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西安城牆有感:沒有建過城牆的城市,算不上真正的歷史城市

對於西安來講,我的印象並不是很深刻,因為,我也是一個後期移民而來的外來戶。雖說老家在西安行政區所轄的偏遠鄉下,但並不只是從鄉下直接搬遷進了城裡這麼簡單,在我的身份標籤上,依然還有隴上河州的音符。短短的一百多公里路,中間繞了很遠的路,走了十幾年的時間!

小時候,老家的人,都把去西安,叫進城。

在他們的描述裡,城裡是花花世界,城裡車水馬龍,城裡高樓林立,城裡人吃穿用不愁……城裡人的生活,是我在夢中怎麼想都想不出來的那種情況!

譬如,晉惠帝在知道老百姓因饑荒被餓死時,會非常不解地說出一句:何不食肉縻?

譬如,漢武帝時,從蜀地方向開拓去西方尋找身毒國的漢朝使者,在被時人所稱的西南夷滇國和夜郎國,都會被問到這個“漢朝和我國相比,哪個大?”的問題。

步行西安城牆有感:沒有建過城牆的城市,算不上真正的歷史城市

本來很簡單的一句對話,竟然被漢朝的史官當成了一句膚淺無知、狂妄自大的代名詞流傳了下來!這或許就是曾經的大漢朝,自詡的天朝上國,對落後民族的那種不屑的完善闡釋。

不知者無過,我們經常不也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鬧笑話?

在對西安的印象上,木林沒有晉惠帝這種俯視的高度,只有所謂夜郎自大般的不知。因為我小時根本沒有進過城,也很少有城裡的親戚給我講城裡的見聞和故事,更不知道城裡人都是怎麼生活的!

步行西安城牆有感:沒有建過城牆的城市,算不上真正的歷史城市

木林的第一次進城,只能算做是路過,是參軍路過,和同年同鄉入伍的戰友們一起,被大卡車從鄉下小鎮直接拉到了西安火車站。

那時,沒有手錶,不知道時間,感覺路上走了很久,到的西安火車站,很遠。

那時,西安火車站廣場的城牆還沒有被彌補連線起來,其他段的城牆,坐在擁擠的、蓋著篷布的卡車車廂裡的我,可能也沒有看到。或許即便看到了,可能也毫無感覺。

對未來、對城市一無所知的我,在火車站廣場上迷茫地呆了幾個小時,就被挾裹著離開了西安。從此,很長時間裡,西安只是我路過的中轉站,只是我臨時落腳的一處休息點。

後來,隨著在外面漂泊地方的增多,對於城市有了一些膚淺的知識,並不能說是瞭解,更不談不上深入,因為一直都生活在軍營中。

步行西安城牆有感:沒有建過城牆的城市,算不上真正的歷史城市

關於城市的定義,《現代漢語詞典》中這樣解釋:人口集中、工商業發達、居民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地區,通常是周圍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城市,在我的潛意識理解中,應該有城牆,有那種高高大大的、讓人深不可測的高牆。

城牆是一個城市的魂魄,是一個城市的保障,是一個城市威嚴,是一個城市歷史久遠的名片,更是一個城市政治、經濟或戰略地位的體現。

在冷兵器時代,無城無險可守,無城無法聚集人群,無城無法保障經濟持續長久發展!即便是在今天,如果沒有重型火器或者強力地摧毀武器,城牆,仍然是對陣方難以逾越的屏障。

沒有建過城牆的城市,算不上真正的歷史城市!

2004年底,西安城牆全部貫通。2005年初,我回遷落戶到了西安。

步行西安城牆有感:沒有建過城牆的城市,算不上真正的歷史城市

對於城牆來說,我登過雲南大理的城門樓、河北張家口的城樓、北京的八達嶺長城,對於城牆的認識,更多地是停留在它關隘要口軍事作用的認識上,很少從其他地方去考慮過。對於西安城牆,曾經也只是上過南城段,其他地方沒有走過,更多地是在城牆下的環城公園裡走過幾次。十幾年間,沒有完整的在城牆上走過一次,是不是也算作是一種遺憾?

關於西安明城牆的歷史,朋友們很容易就能從網上查到,無需要贅言。

西安城牆有一個所謂的市民免費預約遊城牆活動,我想,我可能預約不到,或者預約的時間不適合自己,也就作罷。

《長安十二時辰》裡,張小敬抱著蕭規,從唐長安城頭上的那一跳,在我的心裡埋下了對西安城牆登訪的潛意識。這次,臨時起意地想走城牆的想法出現後,趁著有閒,於下午15時許,就乘公交車趕到了東門外的售票點。購了票,一個人登上城牆,準備徒步繞行一週,隨意地看看,隨便地走走,胡亂地想想。

這一走、一看、一想,所謂周長13。74公里的城牆,被我走了四個小時。最後的那一個小時,也因為匆忙的趕時間,沒有留下更多的時間看,更多的時間想。

西安明城牆的整體環繞形狀是一個長方形,東西長、南北短,近似於兩個正方形的拼接,這樣的設定應該有它的寓意和道理!用什麼方法能夠將防禦資訊更加準確地傳到更遠的地方呢?

