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什麼叫“細節決定成敗”?來看楊金水的這個小動作

在裕王府的內部會議中,張居正對於浙江推行的“改稻為桑”政策有著如此擔憂——“辦不好的,不但辦不好,浙江的百姓恐怕還要遭殃”,事實證明,張居正的擔憂不無道理,這項國策剛一推行就為浙江百姓帶來了災難。時任“杭州知府”馬寧遠,封住了堰口,帶官兵踏苗,硬逼著老百姓改種桑苗。混亂之中,護苗的老百姓和踏苗的官兵發生了衝突,事情逐漸向失控的局勢發展。

將帶頭鬧事的齊大柱抓住以後,馬寧遠和齊大柱之間有一段極為經典的對話。

大明王朝:什麼叫“細節決定成敗”?來看楊金水的這個小動作

為了震懾抗拒踏苗的百姓,馬寧遠命人抓了“心中不平”的桑農齊大柱,而後給他按了這樣一個罪名:

“你在王直那兒當什麼頭目?”

王直,倭寇頭子,得到齊大柱“我不認識王直”的回答後,馬寧遠如此迴應:

“到時候,你就會說認識了。”

自古以來,官府想要整治百姓,或者對付同僚,最有效也最直接的一個辦法就是給他安上一個“通敵”或者“謀反”的罪名。在倭寇橫行的浙江地區,“通倭”無疑是一個最容易找到,也最具震懾性的罪名。只要背上了這個罪名,百姓就會立馬成為案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

而後,馬寧遠又開始了官府震懾百姓最有常見的另一招——恐嚇。

“都聽了,改稻為桑乃是國策,上利國家、下利你們,我就不明白了,這天大的好事為什麼就是推行不下去?今天居然還聚眾對抗,現在我明白了,原來是有倭寇在煽動。繼續踏苗,敢阻撓的,有一個抓一個,和這幾個一同押往杭州。”

敢阻攔我踏苗,你們就是“通倭”的罪犯,就要被關進監牢,怕不怕?

戚繼光前來將踏苗官兵帶走後,百姓試圖群而攻之,解救被抓的百姓。只是,面對憤怒的百姓,馬寧遠依然穩如泰山。到底是鄉里出身,深知百姓的弱點和恐懼所在。再來看馬寧遠的“震懾”言論:

“本府臺現在就一個人站在這裡,敢造反的就過來,把我扔到這河裡去。改稻為桑乃是國策,你們要麼自己改,要麼賣給別人去改,死一千個人、一萬個人,全浙江的人死絕了也得改。戚繼光把病帶走了,朝廷還有百萬官兵,聚眾對抗,本府臺這條命就陪著你們。”

“通倭”的罪名,你們不怕;“謀反”的罪名,你們怕不怕?真把事情鬧大了,朝廷派兵鎮壓,你們怕不怕?

大明王朝:什麼叫“細節決定成敗”?來看楊金水的這個小動作

將局面控制住以後,馬寧遠返回杭州城,城中的大官們正在聽曲招商,一副“商女不知亡國恨”的感覺,我有吃有喝有曲兒聽,哪怕百姓死活!

解析這段劇情之前,我們需要對劇中浙江官場的人物予以詳細介紹:

胡忠賢:浙直總督兼浙江巡撫,同時還兼領兵部尚書銜,是執掌浙江軍政大權的一把手。同時,他還是嚴嵩的學生,屬於“嚴黨”。

鄭泌昌:浙江布政使,相當於主持日常行政工作的常務副省長,浙江二把手,“嚴黨”。

何茂才:浙江按察使,相當於省政法委書記,浙江三把手,“嚴黨”。

馬寧遠:杭州知府,相當於杭州市長,胡宗憲一手提拔,“嚴黨”。

譚綸:裕王派到浙江,負責拉攏胡宗憲,現任“總督署參軍”,武職,不參與地方行政,“清流黨”。

現在,你明白嚴嵩為何要在浙江省推行“改稻為桑”的國策了吧?除了氣候使然這個客觀原因外,浙江官場的一、二、三把手,再加上一個省會城市的市長都是“嚴黨”成員,地方官員聽話才好辦事,地方官員聽話才好斂財。

除此之外,還有本文的主角——楊金水,江南織造局兼浙江市舶司總管太監,“司禮監掌印太監”呂芳的乾兒子,不參與浙江地方政務,只負責一件事——低價買來絲綢,高價賣出去,為宮裡掙錢。

