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雲南的省城在"雲南"

明清時期雲南的省城在"雲南"

雲南政區圖

在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張岱所著的百科類圖書《夜航船》中有這樣的記載:“雲南十四府,四十一州,三十縣,賦一十四萬,省城在雲南。(《夜航船·卷二地理部·疆域》)”眾所周知,雲南的省會是昆明,而之所以會出現與今人所知不同的記載,這還要回到明清時期的雲南去尋找答案。

明清時期雲南的省城在"雲南"

清朝疆域圖

明清時期的雲南,有“雲南”之名的行政建置由大至小,分別為雲南省、雲南府和雲南縣,而“雲南”之名就來自雲南縣。

《史記·西南夷列傳》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時期),天子發巴蜀兵擊滅勞洸、靡莫,以兵臨滇。。。舉國降,請置吏入朝。於是以為益州郡,賜滇王王印,復長其民。1956年11月在雲南省晉寧縣(今昆明市晉寧區)上蒜鎮石寨山古墓群發掘出一枚“滇王之印”,有力的佐證了這一歷史史實。

明清時期雲南的省城在"雲南"

滇王之印

滇王始祖為楚將莊蹻,楚頃襄王時期莊蹻領軍攻略西南,兵峰直達滇池一帶。楚頃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巴郡、黔中郡為秦國所奪,北歸之路斷絕,莊蹻便自立為王,建立滇國。秦朝時期曾在西南諸小國設定官吏,但不過數年秦亡漢興,因國力衰微鞭長莫及,漢朝勢力退至巴蜀一帶。漢武帝時期,隨著數次北征,匈奴北遁,漠南無王庭,漢武帝終於騰出手來平定西南。隨著以南越為代表的南方諸割據政權的次第削平,滇國成為了最後的不臣者。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元封二年),漢軍劍指西南,滇王降,其地設益州郡領二十餘縣,其治下便有“雲南縣”。雲南縣即為今日的雲南省祥雲縣,這也是最早名為“雲南”的地方,其縣治設在雲南驛(今祥雲縣雲南驛鎮)。

明清時期雲南的省城在"雲南"

祥雲縣

隨著歷史的變遷,雲南縣在滇西南的地位越發重要,“雲南”二字逐漸成為了中原王朝對這片土地的另一大稱謂。

季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春,諸葛亮平定南中,雲南縣升為雲南郡,直至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郡設縣止,後世的祥雲縣作為滇西南的軍政中心長達358年。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設定雲南州,州治設在今祥雲縣舊站村西。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李隆基冊封蒙舍部落首領皮邏閣為雲南王。唐玄宗天寶九年(公元750年),皮邏閣建南詔國,起兵反唐,後在雲南驛築雲南城。《宋史·本紀卷二十一》:(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二月癸亥(公元1117年3月9日),以大理國主段和譽(天龍八部段譽原型)為雲南節度使、大理國王。

明清時期雲南的省城在"雲南"

蒙哥攻宋

宋理宗淳佑十二年(1252年),忽必烈進兵大理,曾在雲南縣駐兵月餘。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已登基為帝的忽必烈,在原大理國地界設立雲南行省,這其中既有政治考量,恐也有追憶往昔之故。1276年時任雲南行省平章政事的元代政治家賽典赤·贍思丁,在全省設立路、府、州、縣等建置,並將省會城市由大理遷到了中慶路,其治所在昆明縣,同時設立雲南州隸屬大理路,至此昆明成為了雲南的中心。

明清時期雲南的省城在"雲南"

清末昆明城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傅友德、藍玉、沐英領軍平定雲南,朱元璋在此地設立雲南承宣布政使司,改中慶路為雲南府治昆明縣。雲南州降為雲南縣,隸大理府。

至此,雲南省、雲南府、昆明縣,同在昆明城內辦公,可以稱得上雲南的省會在“雲南”。清代依然如故。

明清時期雲南的省城在"雲南"

明代雲南建置

1913年民國初始,全國統一裁撤府、州等建置,雲南府不復存在,昆明成為了特別市,直屬省政府。雲南縣則在1918年因與省名相同,改為了祥雲縣。

關於“雲南”一詞的來歷,據《南詔野史》記載:彩雲現於龍興和山,縣在雲之南,故名“雲南”。因此作為最早被命名為“雲南”的地方,祥雲縣有著“彩雲之鄉”、“雲南之源”的譽稱。

明清時期雲南的省城在"雲南"

雲南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