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將至,老話說:“重陽插茱萸,三插三不插”,分別指的是啥?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唐代王維的詩句,意思就是遠在異鄉的人,每逢重陽佳節,更加懷念故鄉。想起全家人登高插茱萸的情景,唯獨少了自己,不免讓人暗自神傷。

重陽將至,老話說:“重陽插茱萸,三插三不插”,分別指的是啥?

要知道唐代的詩歌都是惜字如金,而這首詩最後三個字為“少一人”,由此可見,重陽節登高插茱萸的活動要全家出動,一個人都不能少。這是什麼原因呢?插茱萸都有哪些講究?老話說:“重陽插茱萸,三插三不插”,分別指的是什麼?

重陽將至,老話說:“重陽插茱萸,三插三不插”,分別指的是啥?

重陽登高插茱萸為啥不能少一人?

在《後漢書》中有一個關於重陽節的故事:一位叫桓景的人跟著費長房學藝,立志為民除害。一天,他師傅告訴他:“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意思就是家人登高山躲過了,而家裡的牛羊卻未躲過。

重陽將至,老話說:“重陽插茱萸,三插三不插”,分別指的是啥?

雖然關於重陽節的傳說有很多,但大多都是這個意思。古人認為重陽節是“毒日”,因為雙陽相逢而生陰,但是這種毒有四怕,分別為:一怕紅色,二怕酒氣,三怕刺激氣味,四怕高聲。所以要插茱萸,飲菊花酒,登高大喊。

農曆的九月正是茱萸味道最濃烈的時候,而且茱萸果是紅色,於是人們就在重陽節這一天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和高聲大喊,其目的就是為了躲避“瘟”的。說白了,重陽節的習俗就是一種躲災的方式,當然要全家一起出動,一個都不能少了。

重陽將至,老話說:“重陽插茱萸,三插三不插”,分別指的是啥?

重陽節到底躲什麼?

重陽節是雙九相逢,九為至陽之數,也就是老陽,兩個老陽相遇,也就是陽氣到了頂點,自然就會生出陰氣,也就是寒氣。這就好比“夏至一陰生”是一個道理。比如端午節要插艾草和飲雄黃酒,而重陽節就要插茱萸和飲菊花酒,意義都差不多。只不過端午是避午,重陽是避寒,都是一種躲避。

在每個季節交替之時,都是五行之氣最不穩定的時候,也是人們最容易生病的時候,所以古人就認為,瘟神主宰著四個季節的交替,於是就有了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仁貴,中間史文業,並稱“五瘟”。

重陽節臨近寒露,寒露也就是露水已寒,即將凝結成霜的意思。所以重陽節也就是寒氣初生的意思。《風土記》中說:“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上,闢除惡氣而御初寒。”初寒也就是古人所說的“瘟”,而秋冬交替之時也是人們最容易生病的時候。

重陽將至,老話說:“重陽插茱萸,三插三不插”,分別指的是啥?

插茱萸都有哪些講究?“三插三不插”,分別指的是什麼?

《本草綱目》中說:“茱萸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除此之外,茱萸的葉子還可以治霍亂,根可以殺蟲。《西京雜記》中說:“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

雖然茱萸的作用有很多,但是重陽節人們插茱萸,主要是利用茱萸的氣味來驅除寒氣的,與端午插艾草差不多。

重陽將至,老話說:“重陽插茱萸,三插三不插”,分別指的是啥?

一、插“吳”不插食

人們在重陽節之時,要把茱萸插在做好的布袋裡,系與胳膊上,或者插在頭上,也可以插在大門上。但是茱萸有三種,分別為:吳茱萸、食茱萸和山茱萸。重陽節所用的茱萸指的是吳茱萸。

《本草綱目》中說:“茱萸,辛熱能散能溫,苦熱能燥能堅,取其散寒溫中,燥溼解鬱之功”。重陽節正是寒氣初生之時,其主要的氣候特點就是寒和燥,而茱萸正好可以抵抗這兩種氣候特徵。所以《秋歌》中說:“辟惡茱萸囊,延年菊花酒。”

重陽將至,老話說:“重陽插茱萸,三插三不插”,分別指的是啥?

二、插早不插晚

每當重陽節到來之時,人們不僅會身插茱萸,而且還會在門上插茱萸,就像端午插艾草一樣。所以插茱萸要儘量早一些,可以在重陽節之前,但不能過了重陽節之後,宜早不宜晚。而且採摘茱萸的時候,也要在早上,太陽還沒有出來之前,儘量讓茱萸保持更多的水份。

所以在門上插茱萸的時候,要讓根部朝上,這樣就可以讓裡面的水份揮發慢一些,可以讓茱萸的氣味保持時間長一些。

重陽將至,老話說:“重陽插茱萸,三插三不插”,分別指的是啥?

三、插單不插雙

因為人們在重陽節插茱萸的習俗就是為了抵抗寒氣的,寒氣就是冬季的陰氣。古人講究單數為陽,雙數為陰。抵抗陰氣,自然就要用陽數,也就是單數,意思就是在門上插茱萸的時候,數量為一根、三根、五根等,不用九根。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