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考科舉想作弊,門都沒有!

自古以來,但凡涉及到考試領域,作弊與反作弊之間的鬥爭一直是長期共存、屢禁不止的,即使到了9012年的現在,仍有無數的學子堅持奮鬥在廣闊的作弊領域中,並樂此不疲。但是,在宋朝,你考科舉想作弊,門都沒有,窗戶縫都不給你留,就是這麼嚴格,想不想知道宋朝是怎樣預防科舉作弊的呢?

在宋朝,考科舉想作弊,門都沒有!

一、“鎖院”制度,收買考官無路。

提到作弊,很多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走後門,也就是收買考官。雖然這一方法前期投入本錢過大,但是還算是比較保險的一條路子的,這一招,在唐朝時期很受歡迎,一度作弊請託成風。可是,到了宋朝,這一招就行不通了,因為宋朝實行“鎖院”制度。

在宋朝,考科舉想作弊,門都沒有!

按照這個規定,當朝廷官員接到成為科舉考官的通知後,首先要做的一件事不是如何挖空心思給後輩們出題,而是先和家人告個別,然後收拾好自己的私人物品,拿著牌,排著隊,走進一個封閉的辦公場所。從今天起,外面的一切都與你無關,你就安心呆在這裡生活和工作吧,知道科舉考試放榜後,你才可走出這一方小天地,大喊一聲,俺有回來啦!遇到這種情況,你有錢都沒地方使。

二、“封彌”制度,讓你的名字不再是你的名字。

“鎖院”有什麼大不了,反正古代科舉考官就那麼幾個,提前搞好關係,酒桌上喝一喝,勾欄裡逛一逛,小票票鬆一鬆,然後在考卷上打分的時候給個高分,不就高枕無憂了嘛。但是,這個方法的關鍵之處在於你要讓考官記住並且在眾多份試卷中找到你的那一份,這份工作量可不小。更何況,你能想到的方式宋朝人早就提前準備好制度了。

在宋朝,考科舉想作弊,門都沒有!

“封彌”制度,也叫糊名,當考生將試卷上交後,就會有編排官將試卷上的姓名和籍貫等相關資訊裁剪掉,每份試卷僅留一個抽象的編號,並且這個編號只有專門負責的編排官清楚。這樣一來,就杜絕了了翻試卷名字作弊的方法。

三、“譽錄”制度,讓你的暗號統統作廢。

當然,大家肯定還會想到,雖然名字不能作弊,那在試卷上做個記號總是可以的吧,只要考官用心,也不難找出那張屬於我的試卷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宋朝又放了一個大招——“譽錄”制度。詳細說,就是宋朝會組織一批專業抄寫人員將所有的試卷進行重新的抄寫,保證拿到考官手裡的試卷都像是印表機打出來的一般相似。這個時候,什麼筆跡,什麼暗號,通通無用武之處。

在宋朝,考科舉想作弊,門都沒有!

四、“三級評審”制度,讓你作弊的成功性降到零。

不就是抹去了名字和筆跡嗎,那我的文風和遣詞造句總是抹不去的吧,或者說和主考官約定一個特殊的詞句,你又能奈我何?你有張良計,我就有過牆梯。宋朝為了防止作弊,簡直是拼了,制定了一招“三級評審”制度,要經過初考、復烤、詳定三次評定才能最終得出結論,三個不同的考官分別掌管一個環節,要想過關,你必須保證買通三個人。這種事情,多一個人知道,就多一分風險,況且人多口雜的,考官可是要仔細思量的,看看這個錢是否會有命掙沒命花。

在宋朝,考科舉想作弊,門都沒有!

綜上所述,宋朝在預防作弊方面想出的這幾個招還是很管用的,雖然不能說完全杜絕了作弊,但極大地提高了科舉的公正性,為朝廷吸收了一批有識之士,同時只有這樣才對得起寒窗苦讀十年的莘莘學子們,也促使了越來越多的貧寒子弟走上科舉之路,立志用才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