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館之寶]臨淄區齊文化博物館:錯金銀戰國犧尊

[鎮館之寶]臨淄區齊文化博物館:錯金銀戰國犧尊

[鎮館之寶]臨淄區齊文化博物館:錯金銀戰國犧尊

□周東昇

“齊國最富,楚國最大,秦國最強……”這是史學界對戰國七雄的一致評價。臨淄作為齊國都城長達800餘年,成為當時東方最大、最為繁華的城市之一。入藏於臨淄區齊文化博物館的一件戰國犧尊,不僅造型獨特,生動神秘,而且完美展示了錯金銀技藝的最高水準,因而被稱為國之瑰寶。

1982年7月17日,在臨淄區稷下街道商王村磚窯廠,西齊村村民齊中華帶著5名村民和自己十六七歲的兒子正在挖取做磚坯用的沙土。晚上,他們突然挖到厚約20釐米的石子層,齊中波立即扒拉開周圍的沙土,露出了一塊金屬樣的東西,形狀像是動物的腿。 待全部出土,大家發現,此物件通體灰綠色,造型奇異。生活在齊國故都的人對地下挖掘的東西都有著異乎尋常的敏銳判斷,“這是文物!”齊中華說道。他用手抹去上面的泥土,發現這是個牛形的器物,身上鑲嵌了許多金絲、銀絲,左眼球是塊“黑寶石”,但右眼的寶石缺失。齊中華等人判斷這件文物非同一般,要趕緊獻給國家。臨淄文物管理所接收了齊中華送來的“牛”。

恰巧當時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臨淄設了工作站,工作站的文物專家羅勳章看到銅牛後,立刻說出了這件文物的名稱——犧尊。經過多位專家鑑定,這件文物被確認是一件戰國時期的金銀錯鑲嵌銅犧尊,系國家一級文物。

犧是古代宗廟祭祀用的純色牲;尊,同“樽”,是古代盛酒的禮器;而犧尊則是異常貴重的禮器。尤其難得一見的是錯金銀工藝,這是我國古代金屬細工裝飾技法之一,最早見於商周時代的青銅器。

該件犧尊設計獨特大氣,工藝嫻熟精美,彰顯出齊國當時的富足與強盛。整體長46釐米,高28。3釐米,重6。5公斤,仿牛形,昂首豎耳,四肢粗壯,雙目圓睜。由頭顱、體、蓋分鑄而成,首體接合處,合縫痕被項圈巧妙遮掩,項圈寬1釐米,嵌16枚橢圓形銀珠,突起如鈴;口角左右錯銀絲兩道,各嵌8枚銀質星點,以示鬍鬚;頭頂及雙目間至鼻樑上端鑲嵌綠松石,眼球以墨晶石裝點,兩側眉毛系各嵌7枚長方形綠松石;牛背上有一蓋,蓋為一個扁嘴長頸禽,禽頸後折,嘴緊貼背部,巧成半環形蓋鈕。

自秦漢魏晉至今,齊國犧尊的發現,見於記載的有:曹魏時期,在魯郡(今曲阜、滕州、泗水一帶)地中發現齊大夫子尾陪嫁其女兒的犧牛形酒尊一件,有銘。西晉永嘉(307-312年),曹嶷在青州發掘齊景公冢時得二尊,也均作犧牛形。而臨淄這件犧尊,無論從工藝還是文物價值來說,都是出類拔萃的。

遺憾的是,這件犧尊作為陪葬品,其墓主人的身份一直難以確定。犧尊出土後,文物考古專家曾多次到出土現場勘察過,但未發現其他文物,只能斷定曾是戰國某貴族墓地,但更詳細的情況就不得而知了。犧尊有著十分流暢的線條,兩千多年前的祖先,是如何將它鑄造成功的?牛身上覆雜華麗的金銀絲,又是怎樣鑲嵌上去的……種種疑問,更增添了犧尊的神秘色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