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蘇軾的反差:為何在政見上可以說是針尖對麥芒呢?

引言

王安石、蘇軾都是有宋一朝中才華卓絕的大才子,但是生於同一時代的二人,彼此之間的關係卻頗為微妙。一方面,對於雙方的才華,他們互相欣賞,亦師亦友;但另一方面,在政見上卻又可以說是“針尖對麥芒”。

王安石,人送外號“拗相公”,單從這個外號之中我們便已可見王安石的性格。性格執拗的王安石,對於北宋末年的“三冗”現狀可謂是深惡痛絕,於是在他出任宰輔之後便推動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變法之一——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蘇軾的反差:為何在政見上可以說是針尖對麥芒呢?

在“王安石變法”之中,王安石推出了“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等旨在富國強民的措施,這些措施也大都是王安石在經過多年地方為官之後所積累的應對之策。也正是得益於這些措施的實施,北宋也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積貧積弱的局面,但是這些政策的實施無疑也觸動了地主、官僚的利益,因此反對者亦是不計其數。

在眾多的反對者中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也赫然在列。不過相較於父親蘇洵的激烈措辭(在《辨姦論》中蘇洵直指王安石“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蘇軾則顯得要“溫和”的多。對於王安石變法之中的舉措,蘇軾也曾上書神宗言說其中貢舉之法的不當。不過,礙於王安石的宰輔之位,這些諫言卻終究難以實施。

王安石、蘇軾故事

而在王安石、蘇軾的“對立”之中,也自然就衍生出了眾多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

這些故事,有的是有據可考的,一如:蘇軾對於王安石編纂的《三經新義》這種“學源說”的諷刺。

王安石、蘇軾的反差:為何在政見上可以說是針尖對麥芒呢?

故事的肇始是王安石憑藉個人的幻想將每一個漢字解作一義,如“坡”字便解釋為“從土從皮,言下之意就是乃土之皮”。

顯然這種釋義是無稽之談,對此蘇軾便毫不留情面地以“鳩”字來反諷王安石。王安石疑惑的問道,這個字作何解釋?蘇軾回道:正如《詩經》中所言“鳴鳩在桑,其子七兮。”這七個小鳥外加其父母,正好是“九鳥”。倍感丟了面子的王安石,對於蘇軾也是將其貶謫湖州作罷。

但在王安石、蘇軾的眾多故事之中,更多的故事卻應當只是後人的附會之語。其中載於明末馮夢龍的作品《三言二拍》之中的《王安石三難蘇學士》便大抵如是。

不過雖然如此,但這三難蘇學士的故事,卻在勸勉世人“虛已下人,勿得自滿”上仍有著很深的教育意義。

其中所說的王安石第三難蘇軾之中的一聯,更是堪稱千古絕對,及至今日仍是無人能對。

王安石、蘇軾的反差:為何在政見上可以說是針尖對麥芒呢?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第一難:菊花究竟何時落?

話說蘇軾在出知湖州刺史三年後返京,便前往相府拜謁王安石。怎奈這時的王安石,正在午睡,自然不好叨擾。

掌管門房的舊相識,便將蘇軾引到了王安石的外書房之中等待。蘇軾在書房之中倍感無聊,但見這案牘之上卻有一首尚未完結的詠菊詩。

原是王安石只寫詩中的前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軾何許人也,見到王安石的這兩句詩,不由得腹誹起來,菊花可以說是最耐寒冷的花了,又怎會被秋風吹落?

王安石、蘇軾的反差:為何在政見上可以說是針尖對麥芒呢?

心中不自覺地嘲諷一番王安石的過錯,便提筆寫下:“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而後蘇軾便獨自離去,王安石醒來之後,但見其詩句,便做出了一個決定_將蘇軾貶謫到一個秋風能夠吹落菊花的地方——黃州。

在黃州近一年後,蘇軾偶然間發現黃州的菊花確實如王安石詩中所寫一般,能夠被秋風吹落。

第二難:三峽水之辨

在這第二難之中,王安石因為身染陳疾,覓得一個偏方,需要用三峽之中的中峽巫峽之水,恰逢此時蘇軾回京要路過三峽,便託他能夠捎帶一些。

可是在途徑三峽之時,蘇軾不由得被兩岸美景所吸引,待到他想到王安石的委託之時,船隻早已過了巫峽,到了下峽歸峽了。

王安石、蘇軾的反差:為何在政見上可以說是針尖對麥芒呢?

怎麼辦呢?屬下便建議到,反正這三峽相連,本就是一江之水,又怎麼辨別呢?

蘇軾萬般無奈,便取了下峽之水,意欲矇混過關便是。可是,就在王安石用蘇軾所帶之水之後,王安石卻直言:你怎麼又欺騙老夫,這是下峽之水。

蘇軾自然不解,便詢問王安石是如何辨別的。王安石便用《水經補註》中之語來告訴蘇軾如何辨別,原來這上峽之水水性過急,中峽緩急居中,下峽太緩。

是以所烹出來的茶水,自然也就有了差異,由此便能辨別出來了。

第三難:蹊蹺對聯

在這一難之中,王安石用三幅對聯來“為難”滿腹才華的蘇軾。適時,當年是閏年,閏八月,一年之中又有正月、十二月兩個立春節氣。

王安石便出對“一歲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這一對聯中便巧妙地結合到了時令這一特點,而蘇軾在思忖許久後,終是難以對出,便服軟認輸。

接下來,王安石又出兩聯,以蘇州、潤州的地名嵌入其中。其中蘇州對聯為:“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這一聯中山塘、半塘、三山皆是蘇州的地名;潤州聯為:“鐵甕城西,金、玉、銀山三寶地”。這鐵甕城乃是潤州古稱,而金、銀、玉三山乃是潤州的地名。對於這樣的兩聯,蘇軾在思忖良久之後,終是難以應對,只得謝罪而出。

這樣三個對聯,即便是今天,也是難有良對。

王安石、蘇軾的反差:為何在政見上可以說是針尖對麥芒呢?

小結

在這個“王安石三難蘇學士”的故事末尾,馮夢龍寫道“見不盡者,天下之事。讀不盡者,天下之書。參不盡者,天下之理”。此語可以說是非常的準確。一個人即便是如蘇軾一般才華卓著,也仍有不足之處,便是明證。

對於我們而言,這也要求我們不能自滿,更要多讀書、多學習,如此方才是進步之道。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