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的名人之後,為什麼都不得善終?他們的後代都是什麼結局?

名人之後,自古至今受到絕大多數人的尊敬。

名人之後有很多,但不是所有的名人之後都做出一番成績,倚仗“名人之後”的名頭混吃混喝、作奸犯科等的大有人在,我們常說他們辱了自己祖宗。

除去那些無恥的名人之後外,大多數名人之後的壓力都很大,他們要顧及祖上的名聲,要對得起別人的尊敬,就要比其他人更加努力,有些名人之後甚至為其所累,導致犯錯,一生碌碌無為。

《水滸傳》裡有好幾位名人之後,後周皇族後裔小旋風柴進、三國關羽之後大刀關勝、北宋名將呼延贊之後雙鞭呼延灼、五侯楊令公之後青面獸楊志等。

其他好漢另外的篇章跟各位看官聊,本文單說大刀關勝。

一、出場時處境

“此人乃是漢末三分義勇武安王嫡派子孫,姓關,名勝,生的規模與祖上雲長相似,使一口青龍偃月刀,人稱為大刀關勝。現做蒲東巡檢,屈在下僚。此人幼讀兵書,深通武藝,有萬夫不當之勇。若以禮幣請他,拜為上將,可以掃清水寨,殄滅狂徒,保國安民。乞取鈞旨。”

水滸傳中的名人之後,為什麼都不得善終?他們的後代都是什麼結局?

巡檢,是一個很下很下的下僚了,受所在縣的縣令節制。

宋時於京師府界東西兩路,各置都同巡檢二人,京城四門巡檢各一人,且沿邊、沿江、沿海置巡檢司。巡檢掌訓練甲兵,巡邏州邑,職權頗重。

能體現“巡檢”重要的也只有“職權頗重”這個詞了,可官場裡的每一個官職都能找出“職權頗重”的地方,所以這巡檢也沒什麼可說道的。

論起出身,關勝比楊志、呼延灼都要高,他是三國關羽的後代,楊令公也好,呼延贊也罷,都難與關羽相提並論。

水滸傳中的名人之後,為什麼都不得善終?他們的後代都是什麼結局?

可論起官職,武藝和出身比楊志、呼延灼高的關勝與這二人之間的差距就大了。

楊志中過武舉人,為殿帥府制使,因誤殺了牛二刺配大名府,受到梁中書的重用,成了提轄;呼延灼,汝寧郡都統制,雖然是臨時設定的官銜,但也是統兵的官,深受皇帝信任。

關勝混的慘,與他的身份有關。

武藝如此之高的關勝,完全可以憑藉武藝在官場有更高的成就,可他僅僅是個巡檢,恐怕這巡檢也不是關勝自己爭取來的,而是知道他武藝的某位官員給他的。

以關勝的背景和能力,完全可以去軍中博一個更高的職務,比如像教頭王進那樣投奔老種經略相公,在邊關建功立業,出將入相,又或是像楊志一樣到京城找一找門路,有個更高的前途。

水滸傳中的名人之後,為什麼都不得善終?他們的後代都是什麼結局?

可他沒有,他選擇了等。

有能力得不到重用而求人不丟人,可有能力整天在等就丟人了。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他那關羽之後的身份,導致他太高傲,不合群。

說他不合群呢,他還有一幫子官場裡的朋友,但這些朋友都有一個共同點,出身不高,官職不高。

也只有這些人才會把關勝的背景當回事,與其保持良好的關係,期望將來某一天能沾光,關勝也喜歡與他們交往,也只有他們把他當爺看,某些知道關勝身份的高官,因關勝只剩下了一個身份,沒有太高的權力地位而看不上他,關勝自己也清楚。

水滸傳中的名人之後,為什麼都不得善終?他們的後代都是什麼結局?

醜郡馬宣贊和井木犴郝思文就是最好的例子,二人出身都不高,混的也不咋地,前者只是個衙門防禦使保義,因相貌氣死了郡主的郡馬,後者連官職都沒有,整天跟著關勝混日子的角色。

關勝,真正被名人之後所累的人,若不是名人之後的身份,他早用自己的武藝想轍了。

關勝出場時的處境極差,假如沒有醜郡馬宣贊向蔡太師舉薦,也輪不到他去徵繳梁山泊,他連輸的機會都沒有,繼續在巡檢位上混吃等死罷了。

自己沒做出一番事業,只想憑一個關羽之後的身份就當上大官,這樣的想法著實可恥了些。

二、因何事落草

關勝的落草,與其他朝廷降將有區別。

水滸傳中的名人之後,為什麼都不得善終?他們的後代都是什麼結局?

