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市東海島的金釵寨因何得名?與金末一位起義軍將領有關

作者:陳二虎

連雲港市東海島的金釵寨因何得名?與金末一位起義軍將領有關

一、三寨聯盟抗金兵

江蘇連雲港市東海島自秦皇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開始置郡縣,三國時期歸東海郡,到了金朝,是海州下屬的東海縣。

如今在東海有許多叫“寨”帶“圍”的地名,諸如上圍、新圍、連厝圍,叫寨的最著名的當屬新墟三大寨:金釵寨、保昌寨和彩園寨。彩園寨呈“回”字形,寨牆四周建房子,中間也有房子,建築格局很有特點,相距不遠便是保昌寨,又稱鄭厝寨,據說是鄭姓所建,寨外的螺河上有一橋叫金釵橋,與保釵寨相鄰的便是金釵寨,又稱陳厝寨,據說是陳姓所建,西門舊有一牌匾上書“金釵寨”,是東海最大的古寨,呈圓形,有東西南北四個門,佔地約二十萬平方米。

現在的這三個寨大多是明清建築,民間也有許多傳說,其實這三個寨最早是金末紅襖起義軍將領宋德珍、馬良、高林抗禦金人所建。

宋德珍,海州東海人(今江蘇連雲港市東海島),據說宋家在當地是大戶,其母是官宦人家,下嫁到宋家時頭戴金釵。嫁到宋家後見漯河上無橋,兩岸老百姓往來十分不方便,便用自己的嫁妝,出資建了一座橋,人們稱其為“金釵橋”,由之,宋家在東海鎮有一定的知名度與威望。

連雲港市東海島的金釵寨因何得名?與金末一位起義軍將領有關

當山東各地紅襖軍起義風起雲湧,宋德珍不滿金廷的腐敗統治,與同鄉馬良、高林也組織老百姓起義,在原有居住的基礎上修建了據有防禦功能的寨子,保境安民,成了紅襖軍的一支。宋德珍佔據金釵寨,馬良佔據彩園寨,高林佔據保昌寨,三寨聯盟,也以紅襖為標識,共抗金兵。

東海縣令見宋德珍等人聚眾造反,公然對抗朝廷,派縣尉率兵馬來剿匪,宋德珍聯合馬良與高林率三寨義軍出戰,各統一軍,輪番對金兵發起攻擊,金兵不支潰敗,宋德珍又追殺了二十餘里,大獲全勝,繳獲不少軍用物資。

東海縣令向上司海州刺史求援,海州刺史派了兵馬提控兀顏吾丁率兵從海州坐船來征討,宋德珍事先埋伏在岸上,徵金兵開始上岸時發起攻擊,把大部分金兵起入海中淹死,馬林率人又登船放火,兀顏吾丁狼狽地逃回海州,高林也擊退了自朐山而來的一支金兵。

海州刺史見進剿失敗,讓東海縣令招撫宋德珍等人,許以官職,宋德珍假意接受,趁機率兵襲擊了縣衙,殺死金東海縣令,與馬良、高林實際控制了東海島,東海老百姓中的青壯幾乎都加入宋德珍紅襖軍,人馬接近萬人,令海州刺史無能為力,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允許宋德珍他們的存在。

連雲港市東海島的金釵寨因何得名?與金末一位起義軍將領有關

二、宋德珍歸宋

南宋政府出兵攻佔了原屬金朝的海州漣水縣,與東海隔水相望,駐有兵馬,歸南宋淮東制置司管理。

有一個叫沈鐸的人,原來是南宋鎮江武鋒軍士兵,因犯罪逃到山陽,聯絡金境的糧商到山陽,他收購後高價賣出,楚州缺糧,時任楚州知州的應純之大量購買他的糧食,於是,沈鐸與應純之搭上關係。

當時江淮大俠劉佑有一個徒弟,定遠人季先,當年楊安兒揭竿而起的時候,曾經到山陽拜見大俠劉佑,要請劉佑出山,共舉大事,劉佑婉言謝絕,恰季先在側,就徵得劉佑同意,季先參加了楊安兒紅襖軍起義,被楊安兒任命為將領,幫助聯絡天下豪傑,推翻女真人的統治。楊安兒兵敗被殺後,季先又歸附李全紅襖軍,他早就有投宋的想法,就透過沈鐸見到了應純之,對應純之訴說金境紅襖軍起義,北方英雄豪傑願意歸附南宋政府的意思。

應純之就向自己的上司江淮制置使李珏、淮東安撫使崔與之彙報,說接納北方紅襖軍武裝,藉助這些人的反金情緒,是收復中原的絕佳機會。

李珏自上任以來,也想有所作為,早就有召納金境義士豪傑的打算,就恢復沈鐸的武鋒軍軍籍,任命他為楚州兵馬都監,與兵馬鈐轄高忠皎分別招集忠義民兵,接納紅襖軍歸宋。

沈鐸就聯絡了季先,告知南宋江淮制置司的意思,歡迎金境義兵歸宋,於是,季先便率所部五千紅襖軍歸附了南宋楚州義軍兵馬鈐轄高忠皎,高忠皎便率所部兵馬,會合季先的義軍,攻打金海州,取得不錯的戰果,因為糧食和援軍沒有及時到達,軍心不穩,金軍反撲,高忠皎戰死,季先不得不率所部義軍退到東海駐紮。

