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衚衕記憶】大金絲衚衕與"民國狂士"熊十力

對於北京人來說

想到衚衕

總有一種親近感

衚衕自元代始稱始建以來

作為北京城市空間的肌理

已有七八百年的歷史

歷經元明清三代

又歷民國和新中國

衚衕承載著老北京無盡的記憶

本期,跟著文旅君來到

位於北京什剎海地區的“大金絲衚衕”

看看曾在那裡行走過的人與事

【衚衕記憶】大金絲衚衕與"民國狂士"熊十力

大金絲衚衕為東西走向,東起銀錠橋衚衕,西端南折至南官房衚衕,全長249米。清代稱金銀絲絛衚衕,也稱為金絲套衚衕。得名是因為明朝時在這裡設織染所,職掌內承運庫所用色絹,不僅供應內廷,也供應外廷,眾多為宮中服務的特級裁縫也雲集到這裡。1911年金絲套衚衕分拆為兩條,因為這條衚衕規模比較大,因此稱為大金絲套衚衕。1965年將槐寶庵併入,改稱大金絲衚衕。

大金絲胡西端南折處舊為南北方向的槐寶庵,即淨海寺,是明天啟時修建的。《燕京訪古錄》中記載淨海寺“後為清初達天和尚掛錫之處。內有古槐一株,其幹南傾,枝則北向,樹心已空,葉猶茂盛,其勢蜿蜒,宛如龍蟠。上系鐵鏈如綆,詢諸士人云,因達天參修時,此樹嘗為人祟,故制巨鏈以鎮之”。現在槐寶庵已經成為民居,成了精的老槐樹也不見了蹤影。據老街坊說,1號院被坊間稱為岳家大院,祖上是承包什剎海地區冰窖的岳家,俗稱冰窖嶽。

【衚衕記憶】大金絲衚衕與"民國狂士"熊十力

著名學者熊十力先生也曾在大金絲衚衕住過兩年。這裡環境清幽,不遠處就是什剎海,熊十力非常滿意。在這裡,熊十力完成了《原儒》的上卷。郭沫若、李四光、張東蓀、梁漱溟等老朋友也經常來這裡拜訪他。

在20世紀30年代初,熊十力在北京大學講佛學,一個人住在沙灘銀閘路西一座小院子裡。院門總是關著,門上貼一張大紙,上寫:“

看到的人都忍俊不禁,笑他此地無銀三百兩,一副書呆子氣。這從一個側面體現出熊十力非常希望能與人來送往的世俗生活保持距離,有一個相對寧靜的學習研究的空間。熊十力性情率真,為學術問題經常與友人爭執。在北大時,有一段時間,著名的文學家廢名對佛學感興趣,常到熊十力的住處,和他討論佛學問題。兩人理解不一致時,常發生爭論,有一次甚至扭在了一起,互相掐住脖子。但是過不了兩天,兩人又談笑風生,和好如初。

【衚衕記憶】大金絲衚衕與"民國狂士"熊十力

鋸齒形狀的大金絲衚衕

抗戰勝利之初,熊十力住在沙灘北大子民堂後院的兩間改造過的集體宿舍裡,面積20平方米。這裡潮溼又喧囂,讀書寫作比較困難。1949年後,政府在交道口附近給他租了一處住房,有5間北房,併為他添置了傢俱。他和義女仲光來京後就住在這裡。兩三個月後,熊十力覺得這裡太吵了,就搬到西城寶禪寺街的一個獨院。半年後,政府給他找到了大金絲衚衕的這個四合院。此後熊十力一直住在這兒,直到離開去上海定居。

熊十力眼神善良,嘴角下有一縷長鬚,一身灰白色的長袍,透著一股儒雅之氣。這種氣質是從先生的骨子裡帶出來的。老街坊們說得很對,熊十力是善良的,他在自己生活困難的時候經常幫助友人,並將友人遺孤收為義女,加以照顧。熊十力生活困難,經常依靠友人資助,自己沒有穿過一身像樣的衣服,經常縫縫補補,但是他完全不以為意。在物質匱乏的同時,熊十力在一心向學的人生中享受著來源於“迨失學而有得,則悠然油然,嘗有包絡天地之概”的真樂。也只有像熊十力這樣拋卻機巧,不為外物所動之人,才能勇猛精進,懷有一顆質樸的稚子之心,寫出《新唯識論》這樣“陶鑄百家、鉗錘中外”的哲學著作。

大金絲衚衕的故事

就為您講述到這裡

我們下期再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