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騰騰的臊子面和熾熱的"中國"令人神往

熱騰騰的臊子面和熾熱的"中國"令人神往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內景 秦毅 攝

“看中國,來寶雞”——這是陝西寶雞市的旅遊宣傳口號。初聽之時,不要說是遊客,就連我們土生土長的“老陝”都覺得此話似乎略有誇張。其實,在得知“內情”之後,這種疑慮就會被消除,因為這裡面飽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基因,讓喜歡追尋傳統文化的人心嚮往之。

冬季,對於北方城市來說,是傳統意義上的旅遊淡季。因為伴隨著北風一陣緊似一陣,花兒凋零,樹葉飄落,目之所及,孤零零的樹杈伸向天際,田野裡、山樑上,灰濛濛的一片沒有了春夏秋的生機。此外,這裡的寒冷又不及哈爾濱等“北上加北”的城市,大街上沒有冰雕,出門也不是雪場。

那麼,夾縫中的它,魅力又在哪裡呢?

位於寶雞石鼓山的寶雞青銅器博物院,600多件青銅重器,穩當地擺在那裡,穿越千年歲月風沙,走過千年文明輝煌,那一尊尊泛著幽幽綠光的青銅器,像一位位久經滄桑的老人回眸過往,展望未來。何尊作為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鎮館之寶,無疑是眾多青銅器中的扛鼎之作,尊內鐫刻“宅茲中國”的銘文,是最早“中國”一詞出現的地方。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鎮館之寶何尊 秦毅 攝

觀眾行走在溫暖的博物館裡,或久久地站立在文物旁,或坐在放映室中休憩一下,一切都是那麼舒適。

博物館中,文物眾多。亦是經典,被稱為一部極簡版的“青銅史書”,372個字,書寫了西周的歷史往事,既是西周的一部斷代史,也是一部家族史,家國命運緊緊相連。人們說“見字如面”,看到這些銘文,就能深厚地感受到泱泱華夏幾千年來的文明脈絡,那些鮮活的歷史人物,他們的生存生活點滴,都滲透在青銅器的一個個縫隙裡,不斷瀰漫。

熱騰騰的臊子面和熾熱的"中國"令人神往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內景 秦毅 攝

周族興起,非子養馬,古公遷岐,周公制禮,穆公稱霸,關於周秦時期發生的歷史典故,像長卷般在這裡一一展開。更讓人稱絕的是每一座青銅器身上都有繁複精美的花紋,饕餮紋、夔龍紋、雲雷紋、鳳鳥紋等這些傳統文化的基因密碼,神秘而悠遠。編鐘、磬、簋、觥等也多維度地展現了周公禮法的嚴格和規範,令人歎為觀止。

提到非子養馬,即為周天子牧馬的地方,就是現在的關山草原,已然成為旅遊勝地。西周初年,秦人先祖非子就在汧渭之間為周王室飼牧養馬,“馬大蕃息”,功績卓著,周孝王被封為食邑,建城於隴縣牙科鄉磨兒塬。秦人在隴山山地草原由畜牧業起步,完成了從遊牧向農業民族的轉變過程;也正是在千河平原建立了諸侯國,走向了關中平原,進而統一了全國。

熱騰騰的臊子面和熾熱的"中國"令人神往

如今的關山草原,天高地闊,山巒起伏,景觀豐富,秀麗俊雅。冬天到關山,白雪皚皚,空氣冷凝,樹木沙沙作響,分不清哪裡是山哪裡是路,只有幾匹馬兒甩著尾巴,翻開積雪啃食乾草,嘴裡的哈氣像霧一樣四散開來,恬淡靜謐。河水已然冰凍,陽光的照射下,呈現出五顏六色的模樣,為冬日的關山增添了色彩。這山這水,究竟是周天子的山水,還是今日山水?你問山水,山水不語,你問駿馬,它看看你,又掉頭走掉,踏著冬雪咯吱咯吱,聲音漸遠。

冬遊寶雞,穿越歷史,不禁感慨萬千;站在石鼓山,望著茵香河,河水潺潺,不捨晝夜,腳下的土地就是唐代發現十面石鼓的地方,關於石鼓的前世今生則更為傳奇,唐代統治者和文人給予其最高的評價和膜拜,康有為稱之為“中華第一古物”,石鼓文更是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書法家說石鼓文“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它們千迴百轉的歷史命運可以說也是中華文化不斷綿延生息的生動體現,而這一片熱土,如今又迴歸了煙火氣息。

歷史從未走遠,它存在於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一尊尊厚重的青銅器,甚至一米一面裡。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寶雞最有名的吃食——臊子面,尤其是冬天,雪花飛舞,天寒地凍,一碗熱騰騰的臊子面驅寒暖胃,招待客人再合適不過了,那熱湯,那酸香,令食客難以忘懷。

熱騰騰的臊子面和熾熱的"中國"令人神往

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中的“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之思想,在幾千年後依然閃爍著禮賢下士的耀眼光芒,我們不得不由衷地歎服先賢的高貴德行,是我們的楷模,更是我們的榜樣。

歲月是一條河流,緩緩流淌沒有盡頭,流過之處萬物生長,清風徐來山澗潺潺,寒來暑往無限風光,這是多麼美好的畫卷。正如渭河兩岸“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這誕生《詩經》的搖籃,這美好的意向,古往今來別無二者,才有了“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和遠方在這裡都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你聽到有人唱《詩經》那悠遠的歌聲了嗎?蘆葦荻花,水色蒼茫,斜陽映照,人的內心也生出無限的曼妙與柔情……

-END-編輯:董琳靖 稽核: 康凱迪轉載須告知並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資訊來源:中國文化報如有侵權或轉載版權問題

請及時聯絡微信運營方寶雞市旅遊服務中心以便我們第一時間刪除相關內容

熱騰騰的臊子面和熾熱的"中國"令人神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