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寨:亮江河畔的美麗鄉愁

新化寨:亮江河畔的美麗鄉愁

新化寨中殘存的三餘巷

偶然走進新化寨這個屯堡文化濃厚的寨子,是我這次旅途中意想不到的。10月6日中午,我遊錦屏隆裡古城出來後,開車沿850縣道閒逛,偶然一瞥,公路邊不遠有處樹木蔥蘢的山包,樹上有幾隻白鷺在翻飛,蔥蘢的古樹下不經意露出一個古老的村落。不知是先有村莊後有古樹,還是先有古樹後有村莊,我歷來對古老的村落有一種好奇心,帶著這份好奇心,我果斷駕車駛向村中。正是這份好奇心,我才得以走進這個古樸神秘的村落——新化寨。

把車停在村邊,拿著相機走向村中。寨子建在一處山崗上,房屋層層疊疊,木房與磚瓦洋房交相輝映。正午的陽光正親吻這片土地,雖是秋天,但天氣還很熱,走不了幾步,汗水就從額頭滴了下來。突然,一些東西觸動了我的心靈:受歲月風雨浸潤,坍塌半邊又長滿野草蓬刺的窨子屋,只剩一道門梁和一面封火牆的房屋,門楣上寫著“耕讀世第”的老房子,青石條砌成而又芳草萋萋的老屋基,裝飾精美而有些老舊的祠堂……無不昭示著這是個有歷史有故事的村落。

在村中一條小巷的深處,遇到一位坐在門口乘涼的老人。我趕忙遞煙上前和他攀談起來。他看我拿著相機,問我來做哪樣?我說我是來玩的,想了解了解這個村莊的歷史。老人熱情地拿板凳出來讓我坐。說到新化的歷史,老人露出驕傲的神色。老人猛吸一口煙,煙霧慢慢從鼻孔中飄出,話也慢慢從老人口中緩緩說出:“別看現在的新化偏離錦屏。殊不知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這方土地曾主宰了錦屏縣幾百年,故有‘先有新化後有錦屏’之說哩!”

老人說,唐宋時期新化這個地方就有苗人居住。唐宋時稱為“新溪”,到了元朝叫“新洞”,明朝洪武年間始定名為“新化”,意即“新近王化之地”。雖然早在唐朝武德七年(624年),朝廷在離新化不遠的隆裡設“龍標縣”,而“龍標縣”管轄的地區小得可憐,當時的新化還是一片不受王化之地。到了元朝,為了有效管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推行了土司制度。元至治二年(1322年)置新化蠻夷長官司,由當地少數民族首領管理部族事務,新化蠻夷長官司治於今新化鄉新化司村。元朝滅亡後,明朝沿用了元朝的土司制度。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亮江流域,設湖耳、亮寨、新化、歐陽四個蠻夷長官司。繼續加強對這一地區少數民族的管理。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永樂皇帝朱棣有感於黔中蠻夷之地民風剽悍,不聞聖聽,便一紙詔書在湘黔桂三省交界的荊蠻之地新化興建新化府城(府衙設於今新化鄉新化所村),府衙有知府一人,管全府政務,屬正四品。屬貴州布政司。新化府是錦屏縣境最早也是唯一設定府的行政機構。新化府下轄湖耳、亮寨、新化、歐陽、龍里、林中驗洞、赤溪湳洞7個蠻夷長官司和新化、隆裡、平茶3個守禦千戶所。二十年後(1434年)新化府因地狹人稀遂撤府建新化千戶所併入黎平府,與平茶所、隆裡所一起從屬五開衛拱衛黎平。從老人的敘述中,可見新化這片土地在歷史特定時期,曾有重兵把守,有過輝煌的歷史。

新化蠻夷長官司、新化府、新化千戶所到現在的新化鄉,在歷史的長河中,新化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著。

新化寨現在是苗漢雜居。苗族是當地土著,苗族究竟在這片土地上居住了多久,由於苗族沒有文字記載,具體時間已經不可考證。而在新化寨,漢族在村中建有宗祠,有自己的族譜記載,遷入的時間有明確的文字記載。在村中走訪,歐、楊兩姓始祖於明朝成化年間,隨軍由江西、山東平蠻到湖耳,後由湖耳入新化屯田,立寨定居於此。在長期的交往中,一部分苗族人學習漢民族先進文化與技術,從生產生活到建築,有明顯的漢化傾向。

軍屯帶來的中原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在這裡碰撞融合。新化的軍屯士兵大都是從中原地區徵召而來,他們在中原地區農閒時有很多娛樂活動,來到如此荒野之地,除了打仗就是種田,然後是沒完沒了地訓練,那也太膩歪了。困則生變,在煩悶之餘,他們想起以前在家鄉那些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不禁魂牽夢縈,於是曾經只在中原地區流行的耍龍、舞獅、唱戲等文化娛樂方式漸漸在軍屯中悄然興起。因軍人的陽剛之氣使然,新化所屯堡軍人對粗獷勇武、剛毅剽悍、騰挪飛旋的北派舞獅格外情有獨鍾。此種娛樂健身方式在勞動之餘,組織幾個人就能舞出一片精彩。尤其在軍事訓練當中最有效,既能強身健體,又可訓練協同作戰,還可娛情怡志。因而那時有“新化軍戶凡男丁皆能舞獅”的盛況。

刀光劍影的歷史已經遠去,新化寨留下來的軍屯遺蹟只剩殘磚破瓦。中原文化悄悄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這些文化被繼承與發展,與時俱進,比如極具觀賞性的新化舞獅文化,在新時代裡,已經成為錦屏縣的一張旅遊名片。2007年,新化鄉被貴州省人民政府授予“舞獅文化藝術之鄉”。

走出新化寨,夕陽已映照在寨子的山崗上,古樹、村莊、新修的磚瓦洋房、廢棄土牆……在光與影交織中閃耀著歷史流年的色彩。歲月流逝,社會在變遷,那些屯兵後裔已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中原故土已成為一種遙遠的記憶。故土已模糊,回不去了。那就留下一些念想,把中原文化或習俗融入生活之中。那些寫著“耕讀第”“三槐第”“蘇湖第”的門廷,那些富有中原文化韻味的宗祠文化,還有舞獅、唱戲文化,是否在無聲告訴後人,不要忘記祖先遙遠的中原故土呢?

在歸途的汽車上,我不禁回頭遙望漸行漸遠的新化寨,如果不進入新化,誰能想到這個古樹掩映的村落,竟是封建王朝駐紮苗疆的軍事屯堡?車窗外,亮江在我車前時隱時現,河畔那些獨具中原文化烙印的鄉村不斷在我眼前呈現:新化、雷屯、亮司……這些隱藏在貴州高原深處卻獨具中原文化韻味的鄉村景緻,讓我想到遙遠的江南。在貴州高原東部邊緣莽莽林海之間,有這樣一片獨具中原文化特色的天地景緻,應該能勾起不少人對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好追憶吧!

編輯:林海濱

頂部