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清朝中期就有汽車牌照,山東省十個府應該如何排序

眾所周知,山東省的汽車牌照以“魯”開頭,後面緊跟著的是不同的英文大寫字母,對應著不同的地市。

對於這個英文字母排序,不少老司機都耳熟能詳:

魯A是濟南,魯B是青島,魯C是淄博,魯D是棗莊,魯E是東營,魯F是煙臺,魯G是濰坊,魯H是濟寧,魯J是泰安,魯K是威海,魯L是日照,魯M是濱州,魯N是德州,魯P是聊城,魯Q是臨沂,魯R是菏澤,魯S是萊蕪。(注:萊蕪已合併至濟南,車牌中沒有英文的i/I,部分城市有兩種英文,比如青島有魯B和魯U)。

總體來說,這個車牌排序的前半部分,與山東省行政區劃程式碼中的排序基本相同,但後半部分就有出入。在萊蕪沒有合併到濟南之前,山東省十七地市的區劃(程式碼)排序是:濟南、青島、淄博、棗莊、東營、煙臺、濰坊、濟寧、泰安、威海、日照、萊蕪、臨沂、德州、聊城、濱州、菏澤。(2003年出版的《山東省志》在介紹省情時,也是按此順序)

如果清朝中期就有汽車牌照,山東省十個府應該如何排序

(現在的山東區劃)

兩相對比不難發現,濟南到日照之間這十一個地市的排序沒有變化,但從日照之後,行政區劃程式碼排序就和車牌排序有所出入。比如,萊蕪和臨沂在區劃程式碼中,排序在濱州、聊城之前,但在車牌中,英文的排序卻在兩者之後。

山東省的車牌為何是如此排序?暫時難以查到詳細、權威的解釋,民間則是眾說紛紜。不過,從前半部分來看,推測它一定程度參考了區劃程式碼排序,應該是合乎情理的。

以上說的是現在的情形。而筆者近來正在閱讀清代山東省區劃的史料,談到此處,就不禁聯想起這樣一個比較“奇葩”的問題:如果清朝中期就有汽車牌照,山東省的“各個地市”(當時省下一級區劃主要為府,此外也有直隸州)應該如何排序?

之所以把時間範圍定為清朝中期,是因為清初延續明代制度,山東省內只有六府,數量太少,排序不夠長。而到了清雍正、乾隆時期,又有若干新府和直隸州設立,參與排序的地方就多了起來。

在雍正時期,武定、沂州、泰安、曹州陸續升級為“府”,至此山東省由六府增加為十府。這十個府的排序(類似於現在的區劃程式碼排序)在雍正版《山東通志》中有詳細記載,依次為:濟南府、兗州府、東昌府、青州府、登州府、萊州府、武定府、沂州府、泰安府和曹州府。

如果按照這一順序發放車牌的話,濟南還是魯A,兗州則是魯B,東昌府是魯C,青州是魯D,登州是魯E,萊州是魯F,武定府是魯G,沂州府是魯H,泰安是魯J,曹州府是魯K。當然了,清代中期山東省還沒有正式以“魯”為簡稱,正式文書中一般以“東省”或“二東”為代稱,有時也有“齊魯”並用的情況。

對比現在就不難發現,濟南的A、泰安的J都沒有變化。而萊州府駐地掖縣現在屬於煙臺市轄區,前後也都是魯F。煙臺的其他地方,如果在清代就要變成“魯E”了。

如果清朝中期就有汽車牌照,山東省十個府應該如何排序

(清代中期的山東區劃,參考《中國歷史地圖集》)

到了乾隆年間,濟寧和臨清升級為直隸州(濟寧在雍正時曾短暫升級,後又降為普通州,乾隆四十一年又重新升為濟寧州),由省直轄,區劃地位與府接近。此時,山東省內有十府兩州共十二個次級區劃。增加的兩個直隸州分別是濟寧州和臨清州。在新的排序當中,它們就附在十個府之後。而這個新的排序,在《大清一統志》裡就有記載,依次為:濟南府、兗州府、東昌府、青州府、登州府、萊州府、武定府、沂州府、泰安府、曹州府、濟寧州、臨清州。

如果清朝中期就有汽車牌照,山東省十個府應該如何排序

換句話講,倘若那時有車牌的話,濟寧州或許或分到魯L,臨清州會分到魯M。

自乾隆年間山東省形成“十府二州”的區劃之後,一直到清末都相對穩定。只是到了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膠州才從萊州府析出,升級直隸州,成為清代山東省第十三個次級區劃單位。同理,分配車牌的話,可能就是魯N。

看到此處,不少朋友或許都有這樣一個疑問:“直隸州排在府的後面可以理解,那麼十個府為何又是如此排序呢?”

實際上,清代山東省十個府的排序,也分為前半部分和後半部分。前六府是延續了明代的管理,在《大明會典》當中的排序就是濟南府、兗州府、東昌府、青州府、登州府和萊州府。

明代的排序為何如此?這個又沒有看到權威記載。濟南府作為布政使司駐地排名在前,這個好理解。後面的五個,則有些難以捉摸。

如果說按照到省會的遠近排序,那麼登州府比萊州府更遠,應在萊州府之後才對,但排序靠前。如果說按照建府的時間排序,那麼兗州府設立晚於青州府,卻排序在前。

如果清朝中期就有汽車牌照,山東省十個府應該如何排序

對於這些排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一種推測是:明代某年在朝廷頒發的詔書中採用如此排序,後世就沿襲了下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