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語文課本里的泰山挑山工嗎?如今他們已不足10人

“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擔,扁擔兩頭的繩子掛著沉甸甸的貨物。”這是上世紀80年代初作家馮驥才筆下的泰山挑山工,他們的形象被寫入了校園課本中,刻進了無數人的童年回憶裡。

時隔近四十年,當我們再次攀爬泰山,把目光聚焦到這群特殊從業者身上,發現他們步伐堅定,脊樑堅挺,精神堅韌如初。

資料圖:泰山挑山工。王德全 攝

還記得語文課本里的泰山挑山工嗎?如今他們已不足10人

資料圖:泰山挑山工。崔師傅 攝

一條扁擔,兩根編織繩,纏繞捆綁;一副身板,挑起貨物,一步一步拾級而上。挑山工自古有之,據史料記載,古代帝王祭拜天神地祇的祭祀品便是由人肩挑至山頂,這份古老職業延續至今,仍舊不可或缺。

還記得語文課本里的泰山挑山工嗎?如今他們已不足10人

還記得語文課本里的泰山挑山工嗎?如今他們已不足10人

還記得語文課本里的泰山挑山工嗎?如今他們已不足10人

還記得語文課本里的泰山挑山工嗎?如今他們已不足10人

資料圖:泰山挑山工。王德全 攝

泰山海拔1540米,山頂的物資輸送全靠挑山工的硬實肩膀和勤快腿腳。大到桌椅板凳,小到礦泉水、泡麵,不論貨物大小輕重,他們跋涉山川,都要將其運送到目的地。偶爾有“龐然大物”,更是需要眾挑夫合力運送。

十餘名泰山挑山工合力將重物運至山頂。李欣 攝

挑山工們從泰山底部徒步向上,合力將貨物送到位於泰山頂部的碧霞祠。李欣 攝

上世紀八十年代,泰山開始建設纜車、索道、房屋等大型工程,大量繁重貨物都憑人力密集運輸,這也是挑山工職業的黃金時期。而當現代設施日漸完善時,挑山工也在慢慢消失。現在,從泰山中天門到南天門,途經地勢險要的“泰山十八盤”,是挑山工最繁忙的路線。

還記得語文課本里的泰山挑山工嗎?如今他們已不足10人

還記得語文課本里的泰山挑山工嗎?如今他們已不足10人

資料圖:爬山累得走不動的遊客,由挑山工們抬著上山。王德全 攝

這段山路,年近半百的王榮泉已經走了30餘年。揹著百斤貨物,他步履紮實地走過陡峭石階,步子不快,身材削瘦,飽經滄桑的手滲著一層泥色,搭在扁擔上控制平衡。“年輕時,我從中天門到南天門來回兩個小時,現在年紀大了,走路慢了,來回要5個小時,只能擔百來斤貨物。”王榮泉邊扛貨邊感嘆著。

還記得語文課本里的泰山挑山工嗎?如今他們已不足10人

挑山工王榮泉正在運送貨物。郝學娟 攝

他依靠挑山工的工作養家餬口,贍養父母、貼補家用、供孩子讀書,一份單薄收入被掰成好幾份用。尋常月份,自己蝸居在半山腰簡陋的屋子裡,吃饅頭鹹菜,節儉度日,農忙時節就下山回家幹活。山上生活條件艱苦,體力勞動辛苦,挑山工的堅韌不拔精神幾十年如一日地支撐著王榮泉。

還記得語文課本里的泰山挑山工嗎?如今他們已不足10人

挑山工在打包貨物。郝學娟 攝

王榮泉說,希望自己能給家裡的孩子做個榜樣,將來不管做什麼工作,也能學會這種吃苦耐勞、鍥而不捨的精神,有恆心、有毅力,幹一行就愛一行。

因為喜歡挑山工這份職業背後所蘊含的精神,夏玉國也成為了其中一員。時節已入初冬,他仍穿著一件單薄的藍色工裝、一雙黑色老布鞋,肩上挑起負重累累,腳下卻步步穩健,彷彿有一股力量在支撐著他微駝的身板。

還記得語文課本里的泰山挑山工嗎?如今他們已不足10人

因為喜歡挑山工這份職業背後所蘊含的精神,夏玉國也成為了其中一員。郝學娟 攝

“被挑山工的精神吸引了,一路打聽著過來找活幹”,夏玉國語氣誠懇地說,雖然山上居住環境簡陋,淡季也掙不了多少辛苦錢,但挑山工身上所烙印的勤懇務實、默默無聞的勞動者底色讓他心生敬佩,並不自覺地想加入其中。

“挑山工的工作對體力要求比較高,加之山上食宿條件艱苦、待遇並不樂觀,願意從事這個職業的人越來越少。”泰山挑山工隊長趙軍介紹說,2010年之前,挑山工隊人員多達近三百人;2010年以後,只有20多人;現在,僅剩不足10人。“人員越來越少,我們也很焦慮下一步物資誰來運。”

還記得語文課本里的泰山挑山工嗎?如今他們已不足10人

圖為挑山工宿舍。郝學娟 攝

2013年,當馮驥才尋訪“最後一代挑山工”時也曾發出這樣的無奈感慨,“我心中有一種憂慮和蒼涼感,這正是這些年來那種搶救中華文化常有的情感,竟然已經落到挑山工的身上。”

影片 楊飛 攝

對許多人而言,爬泰山是為了攬山川之美,觀賞“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風光,但對挑山工來說,這裡卻是謀生計、討生活的地方。

他們靜默無言地穿梭於如織遊人中,同樣的一段路程要用比遊客多數倍的時間和體力,他們一肩扛風雨,一肩挑人生,早已與泰山相融相生,成為泰山精神的最佳註腳。

還記得語文課本里的泰山挑山工嗎?如今他們已不足10人

“五嶽獨尊”刻石,為泰山標誌性景觀題刻。王德全 攝

“挑山工,挑山工;

性實在,不談空;

步步穩,擔擔重;

汗如泉,勁如松;

頂烈日,迎寒風;

春到夏,秋到冬;

青春獻泰山,風光留大眾;

有此一精神,何事不成功。”

時代飛速變遷,他們被迫成為“瀕危工種”,不敢想象,如果有一天這個職業“後繼”無人,挑山工的精神何以依附,這份寶貴文化又如何傳承?

版權宣告: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