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打卡勝地丨遇子如聞海上琴--楊翰永州打卡記

洋中魚

打卡時間:咸豐八年(1858年)

打卡地點:零陵、祁陽

千年打卡勝地丨遇子如聞海上琴--楊翰永州打卡記

楊翰浯溪《烏帽黃塵漫七秋》詩刻拓片

千年打卡勝地丨遇子如聞海上琴--楊翰永州打卡記

楊翰《秋日遊朝陽巖再用山谷韻》詩刻拓片

千年打卡勝地丨遇子如聞海上琴--楊翰永州打卡記

楊翰《秋壑飛泉圖》

一步邁進千年未曾變遷的永州府衙,楊翰心裡感慨不已:對於崇拜元結和柳宗元的自己來說,此刻才出任永州知府,這是一份遲來的愛。

還記得咸豐五年(1855年)十月被授湖南永州府,按道理自己在兩年前就該來此上任。沒想到自己把勝克齋都護營的工作移交清楚,一邊走一邊欣賞,抵達湖南時已是咸豐六年(1856年)秋。哪知道剛進入湖南境內,又接到朝廷命令,未赴永任而權常德。

有時候想想,人生如同一次現場直播,時間不會給你許多機會去彩排,所以,計劃常常沒有變化快。

這不,咸豐七年春,朝廷又令楊翰權沅州。搞了一年多,接到命令再次出任永州。

記得在翰林院編修國史館時,常聽總纂何紹基何子貞講述元結在道州和永州留下的詩文與石刻,令自己心馳神往。

而今,自己陪著年屆古稀的母親來到永州,目睹幾近廢墟的城郭,想起已六七年沒見面的好友何子貞,再想到時常來騷擾的太平軍和自己保境安民的責任,心情如何不沉重?

在部屬的陪同下,走進永州的大街小巷訪問疾苦,楊翰感覺到自己的心像一塊海綿,逐漸被凍水所浸潤,如同萬千螞蟻聚焦在心田,有一種刀割般的疼痛。

抵達永州的第二年正月,戰亂再次降臨。

由於天京內訌,導致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分裂。咸豐七年(1857年)6月,石達開因受天王洪秀全的疑忌而率部從天京出走。咸豐九年剛過完元宵節沒幾天,石達開部自江西攻取湘南郴州部分縣城,進入永州寧遠縣境後分兵三路:南路由賴裕新率領,經寧遠、江華入廣西;中路由肖華、張士謀率領,經寧遠花橋進軍永州;北路主力由石達開率領,經寧遠黃土源取祁陽。三軍分頭進擊,約定在寶慶會師。

站在永州的城牆上,楊翰感慨萬千:很難想象,自己所在的永州古城,居然被肖華、張士謀率領的那支起義軍圍攻了七天七夜。

戰火紛飛,硝煙瀰漫。

起義軍攻城的炮彈虎嘯聲猶在耳邊,城內百姓受傷的呻吟猶在耳邊,軍民齊心禦敵的怒吼猶在耳邊……

所幸軍民同心,城池固若金湯,未曾被破。

後來,楊翰寫信給好友席寶田,推心置腹地傾訴了自己的心聲:“自到楚省以來,屈指十有六年,書生結習,守分安命,一任自然……權沅郡十月,彼時黔邊有警,沅郡並無一軍,盡力圖維得以無失。及到永郡則捕蝗麓抽之禍未終,而寇軍至矣!圍城七晝夜,一戰而捷,保永即所以保衡,而全省賴此無恐。”

永州的安全,換來了衡陽的安全;永衡的安全,也換來了湖南的安全。

自此,永州境內戰亂平息,進入全面復建時期。

在楊翰眼裡,朝陽巖、綠天庵、愚溪、柳侯祠、元顏祠等古蹟,依然留存著懷素、元結和柳宗元等先賢的墨寶和石刻,那是這座城市的無價之寶。因此,在永任職期間,楊翰曾對這些古遺址進行重修或改建。

由於政府無錢,楊翰將自己的積蓄全部奉獻出來並積極“化緣”(募資)。在募資過程中,他曾數次登門,找官吏、富豪化緣,請他們捐錢捐物,而且將捐到的錢物要文書逐一記好,定期張榜公佈,從不亂花亂用一分一文,接受老百姓的監督。

