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這座道觀,曾跟少林寺齊名,為“萬歲”發源地,現卻少有人知

“萬歲”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作為皇帝的專稱,這個詞一般人是絕對不能使用的,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實最初普通老百姓也可以稱“萬歲”,只是到了漢武帝時期,這個詞才專屬於皇帝,而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起位於河南省鄭州的崇福宮了,這裡可以說是“萬歲”的源頭,曾號稱為“天下宮觀之首”,跟少林寺齊名,不僅僅是道家神仙宮,也是大儒隱世地,就連各朝各代的皇帝都曾幾次過來避暑祈福。

鄭州這座道觀,曾跟少林寺齊名,為“萬歲”發源地,現卻少有人知

崇福宮,原叫“萬歲觀”,位於河南鄭州嵩山旁萬歲峰的山腳下,距登封市中心差不多隻有2公里,其始建於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當時,漢武帝劉徹來嵩山禮拜祈福,來到萬歲峰旁,突然聽到山谷中“呼萬歲”,大喜,於是便將此山命名為“萬歲峰”,在山腳下建了這所萬歲觀,至此,萬歲觀便成為了歷代著名道家學者棲身之所,如北魏天師道寇謙之,南宋全真道丘長春(也就是丘處機)等,都在這裡主持過。

鄭州這座道觀,曾跟少林寺齊名,為“萬歲”發源地,現卻少有人知

而到了唐代的時候,因為當時大旱,萬歲觀祈雨成功,便被唐高宗改名為太乙觀,這個時候,這裡還是道家的“地盤”。到了北宋的宋真宗時期,才改名為崇福宮,並且成為北宋皇家避暑行宮,各種建築多達1000多間,每天都有3、4萬工人在此施工,可以說是河南省內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這時的崇福宮名聲大噪,也從道家管理變成了儒家管理,其主管人可以說是個個都是名人大儒,其中就有范仲淹、司馬光、程顥程頤兩兄弟等等,其名氣比之少林寺有過之而無不及。

鄭州這座道觀,曾跟少林寺齊名,為“萬歲”發源地,現卻少有人知

王安石變法的時候,當時北宋反對的名儒大臣基本上都到崇福宮了,這群大儒在這裡沒事幹,便開始修書教學,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就有一部分是在這裡寫完的,這裡於是成為了當時的儒家“大本營”,全國各地的學者都慕名前來,恰好崇福宮西邊不遠就是嵩陽書院,這些大儒平時也喜歡聚會喝酒,特別是“曲水流殤”這種活動,崇福宮中有個龍王殿,這裡有個泛殤亭遺址,當時的大儒們便在此一邊飲酒,一邊作詩。

鄭州這座道觀,曾跟少林寺齊名,為“萬歲”發源地,現卻少有人知

可惜的是,到了金代後,崇福宮被付之一炬,又從儒家變成道家主持,成為全真教道場,其規模和名聲卻遠不如從前,不過當時那些大儒玩“曲水流殤”的太乙泉還在,古建築也只剩下不過30多間,各類石刻、碑刻也遺存了不少,《寇謙之傳碑》、《元聖旨碑》、《成吉思汗手詔碑》等等,都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值得一提的是,崇福宮各類文物也不少,據說康有為來這裡遊玩的時候,不惜名聲,都要偷拿走宮中的一隻漢代綠色殿頂脊獸。

鄭州這座道觀,曾跟少林寺齊名,為“萬歲”發源地,現卻少有人知

而在崇福宮東邊還有一塊不起眼的大石頭,雖看上去平平無奇,但卻非常大,相傳這就是夏禹的妻子塗山氏變,因為塗山氏的兒子叫“啟”,所以後人都把這塊巨石叫“夏後啟母石”。石頭前還有一座小房子,叫啟母闕,這是中嶽嵩山現存的漢三闕之一,非常珍貴,不過古啟母廟今已無存,只剩下一些銘文和石畫,大多隻是記載著大禹治水的功績,和跟大禹有關的一些故事,如果有感興趣的,也可以去觀摩一二,或許會有所收穫哦!

鄭州這座道觀,曾跟少林寺齊名,為“萬歲”發源地,現卻少有人知

現在的崇福宮是國家級保護文物,也就是俗稱的“國寶”,或許是因為靠近嵩山,大多來這裡遊玩的人,都喜歡往嵩山上爬,很少有人會專門來此遊玩,有也是匆匆而過,其實這裡現存建築和碑刻都是非常有意思的,花上一點時間逛逛還是很不錯的,曾經富麗堂皇的崇福宮,現在誰又能想到現在卻如此落寞,實在是可惜可惜。大家如果有感興趣的,不妨前來一遊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