“宋江見了,慌忙下堂,喝退軍卒,親解其縛,把關勝扶在正中交椅上,納頭便拜,叩首伏罪,說道:亡命狂徒,冒犯虎威,望乞恕罪。關勝連忙答禮,閉口無言,手腳無措。呼延灼亦向前來伏罪道:小可既蒙將令,不敢不依,萬望將軍免恕虛誑之罪。關勝看了一班頭領,義氣深重……關勝道:人稱忠義宋公明,話不虛傳。今日我等有家難奔,有國難投,願在帳下,為一小卒。”

像呼延灼那樣的朝廷降將,投降梁山泊的原因無外乎宋江等人的“義”和回去之後奸臣的“害”,可他關勝多了一個“看得起”。

宋江曾是縣衙裡的押司,喜結交江湖人士,因此接觸了形形色色的人,擅長權謀的他,更擅長看人,用現代人經常說的話就是大多數人站在他面前像沒穿衣服一樣,被他看個透徹,比如黑旋風李逵,他缺錢,不缺身邊人對他的勸誡,宋江便有其所好,只給他錢,不勸他改掉自己的缺點,正是就這兩方面的原因,李逵才甘願當宋江的馬前卒。

水滸傳中的名人之後,為什麼都不得善終?他們的後代都是什麼結局?

關勝為關羽之後,卻只是個蒲東巡檢,說明他長期不受重用,且高傲自大愛面子。

宋江愛惜人才,瞭解關勝的處境,看出了關勝的弱點,於是見到關勝便“送上”膝蓋以示尊敬,給足其面子,讓其感到前所未有的受重視,令其甘願落草為寇。

宋江以勝利者以及江湖名人的身份給關勝行叩首禮,讓關勝感覺到前所未有的滿足感和重視感,因此很爽快的落草為寇。

當然,呼延灼也是關鍵人物,他也是名人之後,雖然呼延贊難與關羽相提並論,但呼延灼官職高,比關勝有面子,像他這樣的同類都落草了,關勝也不需要顧忌什麼了。

關勝落草為寇,主要是因長期不受重用以及高官對他背景的不尊重。

水滸傳中的名人之後,為什麼都不得善終?他們的後代都是什麼結局?

說句不好聽的話,關勝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誰給他面子,誰就是好人,他才不管那個人是奸臣還是忠臣亦或是殺人不眨眼的山賊頭子呢,他對官場的迷戀之心比宋江還要重。

三、梁山泊立功

關勝上梁山的時間較晚,攻打大名府時入夥,入夥後梁山泊進行的戰鬥並不多,但關勝都在關鍵時刻立功。

1、招降水火將

關勝投降梁山泊後,蔡太師又調擅長水浸兵法的凌州團練使“聖水將”單廷圭、善用火攻的“神火將”魏定國征討梁山泊。

此二人武藝一般,因擅長使用水火攻擊而被稱為“水火二將”,對朝廷絕對忠誠,死活就是不投降,梁山泊好漢擊敗這倆人問題不大,可宋江愛才,不想因實力懸殊而殺了他們,因此派與他們有交情的關勝出面勸降。

水滸傳中的名人之後,為什麼都不得善終?他們的後代都是什麼結局?

關勝不負眾望,順利招降二人,立下上梁山泊後的第一功。

這次是宋江偏愛,派他前去的目的是讓他立功,以免新上山寸功未力難服眾。

當然,此處也是有些諷刺,關勝勸降了四位朝廷將領,除去上述兩位,還有他征討梁山泊時的正副先鋒。

他是關羽的後代,關羽以忠義聞名於世,可他的後代自己不忠也就罷了,還拉了四位將領不忠。

2、攻打東昌府

宋江與盧俊義分兵攻打東平府、東昌府,先攻下城池者為梁山泊主。

水滸傳中的名人之後,為什麼都不得善終?他們的後代都是什麼結局?

關勝隨玉麒麟盧俊義打東昌府,對陣沒羽箭張清時敗陣。

攻打東平府、東昌府,定梁山泊主的同時,也是定梁山泊好漢排位的關鍵之戰。

沒羽箭張清連打金槍手徐寧、錦毛虎燕順、百勝將韓滔、天目將彭玘、醜郡馬宣贊、雙鞭呼延灼、赤發鬼劉唐、青面獸楊志、美髯公朱仝、插翅虎雷橫、大刀關勝、雙槍將董平、急先鋒索超、井木犴郝思文、花和尚魯智深梁山十五員戰將。

敗陣丟人,但敗給張清不丟人,所以關勝敗陣無傷大雅。

此次,立功談不上,都丟人現眼了。

3、元夜鬧花燈

水滸傳中的名人之後,為什麼都不得善終?他們的後代都是什麼結局?

