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鐘新聲——海口鐘樓

海口鐘樓,位於海南省海口市區北部長堤路海口兒童公園內,1987年由海口市人民政府撥款改建,按原鐘樓原貌撥款使用,並於當年12月15日竣工。建了以後成了海口的一大景觀,被稱為古鐘新聲。鐘樓朝向入海口,南面中山橫街與中山路相對,北臨海甸溪,依街傍水,氣勢磅礴,景緻極佳。海口鐘樓是海南省的文物保護單位。

古鐘新聲——海口鐘樓

海港鐘樓歷史悠久,康熙二十四年(1686年),海口設立了統管本島十個海港的海關總口,國內沿海港口及東南亞各國往來商船日益增多,咸豐八年(1858年),海口遷建海港,來往客商顯著增加。

古鐘新聲——海口鐘樓

一九二三年,海口航運通商發達,港口繁榮,商業繁榮,民國十二年,但是那時海口市還沒有一個統一標準的計時設施,這給交通,商務和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古鐘新聲——海口鐘樓

民國17年(1928年)愛國商人周成梅先生髮動僑胞捐助,仿效廣州、上海等沿海城市,精心設計,於1929年在遙對入海口的長堤馬路碼頭上修建海口鐘樓,供統一統一使用。大鐘樓混雜結構,高五層,面積16平方米,牆體用紅磚、白石灰塞縫合。五層設大鐘,由七塊2公分厚的大理石四面鑲嵌在一個直徑2米的鐘面上,時鐘在理石上,用鉛筆塗黑,時鐘針長度為0。96米,分時針長度為1。6米,報時聲音由兩個大、小生鐵鑄成的鳴鐘發出,每30分鐘報時一次。那時的大鐘是一卷10多米長的鋼絲繩,另一端吊著一個大鐵碗,用垂直的重量起動行走,吊砣從四樓垂下,歷時兩天,所以,每隔兩天就要轉動一次大鐵碗,週而復始,時間更為精確。

但是這樣拖泥帶水的經營,已經不能適應海南辦大特區的形勢的需要,於是1987年,海口市人民政府對其進行了改造,改造的土地面積為110。25平方米,建築面積為27。56平方米,建築高度為27。3米,鋼筋混凝6層建築,外觀雄偉壯觀。上海電子鐘錶選用555版的電子鐘,四邊鐘的表面由直徑2米的塑膠製成,時針長0。53米,分針1米,30分鐘一次報時,由擴音器從4個大喇叭播放,音樂清晰度高,音量大,旋律優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