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會·旅遊 | 青藤書屋

七夕會·旅遊 | 青藤書屋

到紹興,先不去三味書屋,不去沈園、蘭亭,而是找“青藤書屋”。曲曲折折的小巷,高高低低的石板路,跌跌宕宕的心情。

明代文學家袁宏道說,曾偶爾得到一本詩集,叫《闕編》,印刷和紙張都極差,字跡模糊得幾乎認不出。但“稍就燈間讀之,讀未數首,不覺驚躍”,於是呼朋友,“兩人躍起,燈影下,讀復叫,叫復讀,僮僕睡者皆驚起。”

之前,袁先生到紹興,“見人家單幅上有署‘田水月’者,強心鐵骨,與夫一種磊塊不平之氣,字畫之中,宛宛可見。意甚駭之,而不知田水月為何人。”朋友告訴他:“此餘鄉先輩徐天池先生書也。先生名渭,字文長……今卷軸題額上有田水月者,即其人也。”

上面的內容,清康熙年間吳楚才、吳調候編《古文觀止》“徐文長傳”時,竟將其漏掉了。袁宏道的“徐文長傳”慷慨悲涼:“文長既已不得志於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走齊、魯、燕、趙之地,窮覽朔漠。其所見山奔海立,沙起雲行,風鳴樹偃,幽谷大都,人物魚鳥,一切可驚可愕之狀,一一皆達之於詩。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滅之氣,英雄失路、托足無門之悲……”將原文拼齊,讀之再三,使人掩卷長嘆。紹興前觀巷大乘弄10號即徐文長故居“青藤書屋”。

曾在博物館看徐文長的長卷《雜花圖》。畫花卉,縱橫塗抹,暢快淋漓。潑墨牡丹灑脫,墨荷墨彩繽紛。野逸的花草、蘭葉、山石……錯雜紛披、筆墨狼藉,蕭散,自在,放達,自信,無拘無束,生氣勃勃,觀之如坐山陰野花雜樹間。

在博物館淡淡的燈下,我想象他該有一支怎樣的筆、一枚怎樣的硯、一張怎樣的畫案,以承載他的情緒、他的靈動?該有怎樣的書屋、怎樣的窗、怎樣的院子,才能容得下他的散淡大真之氣?現在終於來到他的院子和書屋。

程十發先生晚年書畫俱老,“乾裂秋風,潤含春雨。”曾經用一支“茅龍筆”,在一個元旦的清早,書寫行草作品。恣肆縱橫,奇崛勃鬱。他寫的,正是徐渭的《女芙館十詠》。十發翁與徐文長在哪裡產生了共鳴?

在“青藤書屋”的院子裡漫步。見書屋之東有一小園,園內種植徐渭生前所喜芭蕉、石榴、葡萄等植物。書屋之南有一大大的月洞門,裡有青藤一棵及一方小池。園門上刻有徐之手書“天漢分源”,就是袁宏道驚訝的“強心鐵骨”“磊塊不平”之書體。

“青藤書屋”座落在一條深巷盡頭,小巷很深,很窄,青瓦青磚牆。一條碎石鋪就的小路蜿蜒。路之盡頭,就是書屋。屋旁有翠綠的芭蕉,屋角有老藤蟠曲。

書屋坐北朝南,三間平房,一排花格長窗依於青石窗檻上。我尤喜歡這書屋的窗。它長,一扇一扇的連著,潔白明淨柔和,長廊般嫵媚,就像未落筆時的素色長卷;有兩扇還臨著窗下小池。窗邊放著明式書桌。推開花格窗,就是一池靜水。池邊有兩株古樹,一蠟梅、一青藤。明代文人情趣幽幽而來。據說這株青藤也和徐渭一樣命運多舛,先是被雷電擊中,枯了一半;留下的一半後來也連根被拔了,現今是移植補栽的。抬頭看屋裡徐的自書對聯:“幾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不曉得說些啥才好。

而與他幾乎同時,在世界的另一邊,義大利正在隆起同樣的藝術高峰——偉大的米開朗基羅。(趙韓德)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