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做白茶沒技巧,暴曬後成了咖啡色?4個角度撥開謎團,不糾結

以前做白茶沒技巧,暴曬後成了咖啡色?4個角度撥開謎團,不糾結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最近還真是跟咖啡色白茶槓上了。

也不得不承認,賣咖啡色白茶、喝咖啡色白茶的群體,真的很龐大,龐大到無法想象。

看來,這條利益鏈,牽扯甚廣。

為此,“咖啡色老白茶派”,製造出了一個又一個言論,來維持自己的體面。

第一個言論就是,新白茶是綠白色,老白茶是咖啡色。

但這個言論絲毫沒有科學證據來證明。

“咖啡色老白茶派”只能胡攪蠻纏地說,這是一個常識。

歐買糕,常識能代表科學麼?不能。

常識能證明茶葉顏色為何從綠到咖麼?不能。

但化學知識可以證明,茶葉從綠到變成咖啡色,是受熱、過熱、過度發酵所致。

過度發酵就不再符合白茶的工藝標準了。

於是這條“咖啡色老白茶派”的言論,便立不住腳,被打入冷宮,失寵了。

再於是他們便繼續努力,創造了第二個言論:以前的白茶都是咖啡色的。

這條言論更加霸氣,竟然直指福鼎白茶的過去,直指福鼎白茶有一個極為落後的過去。

這個新言論的大意是這樣的:

以前的白茶大多沒有複合萎凋,也沒有什麼技巧,大多都是操場上暴曬,曬乾後麻袋一紮,也是這種咖啡色,因為含水率高,往往有酸味,這和做紅工藝的白茶不一樣,所有要區分對待。現在的做紅、做舊工藝確實很多,但老白茶的工藝缺陷要區分對待,因為那時的白茶不可能或很少有正味的!

聽完之後,我默默在心裡給這條言論的始創者,點了一根蠟燭。

他這似是而非的一大段,一棍子把十幾二十年前就已經規範化經營的福鼎龍頭企業,以及方大師們,全敲了。

該為他惹了眾怒而高興呢?還是該為他長篇大論誤導觀眾而生氣呢?

佛說,無非亦無喜。

還是靜下心來,認真為列位看官剖析這下這個“咖啡色老白茶派”的新言論,究竟有多少漏洞吧。

免得無辜的群眾,又遭了殃。

以前做白茶沒技巧,暴曬後成了咖啡色?4個角度撥開謎團,不糾結

以前做白茶沒技巧,暴曬後成了咖啡色?4個角度撥開謎團,不糾結

《2》

先來說第一個漏洞。

言論裡說,以前的白茶大多沒有複合萎凋。

這立意起始的第一句,就大有語病。

新聞講究“4W”,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在這新聞必備的四要素裡,時間佔第一位,可見要介紹一件新聞時,時間很重要。

白茶講究年份,講究採摘時間,講究生產日期,這些,都需要具體而詳盡的數字,才能體現其真實性。

而這條言論的開頭,“咖啡色老白茶派”把立論的時間,定為“以前”。

說“以前”的白茶如何如何,“以前”的白茶工藝怎樣怎樣。

這就很明顯,並不科學,也並不令人信服其後面的論述了。

這個含糊的時間概念“以前”,是指多久以前,是2015年以前,還是2008年以前,或者是2000年以前,甚至是清朝以前?

細看後文,並未說明。

只有籠統的以前,就把福鼎人做白茶的歷史,給一筆顛倒了。

這種時間概念上的模糊,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發言者本身也不太清楚具體的時間是哪個年份或者哪些年份,所以只能含糊稱為“以前”;一種是發言者不敢說出真實的年份是哪一年,所以只能含糊用以前來代替。

但不管是哪種,這種時間上的含糊,反證了這位發言者的不自信,掌握論據的不充分,以及表述上的不嚴謹。

而開頭就這樣不清不楚,後面的文字還有必要看下去,讀下去,理解下去麼?

當然不必了。

說句大白話,假設當年福鼎民間確實製茶工藝不行,但你連具體的時間都說不清楚,怎麼還好意思上來胡亂宣傳呢?

別看這位言論創造者在網上長篇大論看似很懂內情,其實,要是碰到專業人士,兩句就被問懵了。

人家只要問,你說的以前,是哪一年,哪個以前?你說的這些,是聽來的還是自己親眼看到過的?

被問的人,立馬就歇菜了。

這世上,不怕不懂,就怕不懂裝懂。

以前做白茶沒技巧,暴曬後成了咖啡色?4個角度撥開謎團,不糾結

以前做白茶沒技巧,暴曬後成了咖啡色?4個角度撥開謎團,不糾結

《3》

第二個漏洞,是說複合萎凋的。

“咖啡色老白茶派”認為,“從前做白茶的那些人,是不懂得複合萎凋這種技術的。”因為不懂,“做茶全靠暴曬,曬成咖啡色”。

故而,他們進一步認為,“從前的人做的白茶,都是咖啡色”。

進而,就順理成章地引出“老白茶都是咖啡色”這個重要論證結果來。

這個邏輯,在不懂白茶,沒親自參與加工製作過白茶的人眼中,是極有道理的。

但,一旦懂點白茶的歷史,春茶季的時候去福鼎去過幾趟,就會知道,這個邏輯,完全不成立。

首先,“咖啡色老白茶派”就把室內萎凋與複式萎凋給弄混了。

他大概是想說,從前的人做白茶,沒錢,買不起室內萎凋的槽,家裡房子也不夠大,擺不下巨大的室內萎凋槽,所以,從前的人是不做室內萎凋的,只做暴曬,一曬,就曬成咖啡色的了。(他把日光萎凋理解為了暴曬,這是又一個漏洞,下文另述)。