大聚義排名之後,宋江帶著幾個兄弟去京城找門路去了,結果李逵闖禍,在京城鬧起來了。

關勝與林沖、秦明、呼延灼、董平一同帶兵殺至東京城外,與官軍對峙,接應宋江等人回山。

這一次雖然是小範圍的衝突,但很關鍵,搞不好就把宋江送進死牢了,所以關勝此次也是立下大功。

4、贏童貫高俅

童貫奉旨攻打梁山泊期間,關勝擔任左軍大將,曾在九宮八卦陣中鎮守東方,後參與十面埋伏陣,與秦明一同伏擊童貫。

高俅攻打梁山泊,施耐庵也提到了關勝出場,但都是打群架,沒有單獨對陣。

關鍵之戰,關勝無出彩戰績。

水滸傳中的名人之後,為什麼都不得善終?他們的後代都是什麼結局?

前面提到了關勝對官場的迷戀之心比宋江還重,此處就是很好的證明,本該發揮更大的作用,可他沒有出彩的戰績,完全是給自己留後路。

上梁山泊後四次對敵,關勝的整體表現對不起他那高強的武藝,但也不差,比那個動不動就打成平手的豹子頭林沖強。

四、排名為何高

上山晚、立功少,還能排名第五,還是令人有些許異議的。

是什麼讓他排名如此之高呢?

祖輩象徵。

水滸傳中的名人之後,為什麼都不得善終?他們的後代都是什麼結局?

關勝在《水滸傳》裡並沒有受到朝廷的重視,但正史裡宋徽宗極度推崇關羽,曾四次為其加封封號。

宋徽宗崇寧元年加封關羽為忠惠公、崇寧三年加封崇寧真君、大觀二年加封武安王,宣和五年加封義勇武安王。

關羽是忠義的化身,而梁山泊好漢最重視的就是“忠義”。

對關勝的重視,體現了梁山好漢對忠義的重視。

所以,作為關羽之後的關勝才有了那麼高的排名,他是梁山泊的一面活旗幟。

五、沙場立大功

招安之後,關勝屢立奇功。

1、破遼國

水滸傳中的名人之後,為什麼都不得善終?他們的後代都是什麼結局?

最提氣的是對陣遼國第一員上將,官封遼國都統軍的兀顏光那一戰。

兀顏光不愧是遼國第一上將,他的太乙混天象陣難住了宋江不說,武藝也極高,關勝、花榮、張清三員猛將合力才將其殺死,關勝此戰用青龍刀砍破了兀顏統軍三重鎧甲的兩層,這兩層分別是鎖子黃金甲和海獸皮甲,足可見關勝的力道,若不是最裡層是連環鑌鐵鎧,兀顏統軍就被關勝砍死了。

出場不多,但這次對陣讓關勝成為梁山軍裡最耀眼的武將之一。

2、徵方臘

收復丹徒縣時,關勝與元帥邢政交戰十四五合,將其斬殺。

水滸傳中的名人之後,為什麼都不得善終?他們的後代都是什麼結局?

攻打常州時,關勝殺死守將錢振鵬。

三次對陣先後擊殺一百單八將中急先鋒索超、火眼狻猊鄧飛、喪門神鮑旭、鐵笛仙馬麟、錦毛虎燕順五人,並擊敗小溫侯呂方的南離大將軍石寶,第一次石寶詐敗逃走,關勝認為其刀法不在自己之下而放棄追殺;第二次關勝誘敵後退下;第三次未交戰,石寶看關勝前來,自己跑了,最後失敗自殺。

睦州之戰時,關勝一刀砍死了鄭彪。

清溪幫源洞決戰之時,關勝和方臘南軍大將皇侄方傑交手,十幾個回合後,小李廣花榮、撲天雕李應、美髯公朱仝出陣夾攻,方傑鬥不過四將,撥馬回陣途中被臥底的小旋風柴進和浪子燕青殺死。

水滸傳中的名人之後,為什麼都不得善終?他們的後代都是什麼結局?

征討方臘,關勝立下了赫赫戰功。

另外百二十回攻打淮西王慶和河北田虎期間,關勝也有不俗表現,書生此前說過,百二十回感覺像神話,所以不多做解讀,此處也不多言關勝的功績。

透過破遼國和徵方臘可以看出,關勝武藝超群,假如不是關羽之後的光環在身,他早就投奔某位邊關守將建功立業了。

關羽之後的身份讓他有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光環,也讓他錯過了很多揚名立萬的機會。

六、酒色佔其一

水滸傳中的名人之後,為什麼都不得善終?他們的後代都是什麼結局?

