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洞庭湖上兩處歷史遺蹟,看洞庭湖與豐縣的淵源關係

文/範玉友因為范仲淹,岳陽樓與洞庭湖的美名譽遍古今,因為漢劉邦,豐縣也有著千古龍飛地的稱謂。但是,在浩瀚的史學煙海中,沒有人討論過洞庭湖與豐縣的淵源關係。在豐縣民間,有一個傳說:在洞庭湖上坐船,上面只要有豐縣人,湖裡的鯉魚就會往船上跳……今年國慶期間,我攜全家人受定居在岳陽的甥婿閆建濤之約,感受了岳陽的風土人情,暢遊洞庭湖,登上了君山島……在朋友圈裡,豐縣的朋友史經緯問,在船上說是豐縣人了嗎?我的回答是……說了……但是……(2018,此時此刻,洞庭落日,攝於巴陵廣場)其實,說起來,洞庭湖與豐縣有著深厚且美好的淵源。洞庭湖與豐縣的淵源,是因為兩個人:一個是柳毅,一個是娥皇。1柳毅:井,在洞庭,廟,在豐縣先說說洞庭湖君山上的柳毅井。(2018國慶期間拍攝的柳毅井)柳毅井,位於洞庭湖君山龍口內的龍舌的根部。(柳毅井與傳書亭)據《隆慶嶽州府志》記載:“巴陵(今岳陽市)則有邕湖井及巴蛇、羅漢、秦皇諸井,而井之著者,又曰‘柳毅’井旁有古桔一珠,大“五六圍”,枝幹奇古。(文物標識碑)據柳毅井旁的文物標識碑記載,唐宋元明都對此井有所修葺。過去,崇聖祠有個老和尚作過試驗,用半斤絲線,一端繫上銅錢吊下井去,絲線放完了,還未探到井底。(柳毅與小龍女)在唐代,因井旁有一棵大桔樹,故此井又名“桔井”。井旁的桔樹雖已不復存在,但善良正直的柳毅的傳說永遠在民間傳頌。我會心一笑:又一個四兩青絲打不到底的傳說——跟梁寨淵子又扯上了。再說說柳毅廟。(本人拍攝的明代豐縣志,在縣檔案館)據明代《豐縣志》,豐西郊有“柳毅坡”、柳毅廟,民間傳說皆稱柳毅在豐縣住過一段時間,並流傳者許多蔭庇豐縣人民的故事,膾炙人口,可見他的故事由來已久,其影響還是非常深遠的。(豐縣的柳毅廟)談起豐縣往事,豐縣人最津津樂道的還是柳將軍廟會。直到解放前夕,柳將軍廟殿堂完整,柳毅塑像栩栩如生,院中有一被稱為給龍女投書的深井,人稱“投書澗”。井水清瑩照人,酷旱不竭。一棵千年古柏分為東西兩隻,高約五丈有餘,逐年輪換髮出新葉,被譽為奇觀。約定成俗,廟會定於九月初一開始,到九月初七為止,其中初三,初四,初五三天為高峰期。(豐縣的柳毅井:不好意思,有點小,畢竟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方圓百里的魚臺,單縣,嘉祥,鉅野,濟寧,藤縣,蕭縣,碭山,商丘等地的客商攜貨雲集,大小車輛,驢駝肩挑,三五結隊,絡繹不絕。廟會形成四個會區:一是殿堂區。廟門內外,善男信女,摩肩接踵,祈福求佑著比比皆是,這裡香菸瀰漫,如雲似霧,鐘鼓聲聲,肅穆莊嚴。(廟內柳毅像)二是商品交易區。廟會上集中了蘇魯豫皖毗鄰地區各類特色物資。當時農副產品有土布,花生,白酒,菸絲,雜糧,糕點等;畜牧產品有牛、馬、以及皮類、山羊板皮、禽蛋等;瓜果類到農曆九月大部分謝市,唯柿子、紅棗、梨子等佔領市場,柿餅、板栗、核桃、辣椒、鮮姜、魚類、蓮藕、石器、竹木傢俱、牛驢騾馬等各類交易,對繁榮當時城鄉經濟,提高群眾物質生活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三是文化娛樂區。