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齊之餓死首陽山——“文化觀念”害死人不償命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吃貨新天地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伯夷叔齊值得讚美的有那麼一點點,更多呀,根本不值得讚美,逃避問題、不愛國、反動、自作清高務虛名。

A、話說,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有一對兄弟傳為美談,這兩位兄弟一位是老大,一位是老三,都是孤竹國國君的兒子。孤竹君去世,指定叔齊為繼承人,叔齊是個有文化有高尚道德的人呀,覺得自己是老三,怎麼說也得兄長才能當國君呀,否則不是不合兄弟義氣嘛?於是辭讓哥哥伯夷來當國君,遭就糟在伯夷也是一位君子,有高尚道德文化情懷的人,他想,父王把位子傳給了弟弟叔齊,這是君命父命,違背父命君命豈不是不義不孝嘛?於是,兩人你推我讓,都不肯繼位,伯夷先逃走,叔齊看伯夷逃走了,也跟著逃走了。

還有一說,說是伯夷與叔齊兩人都看不慣商紂的暴政,不肯同流合汙,不願當孤竹國王。於是,一起逃走了。

伯夷叔齊之餓死首陽山——“文化觀念”害死人不償命

兩種說法原因雖不同卻都凸顯了仁德文化的君子風範,但兩種說法結果是其二人都“逃走了”,這逃走了是相同的。

此處,我想說的是,首先,逃避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話,貌似逃避就是仁德美德似乎也說得過去否。魯迅說,“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按這話看,伯夷叔齊算不得敢於直面現實的勇士。是逃避問題的自以為有美德文化的志節高尚聖賢,聖賢有逃避慘淡現實的“勇氣”否?

伯夷叔齊之餓死首陽山——“文化觀念”害死人不償命

其次,謙虛禮讓是美德不假,但是一件事情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恰好正確的解決這就是務實精神的問題,不是謙虛禮讓的問題。能擔大任,能就是能,不能就是不能,不是本來能擔大任能解決實際問題,因為謙虛禮讓才不擔大任不解決問題。治理國家當國君,不是順親推兄讓弟的問題。當國君治理國家那要的是能力,是合理的、適當的、科學的解決實際情況,不光是單靠謙虛這種美德。

伯夷叔齊之餓死首陽山——“文化觀念”害死人不償命

而從逃避現實問題和阻止周武王伐紂(下文有說到)看此二人也真的就沒有治理國家的大能力與眼光,全靠空想和妄想著因循守舊的坐享其成。這合乎愛國?所以換個角度而言那種王朝社會像伯夷叔齊極力讚美的聖德仁德不過是無能的粉飾劑遮羞布而已。

當然,不過無論怎麼說,反正,僅這謙虛禮讓一事,二人便聲名遠揚,君子風範了,成了聖賢的典範人物形象。雖然有矛盾,但出於弱化世人的功名利祿之心,這個還算不錯,對於那些爭權奪勢的是一種雖無力卻也是無聲的鮮明的諷刺吧。就這點還可贊。

伯夷叔齊之餓死首陽山——“文化觀念”害死人不償命

B、接下來這二兄弟的這事,就讓我咋想都覺得這二位兄弟自以為的志潔清高的道德文化姿態不過是自殺的利刃,絲毫沒有可取之處了。

話說此二人不論是出於躲避商紂暴政還是出於兄弟間不齒奪位爭權而相互禮讓,總之,是從孤竹國逃走了,後一直生活在北海之濱一帶。一日,耳聞,西伯侯周文王十分仁厚有德,周國繁榮昌盛,是以二人就想去拜訪投靠,清享周國的太平盛世啊。可是,時運不濟,就在到了周國,二人趕得好不巧,周文王已經去世了,周武王繼位了,用車載著周文王的靈柩,掛著孝旗,揮軍東進,直擊朝歌。

伯夷叔齊之餓死首陽山——“文化觀念”害死人不償命

伯夷叔齊二兄弟看到這情景,心中倏地就不痛快了,若有所失,怏怏不樂,不知二人當時是否又起了趕緊逃走的念頭沒,但我估計二人也是現實的情況刺激的多了,看到周武王揮軍攻商紂王的那情景,說不定就那一瞬間此二人被先賢仁德文化裝滿的腦袋倏地與面前的情景發生了化學反應,於是機靈了起來,二人想,還是試試吧,就一股腦的攔住了周武王的靈柩車,敲著周武王的戰馬振振有辭陳情激昂的仰天說,“父死不埋葬,就動起武來,這能算作孝?以臣子身份來討伐君主這能算作仁嗎?”

伯夷叔齊之餓死首陽山——“文化觀念”害死人不償命

沒奈何,聽到這,周武王也氣憤呀,心想,“我承我父周文王之遺志和戰略,替天行道武力結束商紂暴虐,哪裡不孝不忠了?膽敢,亂我軍心,阻我義兵。”一旁兵士激怒呀,提起利刃就要去解決這倆夯貨,好在被姜尚勸解住了,說,“這是講義氣的人呀,不要殺害他們。”二人被扶開一邊,大軍繼續前進。自此,二人,立志發誓再不食周粟,餓著肚皮,離開了周國,躲到了首陽山,每日靠挖薇菜野菜充飢。

首陽山

乍一聽,這二位仁德高尚的聖賢之士,認為聖人的文化就能解決一切,以德報怨,安有不仁乎?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商紂暴虐,你周武王也武力暴力去解決,這種革命暴力的事怎麼合聖賢高尚的文化。於是,不食周粟,恥與為伍,志節清高。抱持著,道不同不相與之為謀,躲到了首陽山。看似是抱志守節文明開化的文化人呀,不齒於暴力。

