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古港樟:塑造"紅頭船故鄉",喚起僑胞集體記憶!

新興街建於嘉慶七年(1802年),已有200多年的歷史。324國道汕頭澄海東里鎮路段,在路邊草地上豎著一塊石碑,上書“樟林古港”四字。據不完全統計,明清時期到海外謀生的先僑,60%以上從樟林古港出發,乘紅頭船遠赴南洋。

林古港樟:塑造"紅頭船故鄉",喚起僑胞集體記憶!

“通洋總彙”海運長

新興街由54間兩層樓的棧房組成,棧房中至今保留較好的“安平棧”,一磚一瓦,一楹一柱,保留完美,門前匾額上“安平棧”三個大字十分清楚,其餘結構佈局也基本保留原狀,古風猶存。可以想見,當年潮商出洋歸來,便是將船上的貨物運到內港碼頭,然後直接搬進棧房。

明清時期,樟林古港既是南北貨物的集散地,又是潮汕貿易“海上互市“的轉運樞紐,航線北通福建、臺灣等地,南達東南亞各國,歷史上號稱粵東“通洋總彙”。

據《澄海縣誌》記載,其時,粵海關在澄海設立稅口共5處:樟林口、東隴口、南洋口、卡路口、難關口。廣東省每年在澄海地區徵得的稅銀佔總金額的五分之一。有專家指出,樟林港是廣東海上絲綢之路東線的重要港口,出港的物品包括瓷器等。

隨著海岸線前移,河道淤塞,樟林古港漸漸變為尋常巷陌,新興街也隨之消沉。如今的內港看來只是一條寬約二三十米的河道,碼頭也早已荒廢,剩下一地枯葉,半壁殘階。

林古港樟:塑造"紅頭船故鄉",喚起僑胞集體記憶!

由此揚帆到異鄉

200年前的新興街,有多少人提著“過番三件寶”——市籃、水布、甜棵一從碼頭乘上小船換乘紅頭船,再隨著紅頭船的帆影到達異鄉。在古港繁盛之時,“行船經商”“出洋謀生”“南洋發家”是這裡流行的創業理念。

至今新興街口東南面還有一處高大建築物,大門匾上書“永定樓”三個大字。這座建築物佔地約800平方米,是貨倉和航標兩用的實用建築。本地人也稱它為觀海樓,據稱當年樓上掛著紅色的航燈,紅頭船進入南澳海面即可見到。遙想當年,滿載貨物的紅頭船遠航歸來時,接駁的小船在碼頭、貨棧與河海交匯處穿行如梭,何等盛況。

據記載,至清朝咸豐年間,樟林港中可作遠洋航行的紅頭船隊多達 100多支,每支船隊十幾艘至幾十艘船不等。據不完全統計,明清兩朝到海外謀生的先僑,60%以上從樟林古港出發,乘紅頭船遠赴南洋。一波接一波的海外移民潮,不僅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近代海外潮商群體,還湧現了一批近代海外潮商鉅子。

林古港樟:塑造"紅頭船故鄉",喚起僑胞集體記憶!

塑造“紅頭船故鄉”,喚起僑胞集體記憶

早在1984年,樟林古港便被公佈為澄海縣(今澄海區)文物保護單位。這一片佔地4。6平方公里的古港區,在潮汕明清時期經濟貿易情況和移民史、華僑史研究中有重要價值。

近年來,東里鎮開始加大力度對樟林古港進行保護開發,在今年3月份出臺了初步的全鎮歷史文化保護規劃,樟林古港便是這份規劃的中心。為了喚醒海外僑胞的集體記憶,東里鎮決定在古港河附近按照1 : 0。8的比例修建一艘紅頭船,初步估計造價200萬元。

澄海區旅遊局介紹,“十三五”期間,澄海把樟林古港的開發規劃放在重要地位,將對鎮裡進行指導規劃,具體包括:規劃仿造紅頭船,塑造“紅頭船故鄉”的旅遊形象;充實博物館內容,展覽出土文物,並設碑林、名人園,為海外知名潮汕僑胞樹碑立傳等,致力將其建成集觀光、尋根、文化交流於一體的樟林古港文化街區。

林古港樟:塑造"紅頭船故鄉",喚起僑胞集體記憶!

應該將新興街開發與古港河有機結合

“新興街的繁榮興盛,與古港河關係密切。在看待新興街的時候不能將其單獨看待,而應該將其與古港河有機地結合起來。”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澄海博物館副館長蔡文勝說。

近年來,隨著古港河的治理,古港河沿岸圍起了石圍欄。對此蔡文勝認為:近年在古港河整治方面下了很大力氣,也有了新的進展。這樣做的出發點本來也是為了保護古港河,但是卻無意中切斷了古港河與新興街的聯絡。原本新興街的貨棧有前後兩個門。前門向著街道,後門直通內港。

蔡文勝還談到了在開發過程中要注意建築序列的儲存與保護。“目前樟林現存的建築,從風格上講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港口興起前的明末時期,二是興盛時的清初至清中期,再者是清末到民國。

林古港樟:塑造"紅頭船故鄉",喚起僑胞集體記憶!

在樟林古港的開發過程中,這種序列能夠體現樟林從漁業港到貿易、移民口岸再到淤塞後僑鄉形成的變化過程,應該得到儲存,將歷史發展的原本面貌展示給世人。”蔡文勝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