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碼頭、古渡口、放河燈…浚縣碼頭村收藏滿滿運河"水運記憶"

古碼頭、古渡口、放河燈…浚縣碼頭村收藏滿滿運河"水運記憶"

段培聖是一名老船工,年輕的時候與父親、二哥一起從事船運工作。他所在的碼頭村,因緊臨航運發達的衛河,曾是浚縣境內最大的碼頭所在地,見證了大運河昔日的繁華。

衛河是明清時期的叫法,隋唐時稱永濟渠,宋代叫御河,是大運河的一段。碼頭村位於衛河水運險段“十八里溜”上端,此處水深岸長,便於船舶停靠裝卸貨物,由於衛河水運日益興旺,這裡逐漸成為大運河航運的重要水陸碼頭,水運上至新鄉,下至天津、北京。《浚縣誌》載:“碼頭村南的碼頭為浚縣境內最大碼頭。”

古碼頭、古渡口、放河燈…浚縣碼頭村收藏滿滿運河"水運記憶"

碼頭村黨支部書記段利介紹,村西約2公里的善化山、象山出產貢品花斑石,是元明清時期皇宮大內專用貢品,運河方便了這裡的交通,花斑石和石料的外運促進了這裡的繁華。據悉,盛時舳艫河中雲集,不下數千艘。清末民初,經浚縣的貨船仍有700餘艘,載重百噸以上的大船約佔三分之一。如今的碼頭村內,古碼頭、古渡口等衛河航運文化遺留下來的遺址、遺蹟遍佈。

古碼頭、古渡口、放河燈…浚縣碼頭村收藏滿滿運河"水運記憶"

此外,衛河航運文化在碼頭村烙下的痕跡還有各式各樣的廟宇以及放河燈、拜河神等風俗。“過去,每年農曆二月十八,全村人就會聚集起來舉辦放河燈大會,大家扭秧歌,燃煙花,唱大戲,放河燈,期盼風調雨順,民富國強。”今年78歲的李新明是村裡的“河燈大師”,說起河燈,他分外激動。

李新明拿起自己製作的一個河燈向記者介紹,河燈的樣式非常多,是由各色彩紙摺疊、貼上而成。“不同樣式的河燈寓意也不盡相同,有祈福、求學、發財等多種多樣,我手裡拿的這個就是前幾天剛做的求學燈。”李新明說。

古碼頭、古渡口、放河燈…浚縣碼頭村收藏滿滿運河"水運記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