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做"精緻窮"還是做"守財奴"?|鈦媒體《相對論》第二期

90後,做"精緻窮"還是做"守財奴"?|鈦媒體《相對論》第二期

90後,做"精緻窮"還是做"守財奴"?|鈦媒體《相對論》第二期

▎“90後”生長在一個物質極度豐富的時代,步入職場經濟獨立之後,更是有了可支配的收入。有人選擇用消費打造更有“儀式感”的生活,也有人選擇努力儲蓄,精簡物慾,以期獲得更自由的人生。不論怎樣,每個人都在自己的邏輯中自洽,在變幻的世界裡努力積攢自己的“安全感”。

90後,做"精緻窮"還是做"守財奴"?|鈦媒體《相對論》第二期

鈦媒體編輯丨洛書

大資料時代,在演算法編織的資訊繭房中,我們接收到的資訊越來越多,但聽見的“不同聲音”越來越少。“異見”在我們生活中“消失”,使得公共表達越來越單向度,公共話語空間越來越逼仄,“正確答案”隨處可見。但生命充滿了豐富的實踐,沒有絕對於的“正確答案”。

鈦媒體《相對論》是一檔帶有實驗性質的對談節目,每期節目邀請兩位素人嘉賓,他們不僅對同一議題持有相對的看法,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具體實踐中、在擁有自主性自由選擇餘地的情況下,走向了相反方向、做出不同抉擇。

在《相對論》中,他們以盲盒提問的方式展開無臺本對話,透過對話向對方分享不同觀點和迥異的生命體驗。

《相對論》希望構建一個理性的討論場域,透過“談論不辯論、相對不對立”的基本原則,透過普世話題下精確的私人敘事和私人經驗,展現不同的人生樣本和豐富的生命實踐。(鈦媒體《相對論》第二期完整正片)

工業革命以後,機器被髮明並投入大生產,人類進入了物質前所未有的豐富的時代。又隨著網際網路甚至是物聯網的發展,作為消費者,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到全世界的商品選購和送達服務。

在大城市“漂著”的年輕人們,也極度渴望著在陌生的城市裡建立屬於自己的生活,透過消費展示自己的審美品味和文化歸屬感。

他們不停購物,為商家的生產買單,同時製造新的消費風口。

也有一些人,在都市裡奉行“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的精神修行,極簡主義是他們的信條,環保、不被束縛、高儲蓄是行動指南,每一次消費都是精心選擇的結果,每一件物品都是珍而重之的人生老友。

本期《相對論》邀請到兩位90後分享自己的消費觀念,“精緻月光族”錢礫源的口號是“及時行樂,活在當下”。而平面設計師劉棟韜的消費觀念和他的設計觀念一樣:“Less is more”。

90後,做"精緻窮"還是做"守財奴"?|鈦媒體《相對論》第二期

90後,做"精緻窮"還是做"守財奴"?|鈦媒體《相對論》第二期

兩位嘉賓分享了16個問題,以下是本期節目的時間軸:

01‘03“:2020年的消費總額是多少?

01’25”:每月消費佔收入的多少?

01‘47“:為什麼喜歡買東西?

02’47”:為什麼對消費沒興趣?

03‘16“:如果有一份年薪百萬的工作,但一年不能花錢買東西,你願意做嗎?

04’14”:你的存款有多少?

05‘02“:有沒有哪個瞬間認為自己買的東西太多了?

06’05”:哪個點會打動你購買這個產品?

06‘35“:近三個月裡買過的幸福感最高的東西是什麼?

07’15”:用得最久的東西是什麼?

07‘52“:買過最貴的東西是什麼?

08’24”:讓你丟掉擁有的全部物品,只留下三樣最重要的,你會留下什麼?

09‘15“:對你來說這三樣物品是什麼?

09’39”:買過最沒用的東西是什麼?

10‘27“:買過最沒用的東西是什麼?

11’09”:買的種類最多的東西是什麼?

“最多的時候有280雙鞋”、“搬家需要兩輛大卡車加一輛麵包車、出動五六個朋友幫忙”……錢礫源金句頻出,話語之間也不難看出他對物質生活的重視。

相比之下,劉棟韜認為自己的消費習慣與錢礫源相比相對剋制,他一向貫徹自己“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的理念,除了需要的東西之外,對於感興趣的產品也只是看看並瞭解就好。

兩人的購買習慣也截然相反,劉棟韜只購買基礎必需品,並且喜歡為固定品牌消費,小礫源則是“體驗派”,同一種類的商品,會購買多個不同品牌來感受和體驗。一個重視物品對人生的陪伴感,一個重視體驗性和生活的儀式感。

