,作為在香港長大的孩子,傅厚民思考的是,如何將香港瑞吉酒店打造成當地的一個文化地標,變得與其他任何地方的瑞吉都不一樣。

“香港的故事最難講。” 傅厚民把每一次設計都看成是在講述當地的故事,而香港,恰恰是他生活的地方。人們對於熟悉的地方,反而很難用一種新奇的視角來發現細節。他最終選擇的是,用舊香港的氣氛來講述這個故事。受到王家衛《花樣年華》的啟發,傅厚民從中提取了那種“漫遊”氛圍,試圖讓香港瑞吉散發出歷史沉澱的味道。

傅厚民,一位設計師的時代難題!

傅厚民設計的香港瑞吉酒店一隅,很有舊日香港的氣氛 / 圖片來源:瑞吉酒店

傅厚民一直很痴迷舊香港,他認為現在的茶餐廳偶爾還保留著那份市井氣,而前往這些地方能幫助他找尋靈感。“我經常去一些香港舊的茶餐廳坐下來,然後看看普通家庭怎麼去交流,他們在這個空間的一種情懷,我很享受,那是我沒有經歷過的,但是我很嚮往60、70年代舊香港的那種情緒。”

然而,他卻認為自己並不能代表任何一種文化,而只是一個在多元文化之間的漫遊者。

“我對東、西文化,都不具有代表性,但我就是在這兩個文化之間遊走的一個人。我的靈感也來自於我生活裡感受的東西,兩個文化都有。我要處理的是,怎麼用自己的感受,講出當地的一個故事。”

香港、倫敦都是傅厚民生活過的地方,他的感受或許更精準,但是面對那些來自於全球其他地方的專案,他該如何建立自己對當地的感受呢?

“我覺得,最好玩的旅遊,就是在我喜歡的地方去做一個酒店。”

這位設計師的言下之意,是在設計酒店的過程中,他可以瞭解當地文化,跟當地人打交道。《我的時代和我》第二季就記錄了傅厚民在京都設計三井酒店的過程。他會抓住一切機問熟悉當地文化的朋友:“我這個元素足夠代表京都嗎?看起來夠不夠authentic(正宗)?”不過,他後來想通了,別人並不要求你authentic,他們恰恰需要,一個外人眼中的當地觀察,為那裡帶來新的驚喜。

傅厚民,一位設計師的時代難題!

設計師不是隻有高大上,也常需要去工地現場勘察交流 /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儘管新專案永遠讓他保持著對事業的熱情,但有時這位設計師也不免陷入沉思,尤其在那些開幕酒會結束的時刻。

每個專案在開幕那天都會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媒體拍下每一個細節的照片,發表評論定義它為好或不好。在傅厚民看來,可能一個十年的專案在幾分鐘之間就被定義了,它的生命看似結束在那裡。

面對這種速朽,他開解自己:實際上一個空間的生命在開幕以後才真正開始,所謂空間只有與人互動之後,加入了人的感受,才有意義。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