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東西背後的心理學:是什麼讓你管不住錢包,不知不覺多花了錢?

五一的時候大家有沒有出去玩呢?趁著五一假期,我報了一個四天三夜的三亞旅遊團。我們這個團是純玩團,食宿安排都很好。去之前,我就對自己說,這次旅遊絕對不買紀念品。結果,回來的時候,還是買了大包小包的東西。

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出門逛街說好不買東西的,結果還是買了自己本沒打算買的東西;本來只打算買低價位的東西,結果卻花了大價錢買了高檔貨;買奶茶本來想要中杯,老闆說,加1塊錢就能換成大杯,你一想只多一點點錢就能有更多的奶茶,就同意了。

為什麼我們控制不住自己掏錢的手呢?其實,這背後都是購物心理學在搞鬼。

買東西背後的心理學:是什麼讓你管不住錢包,不知不覺多花了錢?

誘餌效應

如果貨架上有兩個商品,一個質量看上去明顯比另一個差,但是兩者的價格相當,你會買哪個呢?毫無疑問,你會買質量看上去好的那個。這個時候,你甚至都不會考慮市場價是多少。而這兩個商品擺在一起,其實是商家的伎倆,就是為了推質量看起來好的那個商品。

同樣的方法還有贈品法,兩款差不多的商品,價格也相當,一款有贈品,一款沒有贈品,一般人肯定會選擇有贈品的那款。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加錢送贈品或升級產品,商家會告訴你,只有多加一點點的錢就能換到一個看起來挺有價值的東西,這時候大多數人會願意多花一點錢。

誘餌效應在引導消費上很普遍,它利用的就是人們“賺到了”的心理:同樣的價格買了質量更好的東西,賺到了;多花一點小錢,就得到了看起來很有價值的東西,賺到了。至於是否真的賺到了,並不重要,關鍵是讓人產生“賺到了”的感覺。

買東西背後的心理學:是什麼讓你管不住錢包,不知不覺多花了錢?

降位標價法

從心理學上說,商品標價的數字位數越多,人們感覺就越貴。

有一個實驗,商家把商品標價的1000元劃掉,在旁邊標價999元,結果這個商品的銷售量上升了15%。不過是少了一塊錢,但是因為數字位數下降了,人們就感覺便宜了很多。

所以我們在商場上經常會看到標價為99或999之類的商品,並不是商家偏愛9這個數字,而是這樣標價會讓消費者感覺便宜。

買東西背後的心理學:是什麼讓你管不住錢包,不知不覺多花了錢?

製造稀缺

最近我在看淘寶直播,也剁手了好幾件衣服。有些衣服其實也不是非要不可,可是主播玩了個小伎倆,我就忍不住下單了,還生怕沒買到。

她是怎麼做呢?主播會不定時地推出限時秒殺價,這個價格比商品標價要低很多,有時候可能只是五折。主播會先問直播間的水友們,有沒有人想要這個商品,有的話就扣“1”。然後她會說,現在我們有一個秒殺價,是給關注我們的粉絲的福利,只有50件,想要的寶寶趕緊去拍。

價格很低,數量有限,一下給人一種“搶到就是賺到”的感覺。這時候什麼理智都通通拋到腦後,只想趕緊下單,生怕手慢了被搶光了。

我們很常見的還有淘寶店的限時搶購,也是一樣的道理,就是利用稀缺的原理,讓你控制不住想要下單的慾望。

買東西背後的心理學:是什麼讓你管不住錢包,不知不覺多花了錢?

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或某事做出判斷時,容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資訊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錨定效應也是商家慣用的手法。

比如我們經常看到商場促銷,會寫著“原價XX,現價XX”(原價的價格比現價要高),我們就會覺得現在買這個商品真是划算啊。

有時候商家會故意提高價格,然後再降價出售,實際上降價後的價格就是他原來的賣價。這樣的手法也會讓不明所以的消費者產生撿到便宜的感覺。不過同樣的手法用多了之後就不靈了。以前雙十一的時候就爆出過商家用這種手法促銷,後來很多人就對雙十一是否真的優惠產生了質疑。

買東西背後的心理學:是什麼讓你管不住錢包,不知不覺多花了錢?

以上幾個心理效應都會刺激我們消費,那是不是知道這些原理之後就能管住shopping的手呢?答案可能會讓你失望。美國消費心理學家基特亞羅表示,大多數人決定是否購買商品所花費的時間都不到一秒。購買是一種情緒化的反應,在你產生想要購買的慾望時,下一秒你就會付款了。

所以要管住自己購物的手,最好在購物之前就理性規劃好自己的支出比例,並嚴格按照自己的規劃執行。

比如,你可以給自己計劃本月用在買衣服上的費用為600元,並且把這600元存在單獨的一個賬戶裡(舉個例子:V信錢包),當你買衣服的時候,就用V信錢包裡的錢付款。當V信錢包裡錢不夠支付時,你就知道這個月買衣服的花費超標了,就不要再買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