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絲路|吉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北國江城

冰雪絲路|吉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北國江城

冰雪絲路|吉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北國江城

坐落於吉林省東部的吉林市,揹負長白,面向松江,是東北地區和吉林省境內重要的交通樞紐中心城市和新興工業基地。呈S形蜿蜒流過市區的松花江不僅給吉林市帶來了旖旎秀色,更因冬季江水溫暖,與東北的寒冷氣溫相互作用下,水氣凝華於樹梢,形成了中國四大自然奇觀之一的霧凇。每當霧凇來臨,寒江雪柳,玉樹瓊花,景色壯觀。

冰雪絲路|吉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北國江城

吉林市居於松花江上游區段的中心,河谷、盆地、低丘、平原交錯分佈,四季分明,降水豐沛,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森林資源和礦藏資源。山環水繞、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提供了優越的居住環境,滋養著人類文明。除了漢族,這裡還曾是穢貉、扶余、靺鞨、高句麗、契丹、蒙古、女真等部族的居住地,為吉林市留下了深厚的歷史沉澱和多樣的傳統文化。

冰雪絲路|吉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北國江城

冰雪絲路|吉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北國江城

東北最早古都

吉林市的歷史發展極早,距今2萬年前,樺甸市榆木橋子鎮壽山仙人洞已經出現了人類活動的痕跡。西漢時期,扶余人成為該地區的主體居民,《史記·貨殖列傳》中提及“夫燕……北鄰烏桓、夫餘,東綰穢貉、朝鮮、真番之利”。可見,當時的扶余人已經在此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史稱扶餘國,其國都鹿山王城正是今天吉林市東團山麓“南城子”一帶。

冰雪絲路|吉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北國江城

最早提及扶餘國起源的,是東漢王充在他的《論衡·吉驗篇》中記載的一個故事:“北夷橐離國王侍婢有娠,王欲殺之。婢對曰:‘有氣大如雞子,從天而下,我故有娠’。後產子,捐於豬溷中,豬以口氣噓之,不死,復徙置馬欄中,欲使馬借殺之,馬復以口氣噓之,不死。王疑以為天子,令其母收取奴畜之,名東明,令牧牛馬。東明善射,王恐奪其國也,欲殺之。東明走,南至掩淲水,以弓擊水,魚鱉浮為橋。東明得渡,魚鱉解散,追兵不得渡。因都王夫餘。故北夷有夫餘國焉。”正應和了東北族群中常見的卵生降世的傳說。有趣的是,這個傳說後來被高句麗“借鑑”過去,改頭換面一番後成了高句麗祖先朱蒙的建國傳奇。

冰雪絲路|吉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北國江城

扶餘國的民眾,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松嫩平原一帶,以城鎮與村落為單位,過著定居的生活。發達的農業與畜牧業也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據考證,當時的扶余人已經具備了黃金的抽絲工藝技術、較先進的紡織與製革技術以及宮室與城堡的修建技術。在國力鼎盛時期,扶餘國國土南達高句麗、東達挹婁、西接鮮卑,方圓約兩千裡,“其國殷富,方二千里,戶八萬。”

不過,作為農耕一族的扶餘國,也有著與中原王朝相似的困擾,在面對周邊以劫掠為生的遊牧民族時,等候他們的常常是被“吊打”。自西晉開始,扶餘國不斷受到來自鮮卑、勿吉和高句麗的武力打擊,終於在公元493年因難以抵抗勿吉(或高句麗)的入侵亡國。

冰雪絲路|吉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北國江城

盛極而衰的渤海舊城

開元元年(713),唐玄宗加授盤踞吉林一帶的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吉林市成為渤海國下屬的獨奏州之一的涑州。渤海國“地方五千裡,戶十餘萬,勝兵數萬,頗知書契。盡得扶余、沃沮、弁韓、朝鮮、海北諸國”,被稱為“海東盛國”,形成了多民族混合而成的全新文化。

冰雪絲路|吉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北國江城

唐朝文化向渤海國的強勢輸出,幫助渤海國完成了從奴隸制向封建社會的蛻變。渤海國王仿照唐禮,“習古今制度”,設立了政堂省、宣詔省、中臺省和忠部、仁部、禮部、智部、信部,簡易版的“三省六部制”,在地方設五京及府、州、縣的建制,進一步完善了渤海國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與人們通常想象中漁獵民族的落後不同,此時的渤海國農業發達,手工業也毫不遜色於中原地區,已經能夠織出絲織品與麻織品兩種織物,且在冶金、製陶方面有著不凡造詣。據《杜陽雜編》記載,會昌元年(841),渤海王大彝震向唐朝朝貢,貢品中的一個瓷盆“量容半斛,內外通瑩,其色純紫,厚可寸許,舉之則若鴻毛”,瓷盆的精美可見一斑。