主要集中了地方上的各類戲種,以及外地來的著名戲曲,諸如柳琴戲、梆子戲、揚琴、鼓書、漁鼓、墜子、三絃等等。其他各色藝人也紛紛登場,濟濟一堂,玩雜技的、拉杜杆轉的、玩木偶的、吹糖人的、捏麵人的、賣花米團的、糖葫蘆的……。。此外,還有鬥雞的、鬥羊的,一些雞被叨破冠子、羊被抵掉角的主人,面紅耳赤,大吵大鬧,頗為有趣。四是賭檯區。推牌九的、押寶的、擲骰子的、抽大籤的,其中的押寶臺為最熱鬧。開寶的在後面被圈在席筒裡,傳寶人負責傳遞,看堆人喝出押碼,打碼人用小制錢在寶案打出押碼,吆三喝五,氣氛熱烈。飲食攤點隨處擺設,雞湯、羊肉湯、丸子湯、粥、燒餅、包子、油條、壯饃、火燒、粘糕,數不勝數,應時小吃,一應俱全。柳將軍廟會一直延續到六十年代,後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古柏被砍,古井被填,廟堂拆除,廟會也就自然取消了。兩處傳說的記載很吻合,都源於《唐宋傳奇》:據《唐宋傳奇》講,他是唐代湖廣人士,曾應舉到長安,落榜後為洞庭湖龍女傳書,龍王饋贈 甚豐,遂成鉅富,後徙居金陵(今南京),終與龍女成婚云云。因為柳毅,豐縣與岳陽,剪不斷,理還亂。2娥皇:祠在洞庭,墓在豐縣在洞庭湖的君山島上,有一個著名的去處:“香妃祠”。祠裡面供奉的誰呢?湘妃祠,君山東側,為湖南最早的祠建築之一。祠裡供奉湘妃——即虞舜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豐縣明代縣誌有娥墓堌的記載,即是傳說中妃子娥皇、女英的墓葬。(湘妃祠)再說說娥皇在豐縣的傳說。娥墓堌村,隸屬於豐縣首羨鎮董莊行政村。這裡的“娥墓”之稱相傳是大禹之妻“娥皇”之墓,而“娥皇”又是堯帝之女娥皇和女英的其中之一。當年的堯帝為了鼓勵大禹為之治水,而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贈予大禹為妻,讓他接替其父“鯀”(gǔn袞)的職責,繼續治理洪荒之水,此時的大禹三十多歲尚未娶妻。大禹為了不負堯帝之命,也是為其父爭一口氣,便接受其父鯀治水失敗的教訓,不分晝夜地奔波於治水之途。(豐縣志上的“娥墓秋容”圖)史書上說他曾連續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插樹為標,以河為界,逐一治理,將天下劃分為九州島,終於將洪水導流入海,使百姓得以依土而生,深得百姓的敬仰和擁戴,後成為一代帝君,為後世所傳頌。入嫁後的娥皇可能是為了照顧大禹的生活起居,決意要追隨大禹奔波於治水大業。可是,常年的奔波勞頓,餐風宿露的野外生活,缺醫少藥的蠻荒時代,使得娥皇終於病倒在治水之途。(豐縣娥墓堌抽水站)不治之下,死後遂葬於現豐縣境內,為後人留下了這座萬代傳頌的“娥墓堌”。所以,明代嘉靖年間的例貢生、豐縣人蘇偉有詩讚曰:“淑女芳丘何處存,亂雲堆裡伴荒村;鐵心不改秋天景,玉貌難招夜月魂。花木四時爭豔冶,英靈千古照黃昏;風流絕代猶遺響,仙骨餘香永世聞”(詳見白光華編注的《歷代詩人詠豐縣》)。當然,種種記載還停留在傳說的層面,期望眾位文史學者,還是致力於傳說與文物史實之間的研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