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中的“小石頭”總是搗亂?其實治療很簡單!

人的耳朵分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在人體的內耳中,存在著一個被稱為耳石器的器官,耳石器表面覆蓋一層耳石膜,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結晶與蛋白質,其中的碳酸鈣結晶就是我們俗稱的“耳石”,它體積非常微小,只有在電鏡下才能看清楚。

耳石器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讓人感知重力和線加速度,比如在坐過山車和跳樓機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感覺到速度的改變和上升時的傾斜等等,這些都是耳石器在感知和傳遞資訊。而當機械震盪、內耳缺血、血管痙攣或區域性毛細胞功能衰退等改變時,耳石膜上附著的耳石就會脫落並進入半規管中,在重力的作用下刺激半規管中的感受器,繼而引起患者出現旋轉性眩暈、噁心、嘔吐等症狀,在臨床上這種感覺常被稱為耳石症,又叫做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此外,迷路炎和前庭神經炎導致內、外淋巴液成分改變,代謝紊亂及上皮變性;梅尼埃患者膜迷路積水等也是作為共識的引發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病因。

耳朵中的“小石頭”總是搗亂?其實治療很簡單!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是一種相對於重力方向的頭位變化所誘發的、以反覆發作的短暫性眩暈和特徵性眼球震顫為表現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復發。典型的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發作的誘因是患者相對於重力方向改變頭位(如起床、躺下、床上翻身、低頭或抬頭)時突然出現的短暫性眩暈,通常持續時間不超過1分鐘。

目前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通常認為有耳石顆粒受重力作用相對於半規管管壁發生位移,帶動內淋巴液刺激其中的感受器而引起的管結石症與耳石顆粒脫落後黏附於壺腹嵴嵴帽上,導致嵴帽相對於內淋巴的比重改變,使其對重力敏感而引起的嵴帽結石症兩種。

2017年國內首個比較完善和規範化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診療指南《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診斷和治療指南》釋出。17指南首次提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診斷標準:

一、相對於重力方向改變頭位後出現反覆發作的、短暫的眩暈或頭暈(通常持續不超過1 min);

二、位置試驗中出現眩暈及特徵性位置性眼震;

三、排除其他疾病,如前庭性偏頭痛、梅尼埃病、前庭神經炎、後迴圈缺血等。

最後,眼球震顫特徵作為衡量眩暈病症型別的輔助要素之一,亦是十分關鍵的。

而在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治療上,17指南也有介紹,在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臨床治療上通常會採取以下四種方式:

一、手法復位

手法復位治療是門診中最為常見的治療耳石症手段之一,目前採用較多的為Epley法、Semont法、Lempert法、Gufoni法、Yacovino法等,和針對手法復位操作困難患者的耳石復位儀輔助復位,但復位時應注意根據不同半規管型別選擇相應的復位方法。

耳朵中的“小石頭”總是搗亂?其實治療很簡單!

耳朵中的“小石頭”總是搗亂?其實治療很簡單!

耳朵中的“小石頭”總是搗亂?其實治療很簡單!

二、藥物治療

原則上藥物並不能使耳石復位,但鑑於耳石症可能和內耳退行性病變或其他眩暈疾病有關,我們在治療上可搭配使用該類疾病治療藥物,而當合並其他疾病時,應同時治療該類疾病;復位後有頭暈、平衡障礙等症狀時,可給予改善內耳微迴圈的藥物;但前庭抑制劑可抑制或減緩前庭代償,故不推薦常規使用。

三、手術治療

由於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手法復位效果良好,僅極少數頑固性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需進行手術治療,如經保守治療1年以上,症狀無緩解者。其主要手術方法包括半規管阻塞術和後壺腹神經切斷術(單孔神經切斷術),而後壺腹神經切斷術偶有併發感音神經性聾的可能,現已極少應用。

四、前庭康復訓練

該訓練包括Brandt-daroff法練習、Semont法練習、Epley法練習、水平面滾動法練習等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練習和頭眼練習、視靶訓練、靜態平衡功能練習、動態平衡功能練習等系統練習方式,不過具體採用哪種練習方式需根據醫生安排。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作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眩暈型別,治療方法並不複雜,因而患者在發現自己有相關症狀時不需過於擔心,及時至專業醫院進行檢查治療即可。並且在平日生活中應注意對不良生活習慣的改變,比如說改變睡眠的姿勢、起臥的方向、扭頭轉身的方向、睡眠時枕頭的高度,這些習慣對於加快眩暈康復速度都有一定的效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