冰雪絲路|吉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北國江城

不僅如此,受到中原文化的薰陶,渤海國人不僅能夠閱讀中原的儒家典籍、史書,還能用漢語吟詩作賦。詩人溫庭筠就曾作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讚歎出使唐朝的渤海國王子“盛勳歸舊國,佳句在中華”。甚至還有一些來自渤海國的留學生來到唐朝參加科舉,在賓貢試中考中了進士。

好景不長,安史之亂後,中原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國力江河日下,與此同時,渤海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也微妙起來:唐昭宗乾寧四年(897),渤海國王子大封邑借向唐朝朝賀之際,進表請求唐昭宗准許將渤海國使臣居於新羅使臣之上,引起新羅朝野上下一片譁然。新羅與渤海使臣在唐廷本無位次先後,渤海國的這一舉動,可以說既是對新羅的蔑視,也是對唐朝藩國舊制的衝擊和挑戰。雖然這次“爭長”事件以昭宗堅持舊制,不予改變為結束,但國力日衰的唐朝對東北地區日漸鬆弛的統治力已經昭然若揭。而此時,東邊的契丹一族實力蒸蒸日上,92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親率大軍征討渤海,攻佔了扶余府,同年,渤海王大諲撰率官吏三百餘人投降,一代“海東盛國”土崩瓦解。

冰雪絲路|吉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北國江城

今天吉林市下屬的樺甸市蘇密城中,還殘存著渤海國長嶺府遺址。這裡北臨輝發河故道,扼守水陸交通,周圍群山環繞,地勢險要,是渤海上京通往唐朝營州的必經之路。現存的蘇密城內城周長1381米,現殘高2。6米,基寬7米,內城的東北角,還殘留有一處建築基址,由16塊排列整齊的柱礎石組成。時至今日,蘇密城地表仍隨處可見渤海國時期的斷磚殘瓦、陶瓷碎片。2006年,見證了古代中國各民族彼此交流、共同發展的蘇密城被批准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冰雪絲路|吉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北國江城

從船廠到吉林

近代吉林市的形成,要追溯到明清時期。事實上,“吉林”一詞正是滿語“吉林烏拉”的音譯,意為沿江的城市。據《吉林鄉土志》記載,“吉林城舊稱船廠,清順治十八年設定,遣昂邦章京薩兒吳代造船,以備征戰,船廠之名以此”。這種說法其實並不準確,早在明代甚至元代,吉林地區已經出現了官營船廠。吉林地處長白山與松遼平原的過渡帶,又是松花江由山區流入平原的流經點,“遠迎長白,近擾松江,扼三省之要衝,為兩京之屏障”,周邊豐富的水系為生長於斯的居民以及造船、通航、設定防衛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成為明清兩代經營白山黑水的戰略要衝。

冰雪絲路|吉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北國江城

明初,居住在東北地區的主要是女真與蒙古兩族。明廷採取“籍女真制北虜”的策略,在女真人居住區域設立衛所,統歸奴兒干都司管轄。為了保證水路暢通,明廷決定在附近開設船廠造船,選址在今天的吉林市豐滿區阿什村松花江兩岸。這裡山深林密,盛產松木,是極好的造船原料。在今天阿什村松花江右岸,立有兩塊石刻,被當地人稱為阿什哈達摩崖石刻,上面清楚地記載了明代遼東都司都指揮使劉清於永樂十八年(1420)、洪熙元年(1425)、宣德七年(1432)三次率軍在此造船運糧之事。

嘉靖至萬曆年間,女真內部逐漸分化為“扈倫四部”,其中的烏拉國就定居於今吉林市北部。萬曆四十一年(1613),烏拉部與努爾哈赤大戰於富爾哈城(今吉林市烏拉街富爾村),烏拉部大敗亡國,吉林歸屬努爾哈赤統治,成為後金領地。順治十三年,寧古塔昂邦章京(即後來的吉林將軍)奏請在明代船廠附近重新修建一個新的船廠,並組建了吉林水師以抗擊沙俄的軍事入侵。康熙十年(1671),寧古塔副都統安珠湖奉命率軍籌建吉林城,又五年,吉林成為統轄松花江、烏蘇里江、黑龍江等流域的邊防重鎮,也是除盛京之外的東北第二大軍事重鎮。

