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內有300餘口大水缸,缸內的水為什麼經歷600多年不結冰?

去過故宮博物院的人仔細觀察,會發現故宮之內總共有300餘口容量巨大的金屬缸。這些水缸的材質分別是鐵質、銅質和銅質鍍金的。據故宮講解員說,鐵質的水缸大多是明朝時期製造的,其他兩種材質的水缸則基本上是清朝時期製造的。

故宮內有300餘口大水缸,缸內的水為什麼經歷600多年不結冰?

故宮內的水缸

這些水缸的主要作用是幹什麼用的?

故宮博物院內的大缸原來是有308口,由於種種原因現存231口,最早的距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故宮太和殿門口的四口大缸是整個故宮水缸中最大最重的,四口大水缸用了大約八噸黃銅鑄造,而且在每口缸的表面還上了一百兩黃金。這也是現在我們在遠去就能看到金光閃閃的原因。

故宮內有300餘口大水缸,缸內的水為什麼經歷600多年不結冰?

故宮內的水缸

這些大水缸在故宮中的用途很簡單,就是用來滅火用的,因為故宮的建築群都是以磚木結構而構造成的。平時這些水缸必須要存滿水,用來保證北京故宮內的木質結構建築群在失火時能及時可以取水救火。也就是說故宮內水缸的作用相當於現如今的消防栓。

故宮內放置水缸是因為明成祖修建紫禁城後被大火毀於一旦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在公元1406年開始修建紫禁城,即現在的故宮,故宮的主體建築都是以磚木結構為主,這意味著紫禁城這個舉世聞名的建築是極其容易失火的。根據記載,紫禁城在建成後,在明朝時期多次失火,導致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建築被燒成廢墟,之後多次重建。

故宮內有300餘口大水缸,缸內的水為什麼經歷600多年不結冰?

故宮

重建之後,宮中增設了大水缸,其主要目的就是用來蓄水,當紫禁城再次起火時可以就近取水滅火。當時皇宮內雖然有井水,但是受制於距離以及時間上等因素,在取水滅火時不是很方便,嚴重影響救火的速度。

太和殿門口兩側的4口鎏金銅缸,據說每個能裝3噸水,被稱為“四大金剛”,如此大容量的水缸確實是可以保證在故宮失火時,能快速取水滅火,這也是在清朝時期很少有失火燒燬故宮建築的主要原因。

故宮內有300餘口大水缸,缸內的水為什麼經歷600多年不結冰?

故宮內的水缸

為何故宮內的水缸在600多年的時間內不結冰呢?

北京屬於我國的北方,冬天的天氣是極其寒冷的,故宮內的這些缸內既然是用作滅火用的,這就必須保證水缸內有足夠的水,這樣在寒冷的冬天到了第二天清晨,缸裡的水肯定是會結冰的。

為了解決這個大問題,故宮就分派了專門負責管理大水缸的人,他們的任務是保證水缸裡時刻都要保持在滿的狀態,同時還要保證不要給水缸裡的水結冰。他們因此想出了兩個好辦法,讓故宮內的水缸600多年都不結冰。

故宮內有300餘口大水缸,缸內的水為什麼經歷600多年不結冰?

故宮內的水缸

故宮內有很多的導遊牌,牌子上會標註一些內容,故宮的缸600多年不曾結冰的原因,在牌子上也寫得清清楚楚。

這些水缸的底部是坐落在圓形的石基上,圓形石基裡面是空的,在一側有個開口,可以在冬季時把炭火放入。24小時由值班的太監或者宮女在缸底部新增木炭,保證碳火持續對金屬水缸進行加溫,讓水一直處於常溫狀態,自然而然水缸的的水就不會結冰。

同時故宮中負責看守這些水缸的人員,會在每年冬季來臨時,及時給這些水缸在外面套上用棉花做成的套子,然後再在水缸上面加上蓋子,這樣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結冰。

故宮內有300餘口大水缸,缸內的水為什麼經歷600多年不結冰?

故宮

結束語:

故宮內的水缸裡的水並非是不會結冰,而是人為因素導致缸內的水保持在常溫的平,從而導致缸內的水不結冰。古人在增設缸作為消防作用時,就已經想到冬季會結冰的問題,從而採取有效的措施來預防,確實是不得不讓人敬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