跟隨馬寧遠一共來到杭州的百姓,包圍了總督署,馬寧遠趕緊請來了一把手胡宗憲處理。而後,胡宗憲召集鄭泌昌、何茂才、馬寧遠,再加上譚綸和楊金水開會,商討對策。

大明王朝:什麼叫“細節決定成敗”?來看楊金水的這個小動作

這裡,我們需要注意一下幾個人就坐的位置:胡宗憲、鄭泌昌、馬寧遠坐在內室;楊金水,坐在外室;譚綸,正在向內室慢慢走來。

會議剛開始,譚綸剛剛走進會場,馬寧遠就第一個站了出來:

“哼!我們在前面賣命,別人在後面拆臺,乾脆說吧,朝廷改稻田為桑田的國策還要不要人幹?要這麼幹,我們可幹不了。”

很明顯,這是針對譚綸的指責,更是暗指對譚綸背後的“清流派”不滿。

注意,馬寧遠是胡宗憲的人,又是在替“嚴黨”說話,胡宗憲這個嚴嵩的學生,該怎麼站位?

支援馬寧遠,裕王會不會生氣?

支援譚綸,嚴嵩和龐大的“嚴黨”會不會生氣?

來看胡宗憲無懈可擊的反應——對著已經走進內間的譚綸,吩咐道:

“外面坐著去!”

這個吩咐究竟高明在哪裡?我們用最直白的話來解釋一下:

胡宗憲袒護了“裕王一派”:譚綸啊,他們要攻擊你,你還是坐在外面吧。

胡宗憲還袒護了“嚴黨一派”:譚綸,你給我滾出去,我們“嚴黨”成員開會呢,你只配坐在外面。

更關鍵的是,就算嘉靖皇帝在場,胡宗憲也能給出一個極為合理的解釋:我們這是行政官員開會,譚綸一個軍職官員,不適合坐在內室。

所以,無論身處官場還是職場,領導的話請小心應對、認真領會,要不然你真會落得這樣一個境地——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大明王朝:什麼叫“細節決定成敗”?來看楊金水的這個小動作

好,會議繼續,布政使鄭泌昌發言:

“怎麼會鬧出今天這個事兒來,我也不明白。四個月過去了,朝廷叫我們改稻為桑,還不到兩成;內閣幾天一個急遞責問我們,這才叫馬知府他們趕著去幹。今天織造局談生意,我們大家都在場,五十萬匹絲綢年底前要交齊,可我們浙江卻產不出這麼多絲,到那個時候啊,恐怕就不只是內閣責問了。”

強調了當前局勢下的具體不足,強調了當前面臨的具體壓力,更強調了如此不足和如此壓力下的具體難題;最後,還扔下了一個極具震懾性的威脅。

要說鄭泌昌能做到布政使這個級別,確實不簡單,留下威脅的同時還不忘追加一句極有可能出現的設想:

“楊公公他們在呂公公那裡交不了差,呂公公在皇上那裡也交不了差,這帳一路算下來,我們這些人只怕不是撤差就能了事的。”

總之一句話,改稻為桑如果進行不順利,咱們輕則罷職免官,重則人頭落地,嘉靖皇帝如果再高高興,興許還能落個株連家人的重懲。

然後,按察使何茂才伸頭看了一眼楊金水後,站起來說道:

“我看是有些人在和朝廷對著幹,省裡調兵給馬知府去改桑田,就是為了防著刁民鬧事。現在好了,刁民都鬧到總督衙門來了,到底是誰下調令叫戚繼光把兵帶走的?當著部堂大人,還有楊公公在,自己說清楚。”

何茂才到底是負責公檢法的按察使,說起話來就是有氣勢,更重要的是,何茂才還將鄭泌昌所指的具體罪過落實到了具體責任人的身上。

注意何茂才這句話之前的動作——伸頭看了看楊金水。很明顯,這句話就是說給楊金水聽的,就是希望透過楊金水向宮中傳達,將浙江當前的工作問題歸結到譚綸,也就是裕王的身上。

大明王朝:什麼叫“細節決定成敗”?來看楊金水的這個小動作

好,又輪到胡宗憲出場的時候了。

“是我叫戚繼光把兵帶走的。”

一句話,回答了何茂才的問題;然後,扔下一臉錯愕的何茂才,繼續發問:

“以官府的名義向米行上的米市借貸一百萬石糧食,現在借貸了多少?”

負責該項工作的布政使鄭泌昌回答道:

“很少,都說缺糧。”

胡宗憲繼續發問:

“從外省調的糧呢?”

鄭泌昌明顯有些心虛了,無奈回答道:

“和往年一樣,一粒也不願意多給。”

不給出調兵的理由,不安撫布政使和按察使的不滿情緒,反倒直接扔出了兩個問題,胡宗憲到底要幹嘛?

“改稻為桑”是國策,必須推行;但是在正月十五的“御前會議”上,這件國策推行是有一個大前提的,那就是必須保證百姓有飯吃。這個大前提你們都沒完成,憑什麼要求百姓痛痛快快地答應“改稻為桑”呢?