冰雪絲路|吉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北國江城

船廠的修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吉林。清人陳敬尹的父親陳嘉猷因受賄在順治十一年被處以流刑,他回憶流放經過船廠時的情景,曾評價當時的吉林“尚無造船之命,而穿井輒得敗船板及鏽鐵釘,又井水或鐵臭”。而康熙十五年,寧古塔將軍移駐後,這裡“中土流入千餘家,西關百貨湊集,旗亭戲館無一不有,亦邊外一都會也”,一派繁榮景象。此後,吉林的行政區劃歷經吉林廳、吉林府、吉林縣、吉林市,直至1954年省會遷往長春之前,一直是吉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冰雪絲路|吉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北國江城

工業城市的文旅探索

冰雪絲路|吉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北國江城

獨特的地理位置帶給了吉林久遠厚重的歷史文化和風格鮮明的民族傳統,在這裡,與滿族有關的遺址遺蹟、遺風遺俗、文獻典籍、口耳相傳的歷史人文景觀比比皆是,其中尤以烏拉街和滿族博物館最為著名。

位於吉林市主城區以北15公里的烏拉街,曾是海西女真烏拉部治所,也是清朝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的所在地。如今,這裡的生活依然傳承著濃郁的民族色彩。遊客們在白花點將臺、圓通樓、後府、保寧庵等歷史遺蹟流連觀賞後,還可以品嚐地道的滿族風味飲食,如哈依瑪(水團子)、打糕、菠蘿葉餅、黏豆包等,若機緣湊巧,還能幸運地目睹獨特的滿族婚俗和薩滿教儀式。

冰雪絲路|吉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北國江城

吉林市的滿族博物館成立於2009年,位於吉林市“吉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王百川居宅舊址內,佔地面積27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是東北地區目前儲存最好的具有清代建築特色的滿漢融合的民宅建築。該建築始建於偽滿洲國初期,系吉林鉅富、曾任吉林永衡官銀錢號總經理王百川的私人住宅。建築格局為二進四合院,磚石結構,施工精湛,配以雕樑畫棟,完美地反映了古建築設計施工的高超水平。

吉林市滿族博物館以展示《吉林滿族陳列》為主要功能,展現了吉林滿族及其先民的民俗生活習俗,還介紹了吉林市作為清朝皇室的祭祖聖地、統治東北的重鎮,在此設定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建廠造船,組建內河水師,設立八旗演武廳,修建吉林城,置將軍,設省會,敕建小白山望祭殿等真實歷史。《吉林滿族陳列》展線分為靜態展示和活態表演兩個部分。靜態展示以大量珍貴的實物、照片、圖表和影像資料為主,活態表演透過被譽為世界薩滿文化研究“活化石”的滿族錫克特里哈拉祭祀表演,向觀眾展示了神秘、古老的滿族薩滿祭祀這一非物質文化遺存。

冰雪絲路|吉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北國江城

常設展館共設有“滿根溯源”“滿族生產生活習俗”“龍興之地”“康熙大帝視察吉林水師”“吉林打牲烏拉舊影”“藝華體萃”“吉林烏拉薩滿文化”“錫克特里氏薩滿祭祀神堂”8個展廳,文物1000餘件,其中珍貴文物30餘件。館內有國內最大的努爾哈赤鑄銅坐像、多爾袞鑄銅站像、鍛銅海東青,利用矽膠人像形象刻畫了從吉林市走出去的四位皇后。此外還特別邀請當代中國著名畫家袁武,以乾隆皇帝在吉林小白山望祭滿族發祥地長白山為題材,創作了大型工筆畫《乾隆望祭》;邀請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著名專業畫家,以吉林八旗兵士英勇抗擊沙俄侵略為題材,創作了大型油畫《多爾袞鏖戰山海關》 《巴海抗擊沙俄侵略軍》 《薩布素雅克薩之戰》 《沙爾虎達訓練船廠水師》等作品。

1994年,吉林入選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吉林市結合自身優勢,積極探索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的觀光、體驗、節慶等文化旅遊專案,開發主題文化旅遊路線、旅遊節會,這座歷史沉澱、民族特色與自然風光交相輝映的北國江城,正在迎來嶄新的明天。

冰雪絲路|吉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北國江城

本文來源:《國家人文歷史》希和/文

原標題:《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 吉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北國江城》

部分圖片來源網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