季先早就聽說東海有一支紅襖軍,由宋德珍、高林、馬良率領,控制了東海。他一到東海,就親自來拜見宋德珍與高林、馬良,曉以大義,陳述大家都是漢人,原本就是宋的臣民,南宋政府歡迎抗金隊伍歸附宋朝,共同恢復中原,驅逐金人。

宋德珍三人聽了,欣然接受,率手下萬餘人到達漣水,歸附南宋政府,李珏聞知東海紅襖軍來“歸正”,派人勞軍加嘉,任命宋德珍、高林、馬良為承節郎、義軍兵馬都監。

在南宋政府的感召下,加上季先的聯絡,山東各地紅襖軍紛紛南下歸宋,其中勢力最大的便是李全率領的紅襖軍,一時間紅襖軍南歸人數達到十萬餘人,被改編成“忠義軍”,分別駐紮在淮東制置司所屬邊境一帶。

南宋政府自上而下都不相信這些從金境南來的“歸正人”,僅僅是利用他們來為南宋政府抗禦金人,處處壓制打擊,並且給紅襖軍各部之間製造矛盾,相互猜疑,彼此殘殺,李全所部紅襖軍人數眾多,也有兼併各部紅襖軍,歸他麾下的打算。

三、無奈中的抉擇

當時南下歸宋的紅襖軍將領季先在紅襖軍將領中聲望最高,當宋廷淮東制置司不按時發放糧食,軍心不安,季先就請示楚州知府梁丙要帶所部五千人以及宋德珍、高林、馬良部一萬人到山東密州一帶解決糧食問題。

梁丙深怕季先帶人一去不返,被金廷利用,嚴令原地不動。

季先以辭職為名,為部下爭取糧餉,梁丙就令另一位紅襖軍將領石珪代替季先的職務。

石珪為人正直仗義,見軍中缺糧,就搶了宋廷給正規軍的運糧船。梁丙聽說石珪搶了官糧,就令石珪交還,石珪十分氣憤,就一不做二不休,就同葛平、楊德廣等人率兩萬忠義軍渡過淮河譁變,發動了“南渡門”事件。

事件平息下來之後,賈涉上任當了楚州知府,變本加厲地打擊分化忠義軍,說忠義軍將領葛平、楊德廣通敵,命令季先殺了他倆,隨後又派人暗殺了季先,派親信陳選去漣水接管季先所統忠義軍。

此時宋德珍也是漣水忠義軍將領,就與另外五位將領裴淵、孫武正、王義深、張友、張山商議,拒不聽陳選指揮,派人去盱眙接石珪來漣水,奉為統帥,稱太尉。

賈涉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讓六將各統一部,授予他們修武郎、京東兵馬鈐轄來孤立石珪,但宋德珍等人表面聽從,依舊聽石珪節制。

賈涉知道裴淵頭腦簡單,可以利用,就把找來,讓他殺掉石珪,給他升官,不從治他罪。

裴淵權衡利弊,覺得自己動手沒把握,就把宋德珍、孫武正、王義深、張友、張山五人找來,說賈涉密令,讓他們襲殺石珪,明天行動。

宋德珍早上起來,思前想後,覺得這都是宋廷淮東制置司的陰謀,對忠義軍將領下手,先後殺了葛平、楊德廣與季先,今天又要除掉石珪,明天也許就輪到自己頭上,看來這宋朝是靠不住的,只能另尋生路。並且他與石珪私交很好,也知石珪為人仗義,是個君子,便寫了一封信派親信告知石珪,信中說裴淵他們馬上就率兵去殺他,讓他早做打算,並且告訴石珪,到時他隨機應變,暗中相助,可“劫持”他為人質,殺出重圍。

裴淵與宋德珍殺奔石珪府上,石珪剛接到宋德珍送來的信,倉促間與謀主孟導,部將劉順、李溫率衛兵拼死迎戰,裴淵衝在最前面,指揮著眾人圍殺石珪等人,宋德珍與孫武正跟在裴淵身邊,趁機撞倒了孫武正,自己也假裝站立不穩,壓在孫武正身上,裴淵被這突發事件一愣神的功夫,石珪揮舞長劍躍到裴淵跟前,一劍刺穿裴淵的前胸,劉順趕過來又補了一刀,要了裴淵的小命,石珪明白宋德珍的意思,他一把抓住宋德珍,劉順擒住了孫武正,把劍架到他們脖子,宋德珍會意,高聲喊:都不要動手,放石太尉一碼。

裴淵手下看到裴淵被殺,宋德珍、孫武正被擒成了人質,就握著刀刃讓開一條路。石珪抓著宋德珍,劉順抓著孫武正開路,孟導與李溫左右護衛,率衛士們來到淮河邊上,石珪令大家速速上船,還沒等開船,王義深抓住了石珪的妻子孔氏與小兒子金山追到岸邊,高聲對石珪喊到:“太尉回來,就能保全你的老婆兒子!”

石珪看到王義深押著自己的妻子與兒子有些遲疑,宋德珍小聲說:“太尉,大丈夫當斷不斷,必受其害,莫要上了奸計。”

宋德珍的話提醒了石珪,明白就是自己投降,也保全不了妻兒,自己的命也沒了。長嘆一聲,命令開船,向北岸駛去。

有關宋德珍後來的事蹟,我們無法從史料中得到訊息,想來也是隨石珪歸降了蒙古。

寫這組金末紅襖軍英雄譜,惋惜他們的生不逢時,感嘆時代扭曲了他們的靈魂,是非自有史家評論,愛恨化作一縷歲月的塵埃。

推薦: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