別人質問的時候,如果你急著解釋,急著給出答案,你就先失去了主動權,立馬就會處於劣勢。

任何問題都有一個大的前提,大的框架,這些前提和框架,他們是不是已經實現,就是你反擊的關鍵所在。

當然,如果你真沒理,乖乖聽訓就是!

大明王朝:什麼叫“細節決定成敗”?來看楊金水的這個小動作

好了,掌握了對話的主動權以後,胡宗憲開始了一段長篇發言:

“我是浙直的總督,又兼著巡撫,朝廷要降罪都是我的罪,百姓要罵娘該罵我的娘。”

不用威脅我,這件事辦不好的結果如何,我心裡有數,而且我才是最應該擔心的那一個。

“該稻田為桑田是國策,必須改;可桑苗今年只能養兩秋蠶,嫩葉產的絲換不回口糧,官府不借貸糧食,只叫稻農把稻田改了,秋後便沒後飯吃,就要出反民。”

你們只擔心宮中和內閣問責,可如果轄區內出現造反的情況,你們就知道到底哪件事更嚴重了。

“每年要多產三十萬匹絲綢,一匹不能少,可如果為了多產三十萬匹絲綢,在我浙江除了三十萬個反民,我胡宗憲恐怕一個人頭是交代不下來的。”

“改稻為桑”如果推行不順利,朝廷會治我的罪,你們也只需要承擔次要責任;可如果造反的情況出現,我跑不了,你們也絕對跑不了。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該怎麼辦,你們掂量著辦吧。

這才叫威脅,這才叫震懾,這才叫從實際情況出發給出的讓人無法反駁的回擊!

一看改稻為桑的事情要擱置,楊金水必須站出來了:

“部堂大人,你們浙江的事兒我管不了,可織造局的差事是我擔著,今兒這筆生意我可是替朝廷做的,眼下從江寧織造局、蘇州織造坊歸到江南織造局的庫存,總共也就十幾萬匹。照兩省現有的桑田趕著織,一年之內分期付貨,到時候還短二十多萬匹。那時候,內閣不問你們,宮裡可得問我。”

所謂“在其位,謀其政”,我擔著織造局的差事,就只考慮織造局面臨的難題。你們改不改稻田,我不管;我織造局的絲綢年底生產不出來,我可沒法交代。到時候,如果宮裡問罪,我可實話實說,該是誰的罪過就是誰的罪過。

大明王朝:什麼叫“細節決定成敗”?來看楊金水的這個小動作

楊金水的這句話分量很重,得罪了宮裡,就等於得罪了皇上,胡宗憲乃至全體浙江官員還活不活了?

楊金水,不是胡宗憲的下屬,不能用老辦法反擊;但楊金水是不是“司禮監”的下屬,是不是嘉靖皇帝的下屬?

好,那我就按照皇上定的規矩辦事,嚴格按照“改稻為桑”的具體順序開展工作:

“那好,所有的事我今天就給朝廷上奏疏,請朝廷督促臨省給我調糧,布政使衙門和按察使衙門,現在裂開向各米行催貸糧食,所有的借據我胡宗憲加蓋總督衙門的印章。運河上每天都是運糧的船,有借有還,為什麼就借貸不到?不願借糧的,以囤積居奇問罪;逼他們,總比逼老百姓造反好。”

注意,這件事仍然和你楊金水無關,這是我和朝廷之間的事兒。既然朝廷答應先保證百姓吃飽飯,我就先把這件事完成,至於年底的絲綢能不能生產出來,那就得看“借糧”、“調糧”的事情完成的怎麼樣了。

對於胡宗憲的這一招,楊金水明顯沒了應對辦法,只得站起身子,選擇了離開。只是,在離開之前,楊金水有一個小細節值得我們注意:他衝著譚綸,輕輕地彎了彎腰,打了一個招呼。

楊金水,為何能夠被“司禮監”派到杭州,執掌江南製造局、浙江市舶司這等要害衙門?

大明王朝:什麼叫“細節決定成敗”?來看楊金水的這個小動作

細節決定成敗!

楊金水,不歸浙江制約,更不歸胡宗憲管轄,所以,他不必理會浙江官場上的所有人;但譚綸的背後可是裕王,裕王可是未來的大明皇帝,能夠直接決定自己未來的仕途高度乃至生死結局。

更重要的是,在譚綸面前,也就是在裕王面前,楊金水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呂芳。就這一個小細節,呂芳在裕王心中的形象就能加分不少;就這一個小細節,呂芳對楊金水的重用就不容挑剔。

(本文僅基於《大明王朝1566》具體演繹情節和人設解析,並不以歷史史實為依據,個人觀點,歡迎提出批評意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