真實的情況是,在福鼎,很早很早,就已經開始使用萎凋槽做白茶了。

福鼎的室內萎凋槽,還是方守龍方大師發明的,至今無償給大家使用的。

並且,在更遠一些的政和,自朱元璋廢團茶興散茶以來,加工白茶的工藝中便一直是有室內萎凋的,只不過不是現代這種室內萎凋槽,用的是傳統手編的竹篩。

這些歷史上是有記載的,並非村姑陳杜撰,一查便知。

所以,說從前的白茶大多沒有室內萎凋,沒有複合萎凋,這實在是,沒有查過歷史書,沒有查過地方誌,純屬胡扯。

以前做白茶沒技巧,暴曬後成了咖啡色?4個角度撥開謎團,不糾結

以前做白茶沒技巧,暴曬後成了咖啡色?4個角度撥開謎團,不糾結

《4》

第三個漏洞,是把日光萎凋說成是暴曬。

日光萎凋,是一門極好的加工製作白茶的工藝。

說是最頂級的,也不為過。

日光萎凋白茶,最麻煩,最繁瑣,但對茶葉來說,最好。

關於茶葉日光萎凋的好處,專家學者們是有研究的,這裡就不摘抄了。感興趣的茶友,請查閱劉勤晉教授的論文,知網裡有。

關於日光萎凋的麻煩,村姑陳從前的文章裡都寫過,不下二十篇,感興趣的茶友,可以搜出來看,搜我寫了三四年的春茶季文章,裡面很詳細。

在這裡只是想說明,日光萎凋與曝曬,是不一樣的兩件事。

白茶攤在水篩裡,架上離地70公分的架子,放在院子裡接受陽光的萎凋,這在普通人的走馬觀花裡,便容易稱作“暴曬”。

其實人家根本就沒有曝,只有曬。

而這個曬,也並不是曬竹筍,曬缸豆,曬蘿蔔乾的那種曬,人家是溫和的,有時間段的,有嚴格溫度控制的,曬。

一天頂多只曬五六個小時的“曬”,陽光太烈就要收起來的“曬”,下雨了馬上就要停止的“曬”。

所以,以為日光萎凋就是狂曬一通,像曬被子一樣的茶友,估計能接受“咖啡色老白茶派”的觀點,認為白茶一曬就咖啡色,故而老白茶就是咖啡色的。

人家的曬,是溫的,溫柔的,不是西方人的日光浴。

殊不知,此曬非彼曬。

曬不同,工藝不同。

以前做白茶沒技巧,暴曬後成了咖啡色?4個角度撥開謎團,不糾結

以前做白茶沒技巧,暴曬後成了咖啡色?4個角度撥開謎團,不糾結

《5》

第四個漏洞,把部分農家自曬茶,當成了白茶的主流產品。

不可否認,時至今日,也仍舊有一些個別的茶農,不是開茶廠製茶的,只是小小的農戶,自己家裡有茶園,採完銀針、採完牡丹、採完前期的壽眉茶青賣掉之後,餘下來的時間,有空的時候自己採一點粗老的壽眉,曬曬自己喝。

這種茶,便是隨便採一採,等級不太分;隨便放院子裡曬一曬,就收起來;收也是隨便拿個袋子裝一裝。

但茶農這種自己隨便做一做的白茶,是留著自己喝的。

像粗茶婆,就是這種方式做出來的茶。

這是不流通的。

不銷售的。

並且,這種茶的產量也是不高的,跟正規大廠生產出來的白茶產量相比,是很低很低的,低到螞蟻與大象的距離。

所以,怎麼可能把這種農家自曬茶,當成是福鼎白茶的主流,憑藉坐在車上隨便一暼看到的場景,就推定全福鼎都是這樣曬茶的,就據此斷定從前的茶農都是這樣曬茶的呢?

這也太武斷了,太不負責了。

“咖啡色老白茶派”為了自己的言論能有鼻子有眼,能站得住腳,如此筆削春秋,各種生搬硬套,也是夠拼的。

小妹拜服。

以前做白茶沒技巧,暴曬後成了咖啡色?4個角度撥開謎團,不糾結

以前做白茶沒技巧,暴曬後成了咖啡色?4個角度撥開謎團,不糾結

《6》

從前的人做白茶,也是講究規範的。

從前的茶廠做白茶,也是有標準有要求的。

這一點,可以去請教梅相靖老先生,他的爺爺梅筱溪老老先生,當年領著全村的村民種白茶制白茶出口白茶,很是風生水起,造福了一方。

如果都按“咖啡色老白茶派”所言,從前的茶農做白茶都是隨便曬一曬,曬成咖啡色來喝,請問,這些咖啡色的沒什麼味道的茶,是怎麼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呢?

難道當年中國茶走向世界,靠的就是咖啡色的白毫銀針、咖啡色的白牡丹、咖啡色的貢眉麼?

不不不。

想象一下,如果聞名海外的太姥銀針,竟然是咖啡色的,那畫面,真會令人內牛滿面。

咖啡色就是作舊老白茶的標誌,不必再爭了。

有這個時間去胡謅,為自己找各種藉口,不如認真向方大師請教如何做白茶,如何做出好白茶,這才是正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