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麼度過大暑時節?

作者:黎荔

古人怎麼度過大暑時節?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是季候的“火爐”燒得最旺之時。發現很多人都在嚷嚷:全年最毒辣太陽最長待機,這炙烤的滋味,大暑天出門是不可能的了,體溫計都要在戶外原地爆炸,只有在空調房裡,這條命才能勉強維持下去。

無論身處南北,我們都被炙熱的太陽烤的喘不過氣來,北方地區是乾燥的炎熱,而南方地區則如蒸籠的溼熱。無論是哪一種暑熱模式,都是生生擠進“火爐”裡搏擊滾滾熱浪。都說夏天這條命是空調給的,因為大多數人都長時間待在空調房裡,很多人選擇去商場、地鐵站等冷氣足的地方乘涼,或者在游泳館裡下餃子一般入水、泡得一身的漂白粉氣味。但空調能續你命,也能讓你病。這兩天刷朋友圈基本10條能刷出1條抱怨吹空調吹出毛病的,不是公司冷氣開得太猛,就是在家睡覺時沒注意蓋好被子。再加上貪涼挨著吹風口,結果降溫一時爽,頭疼腦熱好幾天。感覺現代人每年過夏天就跟渡劫似的。

古人怎麼度過大暑時節?

那麼,在古人那裡是怎麼度過大暑時節的呢?記得唐人寫夏天,有這樣一首詩:“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夏天太熱了,納涼就成了人們的消遣。到哪裡納涼呢?當然是溼氣透人心扉、可以消暑降溫的池塘邊。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瑩透澈;微風吹來,水光瀲灩,碧波粼粼。坐在薔薇架下,看日光從薔薇之中漏出,看樓臺倒影在池塘。夏日的微風是不會讓人一下子感覺出來的,總是先看見池水波動,然後才感覺到起風了,於是,耳邊聽到了水晶簾動,鼻子聞到了薔薇飄香,心也在暑熱之中慢慢靜下來。

小暑大暑,小寒大寒。人的身體,必須經歷漸熱,極熱,漸寒,極寒,在自然的各種鍛造磨礪之下,才能變得結實而健壯,具有強大的自然環境適應性。如果一天到晚、一年四季,只生活在人造空調環境下,控溫控溼,平穩無變化,這樣的高科技是給我們真的帶來了便捷嗎?還是將我們帶入了另一個更復雜的程式,另一種更脆弱的生存?擁有一個最高階的中央空調似乎並不能給度夏帶來什麼真正的樂趣,人腦海裡所回憶的,一定始終還是幼年時坐在自家天井裡,小竹桌上擺著一蔬一飯,蛐蛐叫個不停,暑氣盡消、涼風習習,井裡正浸泡著一個大西瓜的時光。當人類一步一步遷徙到城市,遷徙到高樓,沉溺在繁華中不久,一定還會想起自然之美,那種正在消逝的舊時光之美。

人是大自然的產物,人在氣交之中,人在風、寒、暑、溼、燥、火等氣候的變化中,完成他生長壯老已的過程。我寧願把自己看做草木蟲魚的一類,草木蟲魚在和風甘露中是那樣活著,在炎暑寒冬中也還是那樣活著。像莊子所說,它們“悠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它們時而戾天躍淵,欣欣向榮;時而含葩斂翅,安然蟄處,無論舒揚還是斂藏,都順著自然所賦予的那一副本性。人也應該如草木蟲魚一樣,與天地同流、與自然和諧、與四時共振,與寒暑共生。

古人怎麼度過大暑時節?

人生在世,不過只有區區幾十個寒暑。我寧願擁抱最炙熱豪爽的夏陽,迎向最冷入骨髓的彌天冬雪。人生的真諦,其實就蘊含在一月一雪、一花一木、一粥一飯、一節一慶之中,就凝聚在寒暑交替、風雨滄桑之間。你在這真真切切的巨大存在裡面,感受到水、火、木、金、土所派生的風、熱、溼、燥、寒,在季節的轉換中流入你的身體。時間的流淌,星空的旋轉,自然在漸漸地悄悄地新陳代謝。無論多麼渺小,你也能感覺自己是其中的一分子,這莊嚴神聖的自然存在中的一分子。

大暑天氣固然炎熱難以忍受,但心平氣和坐於窗下,清風便會自然而來,涼爽也就由心而生了。而且,沒有汗流浹背的身體自然反應,怎麼能叫過了一個真正的夏天呢?想走進鳳尾森森的竹林,徜徉於荷香透心的池塘,喝綠豆湯、酸梅湯,吃鹽水毛豆,吃冬瓜燉老鴨,在蟬聲裡追動畫片,在深井裡冰鎮西瓜,做一杯薄荷檸檬茶,從泳池裡溼漉漉爬起,端坐竹涼蓆上搖蒲扇……任由漫長似無盡頭的暑假,時光拖得跟樹蔭一樣深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