更令人感動的是,在捐款修繕期間,楊翰的母親患病,部屬對他說:“大人的母親常年有病,可否從捐款中先借出一些錢給老人治療?”楊翰毫不猶豫地說:“捐款是捐來用於修繕文物的,不是捐來私用的。”

永州是唐代書法大家、草聖懷素的故鄉,東山東麓的綠天庵曾是懷素出家練字的地方,作為一個金石研究專家、書法家和地方父母官,楊翰自然要去綠天庵憑弔的。

可是,當他來到綠天庵時,看到的是斷壁殘垣,是毀壞的石刻,是叢生的荒草。因此,在戰亂過後,他立即組織修葺綠天庵,包括懷素的《自敘帖》《聖母帖》《千字文》《秋興八首》《論書帖》等碑刻和大宋以降歷代名人憑弔綠天庵的詩文。專案竣工時,他寫詩《重修綠天庵》一首作為紀念:

金戈鐵馬戰場空,長嘯登陴氣自雄。

肝膽輪囷同皓月,河山零蕩又秋風。

雲迷暖鶴餘殘壘,雨鎖蛟龍臥梵客。

獨向荊蓁尋筆冢,斷碑猶對夕陽紅。

永州東山南麓的府學宮前的山坡下,有初唐永州刺史李衢於此模仿長安的芙蓉園修建的芙蓉館,館內掘一大池,種了荷花,周圍古樹掩映,風景頗為秀美。因為池子位於城南,臨近零陵縣衙,故稱“南池”。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謫居永州東山龍興寺時,曾陪時任刺史來此遊覽,寫下一篇《陪永州崔使君遊宴南池序》。兩百八十多年後,北宋大臣、人稱“布衣宰相”的範純仁謫居永州三年,循跡而來,同樣愛上了這裡的秀美風景,特別是那池中的荷花,在民間留下了許多佳話。又四十年後,南宋的另一位宰相張浚前後兩次謫居永州,時間長達十四年。

範純仁與張浚,有相似的遭遇,相似的情感,令人欷歔不已。

張浚的兒子張栻為了紀念範純仁,在此建“恩範堂”,後來有了“恩院風荷”或“恩範風荷”的雅稱,成為“永州八景”之一。自南宋之後,來此憑弔範純仁的文人雅士甚多。

楊翰踏著前人的腳印來到這裡,見到同樣毀於兵燹之災的恩範堂遺址,心裡痛惜不已,因此,他發起重修。恩範堂落成之際,永州城內的官員及文人設宴慶祝,席間,大家吟詩唱和,楊翰寫了一首《思範堂落成與永郡諸君宴集周遷安學博即席賦詩依韻答之》:

對酒談兵動四筵,解牛早已目無全。

乾坤牢落悲時事,山水幽深憶昔賢。

五夜風霜曾草檄,三春花月好飛箋。

於今越石雄心退,鞭影甘輸祖逖先。

作為元結和柳宗元的忠實粉絲,楊翰對元柳在永州營造的人文景觀特別鍾情,竭力修繕元柳筆下的山水勝蹟。

咸豐十一年(1861年)夏天,楊翰開始著手修葺朝陽巖,命人在西巖山背剪荊鑿石,創制亭閣,修復元、柳名勝,補刻柳宗元“八愚”。請書法家鄧守之篆書唐代詩人元結《朝陽巖銘》及《朝陽巖詩》,補刻於朝陽巖東側石壁上,並自題跋如下:

昔元次山愛此巖,搜奇表異,摩石勒銘。歲戊午,予來典郡,尋次山銘,已不可見。因念次山當中興時,得以蕭間文字,寄託山川。今則干戈擾々,一切皆如浮雲。獨深谷高巖,壽足千古。因屬古皖鄧守之作篆,補刻巖上,以還舊觀。後之覽者,當快然於扶筇臘屐時也。

咸豐十有一年歲在辛酉季夏,督亢楊翰記。

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何紹基乘舟溯湘江而上,往遊桂林,至永州。楊翰陪遊朝陽巖,何紹基應邀寫下了《海琴太守招遊朝陽巖,即事有作,兼柬白蘭言學使》一詩,被楊翰叫工匠刻在朝陽岩石壁上。

對於元結髮掘並歸隱的浯溪,楊翰寄寓了特殊情感。同治元年(1862年)春,他就浯溪各故址重葺元顏祠、三絕堂、痦亭、窳尊亭、寶篆亭,並擴建漫郎園等,且集顏真卿書《中興頌》字成“地闢天開,其文獨立;山高水大,此石不磨”八言聯,刻之碑亭。