消費觀的不同可以追溯到童年成長經歷的不同,節目中,錢礫源坦言,除了希望透過增加擁有的物品為北漂生活增加儀式感之外,自己從小缺乏選擇自主性,所以在經濟獨立之後產生一種想要“報復性補償自己”心理,“對於我來說可能快樂最重要,我花錢就是為了去買快樂,沒有快樂的守財奴我不喜歡。”

而劉棟韜對於物質和購物行為則自始至終沒有過多感覺,對他來說,物品承載的是生活寶貴的記憶,“我對我的物品的看法就是一個朋友,可能拿起一個東西,比如我拿起我一個包,就可以回想起某一年我是揹著這個包和誰一起出去的,它是我記憶的一個載體。

獲取生活樂趣不需要依靠外物,但保持較高的儲蓄率則會為北漂生活帶來安全感,“我對我的物品的看法就是一個朋友,可能拿起一個東西,比如我拿起我一個包,就可以回想起某一年我是揹著這個包和誰一起出去的,它是我記憶的一個載體。”

90後,做"精緻窮"還是做"守財奴"?|鈦媒體《相對論》第二期

在商品種類和物質資源如此豐富、甚至有些氾濫的社會中,抵禦“物慾”的誘惑並不簡單。尤其是對剛剛步入職場,經濟逐漸獨立的年輕人來說,無孔不入的商業營銷和充滿濾鏡的生活方式,彷彿一個個粉紅泡泡,令人目眩神迷。

踐行極簡主義並不容易。Minimalism理念起源於上世紀的國外,擁有更少的物品,過更明確的生活。當身邊的朋友在談論當季新品,討論大熱的消費場所和娛樂活動,拒絕參與顯得不近人情,而參與消費又違背信條,許多人在“斷舍離”和“買買買”之間反覆橫跳,真正心如止水的才是少數勇者。

錢只是交易工具,如何使用,全憑個人。有人喜歡嘗試,喜歡擁有物品的感覺,也有人本就對物質沒有過高的慾望,覺得儲存可以對抗未來不確定的風險。花錢買快樂,和儲蓄求心安,兩者在根本上都是透過對金錢的支配滿足自己的需求。

透過嘉賓真實的分享,我們看到了“北漂青年”生活的苦與樂,看到了90後自主獨立的價值觀,高消費也好,高儲蓄也罷,選擇適應自己消費能力的方式,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舒適的生活。

90後,做"精緻窮"還是做"守財奴"?|鈦媒體《相對論》第二期

鈦媒體《相對論》第二期·製作團隊:製片人/陳拯;策劃/洛書 陳拯;導演/洛書;攝影/譚嘉程;剪輯/齊月;視覺設計/劉棟韜

下期預告:3月22日《相對論》第三期預告:《35歲,離開大廠創業,還是結束創業回大廠?》

《相對論》拍攝嘉賓招募:歡迎熱愛分享、有獨立價值觀的朋友踴躍參與錄製,歡迎新增微信 flybutchery 聊聊~【話題1:買房VS不買房】(需要“買房方”嘉賓1位)

“買房方”嘉賓畫像:年齡28-42歲之間,男女不限,買房的決定不是來自外在壓力,堅定地認為房子是必需品,並且已經在一線城市購置房產(最好不止一套)。有一定的積蓄和資產配置經驗。

【話題2:不婚VS早婚】

“不婚”嘉賓:年齡30-50歲之間,男女不限,有世俗意義上的結婚條件,但自主地選擇不婚。

“早婚”嘉賓:年齡30-50歲之間,男女不限,22歲前結婚,結婚完全出於自主,堅定地認為人應該越早結婚越好。

【話題3:和子女同住養老VS進入養老院養老】

“同住養老”嘉賓:男女不限,已過退休年齡,有選擇獨住或去養老院的條件,但是自主選擇與子女同住養老。

“住養老院”嘉賓:男女不限,已過退休年齡,主觀和客觀上都有選擇跟子女同住養老的條件,但堅定地自己搬去養老院住。

【話題4:漂在北上廣VS上岸回老家】

“漂在北上廣”嘉賓:男女不限,漂在北上廣深5-15年,如果回到老家也能有一個世俗意義上的好生活,但是堅定選擇不回老家。

“上岸回老家”嘉賓:男女不限,漂在北上廣深5-15年,繼續漂泊也能有一個好的生活,但是堅定自主地選擇回到老家。

您將和與您持有不同價值觀的嘉賓進行一次有趣的交流和分享,並將觀點傳遞給更多觀眾;外地嘉賓可提供食宿和往返北京交通。

【錄製地點】北京市

【錄製時間】根據嘉賓時間商定;錄製時長2小時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