步行西安城牆有感:沒有建過城牆的城市,算不上真正的歷史城市

《長安十二時辰》裡靖安司的望樓多訊號傳輸系統,彙集了旗語、燈語、鼓聲,但是它比較複雜。烽火戲諸侯的狼煙,它可能又有些簡單。鑼鼓哨號,不夠洪亮且距離有限。唯有鑄鐘,聲音洪亮,聲震四方,悠遠綿長。而今,在安遠門城牆上,還有一口明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所鑄的大鐘,靜靜呆地在那裡,跨過了時間長河。

這次步行中,我的最大體會還是在走各段的時間上。

從時間上來講,最讓我感到驚奇的是,從東南城角、東北城角分別走到東門,從西南城角、西北城角分別走到西門,步行時間,均在半小時之內;從南門分別向東南城角、西南城角走,從北門分別向東北城角、西北城角走,半個小時也能到達。這就說明,城防上迴圈流動有重點,南北增援快,從東西方向同時向南北門這兩個重要門戶增援的時間也差不多。

這讓我想到了美國湯姆·範特比爾特所寫的《開車心理學為什麼我們一開車就變了樣?》中講到的半小時生活圈。古羅馬城市大小的設定標準,就是從郊區走到城中心不超過半小時。西安城牆的南門、北門連線,就是城牆南北中軸線,也將內城平均分割成了兩部分。它最人性化的設定,可能也就是將來人們步行走到城中心的時間控制在半小時內,這也符合人體生活承受的一個規律。

隨著科技的發展,即便在交通運輸工具快捷更新的今天,我們的生活圈子,依然在遵守著半小時經濟圈、半小時生活圈。

閒時,不妨可以試著將自己的經常性活動區域劃一下,或許就會感覺到這個規律的神奇!

步行西安城牆有感:沒有建過城牆的城市,算不上真正的歷史城市

城牆作為冷兵器時代的重要防禦方法,其作戰防護功能,在建築時,肯定是被第一優先考慮的。

我是從東門上的,東門處的東關戰場,是小說《白鹿原》中二虎守長安故事中,1926年鎮嵩軍持續重點攻擊的城門。八個月的守城戰,城內軍民餓死四萬餘人。當年10月,馮玉祥率部從綏遠趕來解圍,才將鎮嵩軍逼到了潼關。不忘恩的西安人,在西城牆被戰火開啟的北邊的一豁口處,也就是馮玉祥將軍率部入城增援處,修建了一個新門,將其命名為玉祥門,以示紀念。

當然了,與城牆城門有關的革命故事還有小東門、勿幕門。

小東門,又稱為中山門,在馮玉祥將軍的倡議下於1927年開闢,其隨後率軍東征,出的就是中山門,可惜的是,出城後,馮將軍再未率師回到西安。

勿幕門,又稱為小南門,它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時犧牲的陝西最早的同盟會會員,被孫中山稱為“西北革命巨柱”的31歲的井勿幕將軍而開闢。

還有一個就是建國門,它也新中國建國後的新開城門,張學良將軍公館就坐落於該門裡的建國路邊。

步行西安城牆有感:沒有建過城牆的城市,算不上真正的歷史城市

登上城牆後,感覺城牆上,很寬闊、平坦,騎行租賃著腳踏車的人很多,更有電瓶觀光車穿梭其間。

木林的第一個做法,就是在城牆頂用步子大概地丈量了一下寬度,邁開步子跨了十六步。上面擺放古代大型防禦裝置,雙向通行運輸,騎馬快速增援,都綽綽有餘;即便古代軍士手持長槍,在上面也能輕鬆地對登城之敵形成合拳圈予以攻擊。

向外看,城牆上向外設定的敵樓、角樓、箭樓,既是觀察、屯兵、火力支援的重要場所,更與敵臺相互之間新近形成火力支援支撐。城牆上向外凸出的敵臺,可以三面防敵,間隔皆為120米,火力交叉點為60米,這個距離恰好是古代箭、弩擲槍等射遠類與拋擲類武器的有效射程和殺傷範圍。東西南北主城門處,均設有場地有限的甕城,既是屯兵屯器之處,更是對重點城門的二次防備。城牆下的空地,現在被改造成了環城公園,供人們休閒鍛鍊。再向外的護城河,也變改造成了景觀河。

向內看,城內的街坊成片不時還隨風飄來羊肉泡湯的香味,而今被打造成小吃城的永興坊人潮人湧。陝西唯一的藏傳佛寺廣仁寺的金瓦殿就在西北角的城牆內,還能看到院裡那棵被玻璃屋子包裹住的來自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樹。而今西安市兒童醫院所在地,就曾是大唐大理寺的舊址地。南城牆內,緊臨的就有名聞天下的碑林博物館,古色文化特色的書院門、湘子廟街。

向遠處看,東門外的萬壽八仙宮,曾是慈禧太后西安避難時的行宮駐足地。玉祥門外西北高低堡子處的秦章臺宮舊址,曾是楚王被秦昭王騙來時的會見處,也是趙惠文王的名相藺相如入秦向秦昭王獻和氏壁的覲見之處。

步行西安城牆有感:沒有建過城牆的城市,算不上真正的歷史城市

南門,又稱為永寧門,它最早建於隋朝初年,曾在二虎守長安保衛戰中被毀,2013年時被重建。這座新建的城門,成為了西安開放迎賓的視窗。在此上演的入城儀式,已經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

當我走到南門(永寧門)時,天色已經暗了下來,因為兒子快要放學了,急著趕回家,沒有再顧得上細看亂想,只得加快的步伐,匆匆走完了剩下的四分之一行程。將剩下的遺憾和不足,準備留給下次的環城公園繞行之旅。

步行西安城牆有感:沒有建過城牆的城市,算不上真正的歷史城市

晚上19時許,出城牆景區收費大門。

此時,西安的夜色已暗,在城牆內的公交站乘車後,從東門那高大寬闊的城門洞下如螻蟻般穿城而出,再次迴歸現實,匯入柴米油鹽的小民現實生活。

此時,城牆內外,均華燈照亮,霓虹閃爍,一片盛世太平景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