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實施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化6年累計完成73.8平方公里

澎湃新聞記者 計思敏

2021年6月25日是第31個全國土地日。

在全國土地日到來之際,6月22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主辦的 “強化耕地保護,構建高質量發展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主題研討會上獲悉,上海市經過兩輪減量化三年行動,累計完成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化73。8平方公里並用於農業生產或生態建設,同時累計增加36。4平方公里耕地。

減量化倒逼節約集約用地

上海市作為超大型城市,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的“緊約束”,為有效守住建設用地底線,破解用地瓶頸,上海市自2013年確定了“總量鎖定、增量遞減、存量最佳化、流量增效、質量提高”的土地利用基本策略,於2014年在全國率先實施規劃建設用地規模負增長,並大力推進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外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化工作。

自2015年起,上海市已經過兩輪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2018-2020年),透過下大力氣拆除復墾不符合規劃且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較差的現狀建設用地(特別是198工業用地),對切實轉變土地利用方式、促進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守住建設用地總量規模等起到重要作用。

按照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公佈的資料,透過2015-2017年、2018-2020年兩輪減量化三年行動,上海全市累計完成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化73。8平方公里。

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國土用途實施處副處長蘇斌在研討會上提到,以往,各類建設專案落地主要使用淨增建設用地,但這種外延擴張的發展模式不可持續。上海市在保持用地供應總量、保障發展建設需求的前提下,透過實施減量化,有效控制了建設用地規模的過快增長,守住了建設用地規模底線。

資料顯示,2015年上海全市淨增建設用地約佔年度用地總量的90%,到2020年淨增建設用地佔比不到40%,其餘用地都來自於減量化產生的建設用地流量指標,實現了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也倒逼城市建設方式向內涵式發展轉變。

減量化助推土地資源高質量利用

“減量化”減什麼?

上海市對低效建設用地實施減量化,主要是加速推動低端加工業、養殖業以及堆場等“三高一低”產業退出及轉型,透過“騰籠換鳥”為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等提供充足的發展空間。

經統計,上海全市減量化騰挪出來的用地指標用於市政民生專案約48%,用於經營性專案約29%,用於工業專案約23%。

據介紹,上海透過聚焦開發邊界外的低效工礦倉儲用地復墾和閒置分散宅基地集中歸併等,助推土地資源高質量利用,一方面城鄉空間佈局得到最佳化,另外一方面,土地資源發揮出更多更好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以上海金山區為例,金山區廊下鎮是上海市首個實施落地的跨村宅基地平移集中歸併試點。據悉,原宅基地大約有一半分散在萬畝糧田裡,這樣的分散居住形式,不僅不利於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集約節約利用,還影響了廊下萬畝糧田的規模化經營,並有損其整體風貌。

對此,金山區廊下鎮以散並塊,騰挪空間節約集約土地。透過科學規劃,合理設計安置房型,金山區廊下鎮特色民居家園安置用地戶均佔地控制在0。39畝,節約的土地空間可以用於耕地保護、國土空間綠化、鄉村產業發展等建設。金山廊下鎮市級土地整治專案透過實施宅基地復墾約356畝,形成870餘畝新增耕地。除歸還130畝週轉指標和扣除215畝安置用房後續所需指標外,尚有土地空間和空間結餘。

減量化緩解耕地保護壓力

耕地直接關係到糧食安全問題。推進減量化,強化節約集約用地,減少新增建設佔用耕地需求,也有效緩解了上海市耕地保護壓力。

據悉,透過兩輪減量化三年行動,上海全市已累計增加36。4平方公里耕地。一方面產生了新增耕地面積,支撐了上海市耕地保護任務落實;另一方面產生了耕地佔補平衡指標,為新建專案落地形成了有效保障。

同時,根據《土壤汙染防治法》有關規定,上海市減量化地塊全面落實土壤檢測,根據檢測結果等明確具體使用用途,宜農則農,守住安全利用底線。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後,用地結構佈局得到最佳化,田塊利用狀況明顯改善,道路通達率有所提高,有利於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規模化生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