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人魚膏做成的長明燈,能千年不滅,究竟是什麼材料做的?

在中國古代,人們都有視死如生的迷信思想,認為人死後會到地下繼續生活。

尤其是對權傾天下的帝王來說,想要死後依舊享受榮華富貴,就要為自己修建豪華的陵墓,作為死後的住所,其中自然以秦朝嬴政修建的秦始皇陵最為神秘。

秦始皇陵人魚膏做成的長明燈,能千年不滅,究竟是什麼材料做的?

秦始皇陵自秦始皇登基為秦王時開始修建,直到他死後第二年才修建完成,前後歷時39年,動用七十多萬人工,規模龐大,設計完善,堪稱中國曆代陵墓之最。

根據司馬遷的《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陵地宮內“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看來,除去大量的兵馬俑和貴重的各類陪葬品之外,秦始皇陵內還點燃了無數的“長明燈”,使得整個陵墓內燈火通明,萬世不滅。從字面上來看,長明燈是用“人魚膏”製作而成的,那麼人魚膏究竟是什麼呢?

顧名思義,人魚膏就是用人魚脂肪製作而成的膏狀物品,那麼問題來了,人魚是什麼?為什麼它的脂肪可以長燃呢?

秦始皇陵人魚膏做成的長明燈,能千年不滅,究竟是什麼材料做的?

關於人魚是什麼的問題,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人魚是娃娃魚。娃娃魚又叫大鯢,有四隻腳,會爬樹,能發出類似嬰兒啼哭的聲音,屬於兩棲動物。

《史記正義》又引《廣志》雲:“鯢魚聲如小兒啼,有四足,形如鱧。”《史記集解》引徐廣語云:“人魚似站,四腳。”從以上的記載分析,人魚完全符合娃娃魚的特徵。

同時,娃娃魚油也是一種非常好的燈油材料,古代很多人為此大量捕殺娃娃魚,甚至一度導致娃娃魚幾乎絕跡。秦始皇提煉娃娃魚油製作成膏,作為長明燈的燈油,的確十分有可能。

第二種說法認為人魚其實就是鯨魚。

《太平御覽》引《三秦記》載:“始皇冢……燃鯨魚膏為燈。”《異物志》中也記載:“人魚似人形……皮利於鮫魚鋸材木人,項上有小穿,氣從中出。始皇冢只以人魚為燭,即此魚也。出東海中,今台州有之。”

鯨魚換氣的時候就是浮出水面,透過項上的氣孔排氣,符合上述特徵。而且,娃娃魚是淡水魚,不會生活在東海之中,而鯨魚則恰好是生活在大海中。

所以,有人認為所謂的人魚膏,或實為鯨魚膏。由此推測,秦始皇陵地宮中照明所用的是以鯨魚油製成的蠟燭。

以鯨魚油製成的蠟燭,每立方米可燃五千天,在古人看來,足夠保證地宮中\\\\\\\\\\\\\\\\\\\\\\\\\\\\\\\“不滅者久之\\\\\\\\\\\\\\\\\\\\\\\\\\\\\\\”的需要了。而且,鯨魚體積巨大,產量自然也比較大,原材料相對獲取比較容易。

而且,據《史記》記載,為秦始皇前往東海仙山尋找長生不老藥的方士徐福,曾彙報說東海有大魚阻礙船隊出海,秦始皇於是命令武士用巨大的弩箭射殺大魚,這裡的大魚就是鯨魚。可見,那時候捕獵鯨魚,也不存在技術問題。

秦始皇陵人魚膏做成的長明燈,能千年不滅,究竟是什麼材料做的?

除此之外,還有第三種說法,那就是所謂的人魚膏,既不是娃娃魚,也不是鯨魚,而是這兩種魚或者更多種魚的魚油熬製而成,其耐燃性大大高於鯨魚油,只是其製作工藝已經失傳了而已。

總之,不管怎麼說,秦始皇想在地宮中實現燈火長明的願望是不可能實現的。道理也很簡單,整個地宮要想儲存完好,必然是密封的狀態,所以無論如何氧氣都會耗盡,燈火自然就會熄滅。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明朝萬曆皇帝的定陵,1957年考古工作者們開啟定陵地宮的時候,曾發現兩口體積頗巨的青花瓷大缸,裡頭盛放的燃料都已經變質凝結成塊,上頭插著一根燈芯,顯然這兩盞“長明燈”沒等燃料燒完就因地宮缺氧熄滅了。

不過現代人也提出了兩種辦法可以實現“長明燈”。

第一種方法構思巧妙,就是用黃磷和其他易燃物混合成燈油,點然後隨著持續燃燒,氧氣逐漸減低直到消失,因此油燈也會隨之熄滅。不過地宮這種密閉環境下,由燈油就會緩慢地揮發出一些具有可燃性的氣體,盤旋在燈油附近。

一旦地宮被開啟,形成空氣對流,氧氣隨之進入後,燃點極低的黃磷就會自燃,進而點燃油燈。所以無論當人任何時候進入地宮,都會看到一盞盞令人驚異的“長明燈”。

第二種方法就更加匪夷所思。《史記》中記載,秦始皇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可見地宮中的水銀數量極大,據推測超過了一百噸。秦始皇為什麼要在地宮中存放如此之多的水銀呢?

有人猜測,其目的其實是為了導電,而發電的材料也是水銀,所謂的長明燈,其實就是利用水銀髮電產生的光芒。不過,眾所周知,知道十九世紀人類才發明了電,兩千多年前的秦始皇又是怎麼掌握使用電的技術的呢?

秦始皇陵人魚膏做成的長明燈,能千年不滅,究竟是什麼材料做的?

綜上所述,長明燈是不可能存在的了,但人魚膏卻或許有之,至於是娃娃魚膏,還是鯨魚膏,又或者是多種魚膏的混合物,真相只能等到我們真正完全開啟秦始皇陵的那一天才能揭曉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