伯夷叔齊之餓死首陽山——“文化觀念”害死人不償命

其實呢,細一想,道不同才需要交流與之為謀,抱著自家的一點思想文化觀念就以為是最牛的文化,止於自家的一般見識,不肯交流,固步自封自以為是,不過是自嗨而已。所謂,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多聽不同的意見,兼聽則明。像伯夷叔齊這樣的孤高傲世,道德居高的姿態蔑視人,看不起人的所謂聖德,不過是名與實不符的自欺欺人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所謂氣節的矛盾文化觀念而已。

伯夷叔齊之餓死首陽山——“文化觀念”害死人不償命

周武王當時應該這樣問幾句,“周武王我不武力解決商紂王,奈何也像你們伯夷叔齊二兄弟逃離孤竹國一樣逃離開周國嘛?不去解決掉商朝暴虐,莫非會自動消失,難道要等著在商紂暴虐面前討好苟活?孤竹國?竹子雖有節,可是腹中空虛,難道只靠嘴說,務虛就能解決實際問題嗎?”

當然,周武王沒反問,反問其實都是多餘的。後不久周武王就消滅了商紂。一日,一農婦見了伯夷叔齊正在采薇菜食用,這老婦腦子也挺靈活啊,半開玩笑的就說,“二位才情高潔的聖賢呀,你們不是不食周朝的食物嘛,現在周武王已經打下天下,這首陽山也是周朝的地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首陽山上的薇菜難道不是周朝的食物嘛?”

伯夷叔齊之餓死首陽山——“文化觀念”害死人不償命

這話一問,把兩兄弟問上了絕路。二人開始絕食了,為了名為了節,死何足矣,七天後餓死了!

在《呂氏春秋。誠廉》一文中把伯夷叔齊的這種品性行為贊為是“誠廉”。

誠廉: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堅與赤,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於天也,非擇取而為之也。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汙也,亦猶此也。

我要說呀,石已破又怎麼還說石堅呢?丹磨的沒有了,還能見赤,再者,丹赤與磨不磨本就構不成必然的邏輯關係。性,心生為性,怎麼說受之於天?豪士的“自好”,後天可以培養的,豪士的自好也未必不是汙,已隨社會發展變成是汙了的,而不知去汙,還怪什麼“漫以汙”?

伯夷叔齊之餓死首陽山——“文化觀念”害死人不償命

又在司馬遷所作《伯夷叔齊列傳》中記載到伯夷叔齊將要餓死時作歌,曰

“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大意是說呀,伯夷叔齊他倆在首陽山採食薇以充飢,周朝是以武力暴力來結束商紂王的暴力,這是以暴還暴,以暴臣換暴君啊,周朝周武王竟認識不到那是錯誤。神農、虞、夏的太平盛世轉眼消失了,哪裡才是我們的歸宿?唉呀,只有死啊,命運是這樣的不濟!

這裡清晰的可以看出,伯夷叔齊是抱持著周朝取代商朝是錯誤的思想文化觀念而自願餓死的。認為那就是命。他倆逆時代而動,自己錯誤,硬說人家是錯誤。歸根是死在了反動的文化觀念上。

伯夷叔齊之餓死首陽山——“文化觀念”害死人不償命

C、試問,老婦沒啥文化,自食其力,活的挺好的,老婦食周粟了,就沒德?這伯夷叔齊受了點聖賢的文化教育,咋就與吃飯上過不去呢?吃飯有罪嗎,吃食物還是為周朝或是商朝而吃的,那普天之下的土地都寫上了商朝或周朝的名字,為何剛剛還是商朝的土地,不久就變成了周朝的土地?沒有別的,伯夷叔齊腦子裡裝的文化太多了,卡了轉不動,被一種思想文化觀念給毀了。

其實,伯夷叔齊剛生下來時,肯定不笨,遇到熱水燙手本能的會縮手反映,天下大雨本能的知道躲躲雨,困了本能的知道睡覺休息。是他們被教育的和修養的“高階”的仁德聖賢的文化把自家搞笨了,飯都不會吃了,餓死了!好在,伯夷叔齊只是自家給自家過不去,拿著自家編織的自認為的高尚的道德文化情操害死了自家那兩條小命。死了實際問題就解決了?如此輕生,視生命如兒戲如草芥!值得讚美?死不足惜!

伯夷叔齊之餓死首陽山——“文化觀念”害死人不償命

可怕可惜的是,有人別有用心的拿著種種高尚的文化來去害別人,俗言謂,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一桃殺三士,臥冰而求鯉,郭巨埋兒,活埋殉葬等等。沒必要的犧牲就是輕生就是浪費寶貴的生命。有文化的流氓得了便宜還可以賣乖,害死人卻還可以心安理得逍遙自在,佔盡道德的顏面。文化這東西有高低優劣,有些“文化觀念”害死人不償命!這便可怕。

伯夷叔齊之餓死首陽山——“文化觀念”害死人不償命

D、所以,綜上,伯夷叔齊一點都不值得讚美。逃避問題,國有難趕緊逃,不愛國。先進的正義之軍要進行革新,他倆又阻攔,反動。自作清高,以道德的高姿態蔑視人,不知對錯。哪裡有美德呢,莫非聖賢就是這樣的,無能又空想以高居道德的空名坐享其成否?文化觀念這東西真是害死人不償命!努力提高思想文化觀念水平吧!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