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照片百年對比:景觀變化很大,還是現在更好看

“你看這兩張照片,相隔超過100年的時空距離,充分體現了西湖風光的變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攝影愛好者陳金波站在杭州西湖白堤錦帶橋上,看著兩張照片,感慨萬千。

陳金波口中的“兩張照片”,一張拍攝於清末民初,是月溪照相館攝影師站在西湖白堤錦帶橋向東北方向拍攝的作品,另一張是他本人站在與月溪攝影師相同的地點、面向相同的方向拍攝的。

杭州西湖照片百年對比:景觀變化很大,還是現在更好看

站在白堤錦帶橋向東北方向拍攝。

兩張照片拼接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比。錦帶橋的石階被平緩的柏油路替代;白堤更加寬闊,柳樹更加豐茂;原本光禿禿的寶石山覆蓋上了鬱鬱蔥蔥的林木,景色更加秀美;保俶塔巋然不動,見證了一百多年的風雲變幻。

它們是陳金波擬定的“西湖百年影像計劃”的一部分。

“做點有厚重感的照片”

陳金波出生在浙江諸暨,2017年到杭州工作後,開始了對西湖有計劃地拍攝,先後完成了“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三評西湖十景”系列。

在不同角度、不同時刻、不同天氣,記錄下西湖曼妙的光影之後,他仍覺得有所不足,“想做點有厚重感的照片”。

杭州西湖照片百年對比:景觀變化很大,還是現在更好看

站在吳山頂上遠眺西湖。

陳金波決定挖掘西湖的歷史資源,看看她的變與不變:“有關西湖的文獻資料無比豐富,我就找儘可能久遠的西湖老照片,挑選出一部分,去還原攝影前輩們當時的拍攝情景——站在和他們完全一樣的位置,拍攝西湖山水、建築。透過對比,看看100年間西湖的變與不變。”

他蒐集到的影像資料包括1908年美國社會學者西德尼·甘博的作品、杭州二我軒照相館的影集《西湖風景》(1908~1910年)以及月溪照相館的影集《西湖勝景》(1910~1915年)。

有了想法之後,2019年夏天起,他利用業餘時間行動起來。一嘗試才知道,要確定100多年前的攝影點位並不容易。目前留存的資料中,並沒有記錄前輩攝影師的具體拍攝地點,只能靠自己摸索。尋找二我軒攝影師拍攝雷峰塔的角度,就費了不少周折。

杭州西湖照片百年對比:景觀變化很大,還是現在更好看

雷峰塔景觀百年對比。

由於一新一舊兩座雷峰塔形貌有別,現在山上長滿蔥鬱高大的樹木,山體外形發生改變,僅從照片上看很難定位當初的拍攝角度。陳金波這樣回憶拍攝過程:“我只好拿著照相機、這張老照片,從蘇堤往柳浪聞鶯方向步行,參考遠山的形狀與排列,走一段就拿出老照片對照一下,走一段就對照一下,終於在走到長橋北面的時候,找到了當初的拍攝點。”

“現在的西湖之美前所未有”

“一百多年來,西湖的基本格局、基礎風貌大致沒變。”陳金波說,“變的是人文和生態,現在的西湖之美前所未有,歷史與自然的和諧交融前所未有。”

杭州西湖照片百年對比:景觀變化很大,還是現在更好看

站在寶石山上看斷橋。

根據清末老照片,寶石山上山石裸露,放眼望去光禿禿的,山坡上的植物多是雜草灌木;白堤兩邊的桃樹、柳樹低矮稀疏,與白居易描繪的“綠楊陰裡白沙堤”美景有不小的差距;斷橋的橋身上雜草叢生,雷峰塔殘缺不全搖搖欲墜,都疏於維護……

杭州西湖照片百年對比:景觀變化很大,還是現在更好看

斷橋景觀百年對比。

晚清時期內憂外患,財政捉襟見肘,再加上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杭州遭受重創、人口銳減,官府根本無暇顧及西湖的治理。1887年12月27日,《申報》有一則報道說,“(花港觀魚)昔時歌臺舞榭久擅佳名,今則蔓草荒煙盡成廢圃,居民常佔餘地雜蒔蔬菜以圖微利。”1906年7月16日,《東方雜誌》也說,西湖岸及沿山存在不少“荒僻大半無主之地”,不復“垂柳陰陰晝掩扉”的美感。

杭州西湖照片百年對比:景觀變化很大,還是現在更好看

站在雷峰塔拍攝吳山。

“民間缺乏保護西湖的意識也是重要原因。比如說,對於年久失修的雷峰塔,大家不僅不去想辦法修復,反而不斷去挖掘塔磚,認為這些磚用於蓋房子可以辟邪、能獲得保佑。最終導致雷峰塔倒塌,一度讓西湖失去了‘雷峰夕照’的美景。”陳金波補充說。

每次到西湖拍照,眼看著草木扶疏、綠茵盎然的景色,以及修葺、修建一新又不乏古樸風韻的亭臺樓閣,陳金波心中都湧起無限的愜意。他認為,現在的西湖,完全契合了白居易《錢塘湖春行》、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的意境。

杭州西湖照片百年對比:景觀變化很大,還是現在更好看

在西里湖上拍攝壓堤橋。

“清末民初攝影師站在南屏山上,向北可以拍攝雷峰塔,現在已經不可能了,視野完全被樹木遮擋。”陳金波拍攝計劃中遇到的一個小小“障礙”,竟然是山上綠化太好了!

網友“喵不可言mjw”說:“西湖邊的一草一木都已經融入了杭州人的血液,每一棵樹都是杭州人的寶貝!”常年拿著照相機穿梭在西湖各個景點的陳金波對此表示贊同,他說:“西湖‘濃妝淡抹總相宜’,她並不高冷,有包容萬物的親和,有化解一切的溫潤,西湖的山水圖畫中藏著百姓的美好生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