永州的柳子祠,同樣是楊翰關注的重點。同治二年,楊翰主持重修廟宇時,更名為“柳子廟”。

為了表示自己對柳宗元的崇敬之情,楊翰請何紹基書寫了戲臺(前殿)第二重飛簷正上方的橫匾——“山水綠”,取自柳宗元《漁翁》詩句“欸乃一聲山水綠”。

更有趣的是,何紹基回永州時,曾講學長沙城南書院、回永州擔任濂溪書院山長的永州寧遠縣平田村人楊季鸞也前來作陪。楊翰見機而作,請楊季鸞撰句、何紹基書丹一副對聯掛在柳子廟戲臺(前殿)第一重飛簷兩邊:

勝地喜臨江,萬疊雲山來縹緲;

高情還愛石,一園花竹盡玲瓏。

楊翰修葺恩範堂、朝陽巖、淡巖、綠天庵、香爐山等永州文物古蹟的行為在當地產生了很大影響,永州下轄的江華縣,也模仿楊翰的行為對寒亭暖谷進行修葺。有人給楊翰寄來寒亭的拓片,請他題字。楊翰見了,作《寒亭》詩一首,寄回去囑咐對方刻在寒亭暖谷的石頭上:

風雪江山暮,孤懷孰與論。

閒來煨芋火,道味此中存。

同治癸亥年十一月題巖右拓本即用石間集杜韻寄玉繼齋少尉囑刻之巖上 息柯居士楊翰

由於戰後財力空虛,文物古蹟的修葺進度比較慢,有的跨越兩三年。柳子廟就是其中之一。第二年(清同治三年暨1864年)竣工時,楊翰還親筆書寫柳子廟大門楹聯:

山水來歸黃蕉丹荔;春秋報事福我壽民。甲子孟陬月永州守督亢楊翰書。

這是楊翰集韓愈《荔子碑》佳句成聯,行書。上聯是祭祀場景,黃香蕉和紅荔枝代表進獻的貢品,永州的山水迎接柳子的神靈回來;下聯道出廟祀主題,春秋祭祀,民心虔誠,希望柳子賜給我們福氣和長壽。

時間過得好快,轉眼就是七個年頭。

同治三年(1864年)春夏之交,楊翰接到朝廷命令,擢辰沅永靖兵備道,加布政使銜。雖然高升了,但他確實捨不得離開永州,為此,他加速永州文物古蹟的修葺速度。

在朝陽巖,他重刻黃庭堅《遊朝陽巖》詩刻,並作跋如下:

朝陽巖餘既補刻元次山銘,尋山谷詩亦不可得,見黃氏題名,有“觀伯父摩刻”語,悵然久之,因書此詩,補刻巖上。息柯楊翰。

不僅如此,還命工匠摹刻黃庭堅像於朝陽巖洞壁。

接著,重刻元結《朝陽巖下歌》詩刻,並作跋如下:

餘既補《朝陽巖銘》,復書次山詩,刻銘下。時同治甲子,將去郡矣。楊翰記。

離永去履新任,還是捨不得永州的山山水水,特別是元結筆下的浯溪。他再次來到浯溪,與一幫好友告別,忍不住揮毫賦詩一首:

烏帽黃塵漫七秋,含情古意飛溪頭。

杜陵感事同聲及,山谷題詩憶少遊。

獨對江山悲往跡,欲鐫石壁篆新愁。

一痕涼月窺杯入,照見勞人泛未休。

寫完之後,感覺比較滿意,便委託祁陽縣令摩崖刻於石上。浯溪的石壁,從此有了楊翰的墨香和體溫,也有了楊翰蘊藏其間的輕微呼吸。

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

楊翰的人離開了永州,但心還在永州。不知道什麼原因,到了新所鳳凰廳不久,他於這年秋天居然又返回永州,重遊朝陽巖,並留下一方石刻:

秋日遊朝陽巖再用山谷韻

遊山愛及秋,黃葉飄吟肩。孤巖插瀟水,松檜盤千年。

次山耽水石,山以銘詞傳。我來古人後,但見秋濤濺。

身世隨俛仰,桔槔尚灌園。何處買修竹,汲水炊寒煙。

舊跡惜圬塓,捫菭重鑱鐫。不見元季子,我愧觀詧袁。

後跋雲:唐韋詞《浯溪記》:元次山季子遜敏,知治術,為觀詧使袁公所用。每有思古情,常來聽山泉。到此萬緣盡,一心隨潺湲。江雲忽滃起,危樓挾飛仙。我將棄圭組,去放西巖船。同治甲子九月,補書寄刻。上谷楊翰。