征討方臘大獲全勝,關勝隨宋江返朝,宋徽宗封他為大名府正兵馬總管。

正兵馬總管,就是地方的高階軍政長官,北宋時期大名府是宋遼交戰的前線,可見關勝肩上的擔子很重,也是極受皇帝賞識和重用的。

一直不受重用的關勝終於翻身,因此格外的賣命,施耐庵說“關勝在北京大名府總管兵馬,甚得軍心,眾皆欽伏。”

此前,關勝受到身邊人的重視是因他的身份背景,這個時候受到重視和認可,書生相信他已經擺脫了先祖的光環,透過破遼國、徵方臘立下了赫赫戰功證明了自己。

水滸傳中的名人之後,為什麼都不得善終?他們的後代都是什麼結局?

相信,以前見到他會說“他來了,他來了,關羽的後代來了”的人,見到立功之後的關勝會說“他來了,他來了,立下赫赫戰功的他來了,真是不辱先祖之名啊”。

成功的關勝,本該有更好的前途,可因他酒色佔其一而終結。

梁山好漢雖然愛喝酒,但他們鄙視“酒色之徒”,比如愛喝酒的李逵,就曾因誤會罵宋江是“酒色之徒”。

愛喝酒和沉迷喝酒是有區別的,愛喝只是停留在一個“愛”字上,可沉迷喝酒是提升到了“迷”字上。

梁山泊上的愛喝之人,不會因喝酒誤事,每餐都喝酒,但不曾因喝酒誤大事。

水滸傳中的名人之後,為什麼都不得善終?他們的後代都是什麼結局?

沉迷喝酒就不同了,給這種人一盤花生米,他能一直喝下去,半斤下肚也只是漱口,給他兩串羊肉串,他真能喝個幾十瓶啤酒,把鐵籤子擼出火星子。

關勝就是後者,沉迷於喝酒。

“一日,操練軍馬回來,因大醉,失腳落馬,得病身亡。”

可以說是酒駕了,史上南涼開國國君禿髮烏孤也是因酒駕而死,他喝酒後墜馬傷及肋骨,回宮後不久病情加重,後不治而亡。

各位看官注意,施耐庵此處用的是“一日”,而非“一日因某事高興”,由此可見關勝如此喝酒不是因特殊情況,而是一種常態,每天都在喝,完全沉迷於喝酒了。

水滸傳中的名人之後,為什麼都不得善終?他們的後代都是什麼結局?

得空就喝,沒空找空也要喝;有酒就喝,沒酒找酒也要喝。

這就是關勝,離了酒活不了的人物。

梁山好漢的鄙視真是對的,可以愛酒,但不能沉迷於喝酒而誤了大事。

大事,關勝倒是沒誤,但毀了自己一輩子,好不容易爬出“井”,結果不小心掉下去摔死了,英年早逝太可惜了。

結語:

水滸傳中的名人之後,為什麼都不得善終?他們的後代都是什麼結局?

施耐庵對梁山泊排名第五的關勝的描寫,並沒有像對宋江等人那樣的濃墨重彩。

武藝、家族背景、機遇,關勝都有了,可他卻因喝酒而死,這很可笑。

沉迷喝酒的毛病什麼時候染上的呢?當蒲東巡檢的時候。

當時的關勝整天靠著關羽之後的身份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再加上身邊有井木犴郝思文那樣靠編造故事糊弄人的人天天拍馬屁,讓他對關羽之後早晚會得到重用而深信不疑,可等了太久,一直等不來他想要的,這期間別的事情沒做,淨是喝酒了。

喝一年,也只是愛喝酒,喝個十年,不想沉迷也沉迷了。

水滸傳中的名人之後,為什麼都不得善終?他們的後代都是什麼結局?

施耐庵看不上像關勝這樣的名人之後,不是嫉妒他們,而是為他們的祖輩惋惜,祖上的蔭德應該是名人之後奮鬥的動力,而不是他們混吃混喝的本錢,更不能因自己身份“高貴”而高傲自大。

靠祖上的蔭德撈點實惠,這不可恥,就算自己不撈,有些人也會給,可想透過祖上的名氣不勞而獲,那就可恥了,而關勝就是這樣的可恥之人,整天想著別人衝著關羽的名氣來請他出任某某職務。

關勝在可恥之時沉迷於喝酒,最終也死在這上面,施耐庵繞了一大圈,最後還是繞回來,讓關勝死於可恥階段養成的壞毛病上。

其實,施耐庵一直在向我們傳遞著一個資訊,因果報應。

水滸傳中的名人之後,為什麼都不得善終?他們的後代都是什麼結局?

種什麼因,就會得什麼果,誰都逃不過,繞來繞去,最終還是會落到該得的“果”上。

常聽人言自己最近很倒黴,倒黴是“果”,其實“因”很早就種下了,只是早幾年的時候“果”還沒熟透罷了。

一切的“果”,都有相對應的“因”,這就是人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