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瀝青滴漏實驗:進行了快100年,到底滴了多少滴?

餘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人類對未知的探索永無止境。這個過程從古至今從未停止過。宋朝王安石曾寫過: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我們如今形成的科學理念,絕大多數都是科學家們精益求精的出的結論。例如:瀝青在我們生活中非常普遍,它是一種常見的防水防潮有機材料,目前廣泛應用於建築行業領域。科學家認為瀝青是成一種粘度很高的有機液體,並非固體。還專門為此做了一個漫長的瀝青滴落實驗,這項實驗進行了快100年,在這期間瀝青到底滴了多少滴呢?

漫長的瀝青滴漏實驗:進行了快100年,到底滴了多少滴?

雖然瀝青放置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發硬,但那只是摻雜了其他物質以後才會出現的反映。這項長達百年的瀝青試驗是由1927年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教授托馬斯·帕內爾教授所創。他對瀝青專門做了研究,認為雖然瀝青看上去是固體,但實際上它是粘性很高的液體,只不過流動性非常緩慢。針對提出的這個論點,帕內爾教授做了以下實驗。

漫長的瀝青滴漏實驗:進行了快100年,到底滴了多少滴?

這個實驗並不複雜,普通人也能做。帕內爾教授先把瀝青加熱,然後將瀝青放置到一個漏斗中,這個漏斗底部被封住。帕內爾教授足足等了三年,以待瀝青徹底冷卻以後再觀察瀝青是否會滴落在下面的燒杯中。

漫長的瀝青滴漏實驗:進行了快100年,到底滴了多少滴?

三年之後,帕內爾教授切開了漏斗底端,靜靜等待瀝青的滴落。如果瀝青冷卻成了固體,那就不可能從漏斗底端滴出來。由於時間跨度大,跟他一起準備這項實驗的學生也早已經分散到了其他地方工作,不再跟著他做實驗,但是帕內爾教授並不介意,他一直很想知道什麼時候第一滴瀝青滴落。時間一晃,8年過去了,1938年,瀝青終於滴下了第1滴。帕內爾教授繼續等待第2滴的滴落。在1947年,瀝青再次滴下第2滴,可惜的是,帕內爾教授沒能見證第3滴滴落下來就去世了,他辭世的時候也不過60歲。

接下來接管這個實驗的是物理學家約翰·梅因斯,他作為這項實驗的守護者,在1964年見證了第3滴瀝青的掉落。他在世期間總共經歷了5次瀝青滴落的時間。但由於一些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他沒有1次拍下瀝青滴落的瞬間。在沒有攝像頭的年代裡,他要麼臨時有事出差,要麼被人叫去工作,都錯過了良機。即使是後來安裝了攝像頭,也因為一次攝像頭壞掉而錯過,其中最可惜的一次是在他趕來的5分鐘之前,瀝青才剛剛滴落。

雖然這個實驗已經度過了幾十個年頭了,瀝青也已經滴落了好幾次,但一直沒有被人們捕捉到瀝青滴落下來的瞬間。實際上關於這項實驗,聖三一學院早在1944年也開始做過,而多年以來,最初進行這項實驗的科學家也已經被人們遺忘,這個實驗裝置一直無人看管,直到後來的某一天,有一位科學家又想起了這個實驗,才重新將他從塵封的角落中取出來。在2013年7月11日下午五點,聖三一學院終於憑藉攝像頭拍下了瀝青滴落的時刻。

漫長的瀝青滴漏實驗:進行了快100年,到底滴了多少滴?

當時,約翰·梅因斯教授得知這個訊息以後十分高興,他研究了瀝青的滴落規律,大約每隔八九年就會滴落一次。他認為在2014年他手上的裝置會再度滴落瀝青,可惜的是在2013年,梅因斯教授就去世了,他再也沒能見證瀝青滴落的瞬間。彼時,這項實驗在他手中也已經負責了整整52個年頭。

在2014年,這項實驗再一次聚焦在人們的視野中,多個攝像頭精準地對準了裝置,人們也很想在這一年裡能看到瀝青滴落的那個時刻,但可惜的是因為此前已經進行過8次滴落。漏斗下面的燒杯中已經積累了不少瀝青,嚴重影響了瀝青的滴落,所以研究人員打算把燒杯移走,清理乾淨以後再移回去。可惜的是由於操作失誤,燒杯被移走的瞬間,瀝青直接被燒杯撞斷。人們在無緣見到瀝青的第9次滴落。

為了不再錯過第10次,人們對這臺機器再次進行了多方位、無死角拍攝,直播網站也進行著24小時直播,人們只需要登入特定的網站就能夠看到這項實驗。這個實驗甚至在2005年還獲得了一項特殊的諾貝爾獎級,即搞笑諾貝爾獎。這個獎項是專門獎勵一些看上去有趣又無意義的實驗。

漫長的瀝青滴漏實驗:進行了快100年,到底滴了多少滴?

雖然看上去這個實驗的科學意義不高,但換個角度想,科學家們為了探求真相而做的不懈努力十分寶貴。美國思想家愛默生就曾說過,人類所抱有的疑念就是科學的萌芽。多虧了科學家們的鋪就,才讓我們輕鬆地獲得了很多認知和真理。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有科學家那種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大膽實踐,認真求索,為著心中的理想勇敢前行。

參考文獻:王安石《題張司業詩》

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