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太姥山邂逅綠雪芽,貌似弱不禁風,卻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始祖

太姥山有著“海上仙都”的美譽,自然風光以“峰險、石奇、洞幽、霧幻”四絕著稱。因為我來的時候正好下大雨,所以一整天的行程都是在溼漉漉中度過,未見雲霧繚繞,只有雲霧迷朦,好在風格雖然大相徑庭,但風景依然不錯。尤其是鑽幾個山洞和觀一線天時,雨水時而淅瀝,時而如注,敲打在巨石或者巖壁上,發出悅耳的不同聲響,可謂別有一番韻味。

登太姥山邂逅綠雪芽,貌似弱不禁風,卻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始祖

登太姥山邂逅綠雪芽,貌似弱不禁風,卻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始祖

上山前就聽說這裡的鴻雪洞前有一樹綠雪芽,是中國最古老的歷史名茶之一——白茶的始祖,到此一遊當然不能錯過。然而等抵達目的地,第一眼看去,竟然是有些愕然和失落的,如果沒有搞錯,那株瘦小纖細的茶枝應該就是此地的主角了。後來看到其他人在它長勢繁茂時拍的照片,雖然顯得鬱鬱蔥蔥一些,卻仍然是“弱不禁風”的樣子(實話實說)。

登太姥山邂逅綠雪芽,貌似弱不禁風,卻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始祖

福鼎白茶因“成品芽頭肥壯,滿披白毫,如銀似雪”而得名,又名“綠雪芽”。而很難想象,太姥山這棵就是福鼎白茶的原始“母株”。白茶是中國綠、紅、黑、黃、白、青(烏龍)茶六大傳統茶類之一,始於唐宋,盛於明清。《廣輿記》就這樣記載““福寧州太姥山出名茶,名綠雪芽”。清代《閩小記》《閩產錄異》《閩遊偶記》《太姥山指掌》等文獻中都有相關記載,自從清代福鼎先民從綠雪芽原始母株引種後,還成功培育出福鼎大白和福鼎大毫兩個品種。稍作功課瞭解之後,我也深刻理解了這株”小樹苗“的珍貴和不凡,難怪景區會把它保護得這麼嚴密。

登太姥山邂逅綠雪芽,貌似弱不禁風,卻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始祖

(圖文作者:阿陸,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多多留言,歡迎點贊、關注和轉發。)

登太姥山邂逅綠雪芽,貌似弱不禁風,卻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始祖

清代周亮工《賴古堂集》閩茶曲十首之一《綠雪芽》詩曰:“太姥聲高綠雪芽,洞天新泛海天搓,茗禪過嶺全平等,義酒應教伴義茶。” 詩人汪懋麟也曾如此感嘆:“貽我綠雪芽,重比南山賈”。到民國,卓劍舟著有《太姥山全志》載:“綠雪芽,今呼白毫,色香俱絕,而成尤以鴻雪洞為最。產者性寒涼,功同犀角,為麻疹聖藥,運銷國外,價同金埒”。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深諳白茶的功效和價值。

登太姥山邂逅綠雪芽,貌似弱不禁風,卻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始祖

“色澤翠,茸毛多,節間長,香氣高,滋味濃,耐沖泡,條索肥,白毫顯……”福鼎人愛用朗朗上口的節奏介紹白茶,像詩歌一樣好聽,又像山歌一樣親切。2008年,“福鼎白茶”正式被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正式公佈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011年,福鼎白茶製作技藝更是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登太姥山邂逅綠雪芽,貌似弱不禁風,卻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始祖

有趣的是關於太姥山的這株綠雪芽,還有好幾個傳說,在這裡我就稍作整理簡述吧:

一,相傳福鼎竹欄頭自然村有一孝子名陳煥,性至孝,但因地瘠,雙親難得溫飽深感愧疚。於是某年某日持齋三日後,他便攜乾糧上太姥山祈求太姥娘娘“託夢”,指點度日之計。最終就是在鴻雪洞覓到這叢茶樹,分出一株帶回家中精心培植,百日後果然生機盎然,“福鼎大白茶”正是由此而生。

二,相傳堯帝時,太姥山下一農家女子,因避戰亂,逃至山中,以種藍為業,樂善好施,人稱藍姑。那年太姥山周圍麻疹流行,鄉親們成群結隊上山採草藥為孩子治病,但都徒勞無功。後來藍姑在睡夢中見到南極仙翁,趁月色攀上鴻雪洞頂,發現榛莽之中有一株與眾不同、亭亭玉立的小樹,正是綠雪芽。藍姑把曬製成功的茶葉送到每個山村,教鄉親們如何泡茶給出麻疹的孩子們喝,終於戰勝了麻疹惡魔,從此太姥山的茶因為品質上乘,也隨之很快名揚四海。

不知道朋友們看完,更青睞哪個呢?

登太姥山邂逅綠雪芽,貌似弱不禁風,卻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始祖

其實像這樣有來歷的老樹,大多其貌不揚(比如杭州超山景區的唐梅宋梅也是這樣),所以大家如果去太姥山遊玩,打卡這株古茶前,先看此文有個心理準備,就不會再感覺失望了,哈哈。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