這方詩刻在朝陽巖上洞,十二行,行書。

或許有人說楊翰因痴迷金石而擅離職守,其實不然。因為楊翰在辰沅永靖兵備道任上,永州仍為其所屬。大約是他秋遊朝陽巖之後,回到駐所鳳凰廳寫了寄過來,叫永州的朋友補刻在朝陽巖的。

不是永州人,勝似永州人。

楊翰對永州的貢獻和情感,令古城的廣大百姓十分感動,他們紛紛請留楊翰。楊翰將所見所聞函告何紹基,何紹基獲悉,寫詩回贈與他:

詞垣幾輩接苔芩,遇子如聞海上琴。

瀟灑真宜永州守,編摩猶是史官心。

喜聞策杖先疑嶽,且聽銜杯說桂林。

固圉勳勞系全楚,未應容易說投簪。”

(守城功,吾郡人至今頌之,而君頗有退志)

何紹基說得不錯,此刻的楊翰雖然高升了,但心裡卻有了卸任歸田之念。

楊翰在四川長大,自然也有川人性格,他為人豪爽,廣結良朋,莫逆之交者如何紹基、郭嵩燾、白恩佑、李瀚章、潘曾綬、張世準、汪鋆、陸增祥、席寶田、何景、秦炳文、王柏心、楊彝珍、於桐軒等,無不對他十分欣賞的。

無奈宦海浮沉,世道變幻,看似滿面風光的楊翰,很多時候日子過得並不開心。

同治八年(1869年),在辰沅永靖兵備道任上幹了五年的楊翰重回北京,再尋金石舊夢,一邊研究,一邊著書。後因母親病重,他不得不返回湖南。

他前腳回到自己痴戀的永州,厄運接踵而至。不久,因“溪山文字”案,楊翰被人彈劾,說他只喜歡山水文物,不理民情,於同治十年(1871年)被免官。

跟很多人一樣,儘管心裡早就想卸任歸田,但真正被免職後,楊翰心裡還是呈現了較長時間的迷惘:自己的錢除了用在修葺永州的文物古蹟上,就是用來收藏金石,到晚年居然兩袖空空!

好在自己擅長書畫,在圈內頗有名氣。為了年邁的母親,他開始在湘粵桂一帶賣字畫為生。

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

這些地方那些極個別欺負楊翰的人並不知道,這個賣字畫的老人居然是昔日的永州知府和辰沅永靖兵備道,大清皇朝的正四品官員!

同治十二年(1873年)秋,何紹基病逝於蘇州,楊翰在廣州聞訊,致唁函於其子伯源(何慶涵),並撰輓聯雲:“風雅本吾師,合韓杜蘇黃為一人,七百年來無此客;雲煙留寶墨,從頡籀邕繇留八法,五千裡外喪斯文。”

自粵仍回至地僻人稀的浯溪,真正融入這方土地,過著與田夫野老為徒,學古人閉門種菜的平淡生活。期間,楊翰曾畫了一幅扇面,題詩曰:

一椽草草結山阿,臥聽飛泉灑薜蘿。

白石蒼苔無客到,滿林寒葉雨聲多。

光緒四年(1878年),母親在浯溪去世,楊翰心碎如泥,從此萎靡不振。次年初春,楊翰亦卒,葬祁陽五里牌楊家山,子孫亦落籍於此。

卒後,其摯友楊彝珍為撰墓誌銘,銘曰:“有才槃槃,救時之俊。彼竊位者,以鑽為鈍。莫竟所施,俾成嘉遁。瀾不可為,無不可問。我銘厥藏,浩生孤憤。”

而今,雖然楊翰人去已百年,其背影卻依然聳立在瀟湘大地。

須知永州的不少文物古蹟正因為得益於楊翰的重修和改建,才延續到今天。可以說,楊翰堪稱永州文物保護的主要功臣。只要是研究永州歷史文化的人,無論你走在永州古城的哪一個角落,似乎都能看到楊翰勤政廉政的背影;無論你走到哪一處名勝,都能發現他為之重建改建時流下的汗水;無論你從哪一個角度來回望,都能感覺出他對永州這塊土地的摯愛熱情!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