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味道:名人與廬山——慧遠與廬山東林寺

“北負重阜,前帶雙流。所背之山,左有龍形而右塔基焉。”這是慧遠在《廬山略記》中,對東林寺周圍自然環境的描述。一千多年過去了,東林寺依然保持著曾經的風貌。慧遠在廬山建立的東林寺,體現了中國寺廟園林化的雛形,而他在東林寺創立的淨土宗,卻在中國佛教史上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廬山味道:名人與廬山——慧遠與廬山東林寺

慧遠本姓賈,山西代縣人。公元355年,慧遠和弟弟慧持一起投到北方“本無宗”道安門下。道安是一位極有遠見的高僧,他對慧遠非常賞識,認為“使道流東國,其在遠乎!”由於當時北方戰亂,道安便要慧遠南下與已在廬山西林寺做住持的師兄慧永,一起去廣東羅浮山修行。公元381年,慧遠從荊州抵達潯陽,然而,慧永卻邀請慧遠同住西林寺。慧遠“見廬山閒曠,可以息心”,就在西林寺旁築龍泉精舍。顯然是廬山的幽雅清靜也吸引了慧遠,他們放棄了去羅浮山的念頭。當時的西林寺比較窄小,龍泉精舍也很簡陋。公元386年,慧永請江州刺史桓伊為慧遠另建了一座寺院。新寺建在西林寺東,因而命名為東林寺。名剎名僧,相輔相成,東西二林,從此名揚宇內。

慧遠的佛學思想,主要是般若學的“本無”說,主張“內外之道,可合而明”。他主張把儒、道、佛三家學說貫通起來,使外來的佛學中國化。慧遠在他所著的《法性論》中,極力宣揚他的出世主義和因果報應。他所宣揚的法性,就是佛教所謂的最高境界和最後歸宿,也就是涅槃。在涅槃的精神世界裡,只有快樂,沒有痛苦,是一種無生無滅,歡樂無涯的境界,比起道教主張的長生不老和肉體飛昇,更為空幻。但這種法性理論,只適宜在上層社會里傳佈,不容易為廣大老百姓所理解和接受。為此,慧遠又把他的業報輪迴思想,同中國原有宗教迷信思想結合起來,勸告人們放棄反抗,多行善事,以求得來生的幸福。

廬山味道:名人與廬山——慧遠與廬山東林寺

公元402年,慧遠邀集當時隱居在廬山的劉程之、周續之等文人名士和佛家弟子18人,共同研討如何轉生西方淨土世界的問題,並由劉程之起草了《發願文》,以表示他們共結蓮社的願望和決心。慧遠創立的來世轉生淨土,達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途徑,就是口唸彌陀,心注西方,坐禪修定,息心忘知的一種成佛方法。這種簡便易行的淨土宗修行方法,得到了廣大善男信女的青睞,千百年來在中國社會的各階層中廣為流傳。

慧遠精通佛道,擅長詩文,宏辭博論,氣度非凡,有“慧遠風流天下聞”的讚譽。就連當時的文壇領袖謝靈運和擅權將軍桓玄,都對他另眼相看。公元404年,桓玄廢晉安帝,自己做了皇帝。由於佛教迅猛發展,主張清靜寡欲的佛門大建寺廟,大肆揮霍。同時,許多人為逃避稅賦,紛紛投入寺廟做和尚,引起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桓玄奪取政權後,指控沙門不敬王者之妄,下令沙汰沙門。慧遠撰為此寫了《沙門不敬王者論》,回答桓玄的指責。結果在大批佛寺被拆,大量僧徒還俗的情況下,桓玄卻對廬山的僧徒網開一面,並下旨:“唯廬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簡之列。”慧遠曾根據西方僧人的傳聞,在東林寺建造一座佛影臺,並請謝靈運製作銘文。謝靈運不僅將銘文刻於石上,還為東林寺穿鑿蓮池三所,種白蓮其中,稱為蓮花池。

廬山味道:名人與廬山——慧遠與廬山東林寺

據傳,慧遠在東林寺住持的30多年中,“影不出山,跡不入俗。”連送客也以虎溪橋為界。有一次,慧遠送好友陶淵明和山南道士陸修靜,三人邊走邊談,不覺過了虎溪橋,誰知沒走幾步,山上的老虎便吼叫不止,他們恍然大悟,相視而笑。這個廣為傳頌的“虎溪三笑”故事,雖不足信,但闡述了儒、道、佛三教在廬山合流的佳話。李白遊過東林寺後,寫了一首《別東林寺》的詩:“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

“東向稽首,獻心廬嶽。”這是當時西域僧人對東林寺的推崇。唐代高僧鑑真在五次東渡日本失敗後,來到了東林寺。公元753年,鑑真與東林寺智恩法師第六次成功東渡日本,並將淨土宗教義傳入日本。至今,日本佛教東林派仍以東林寺為其教的始祖之地。公元416年,慧遠大師在東林寺圓寂,時年83年。謝靈運為慧遠寫了《遠公祖師塔銘》,盛讚慧遠“孤松獨秀,德音長住”。

廬山味道:名人與廬山——慧遠與廬山東林寺

在一千多年的歲月流轉中,東林寺幾度輝煌,幾度衰毀。現在的東林寺為1985年重建,其中的神運殿,護法殿,文殊閣,三笑堂,大雄寶殿等建築,以及古龍泉,六朝松,護法力士,柳公權殘碑,慧遠塔等古蹟,構成了東林寺厚重的文化景觀。東林寺作為中國佛教淨土宗的發源地,已成為九江一處著名的旅遊景點。徜徉於恢宏靜穆的寺內,一切彷佛是那麼遙遠,一切彷佛是那麼陌生,駐足之間,人們會感受到一種歷史的真實,也能感受到一種內心的平靜。

文:龔驥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